張倩
摘要:有效銜接時期推進低收入農戶增收是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繼承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推進扶貧工作的經驗總結,是新時代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現實要求。由于資源稟賦受限及基層設施欠賬、內生動力不足及抗風險能力弱、幫扶舉措不準及兜底保障有限等因素影響,導致低收入農戶韌性、可持續性不足。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必須要堅持內生動力與外在助力相結合,在志智雙扶“造血”、就業“固血”、產業“活血”、政策“輸血”等方面下功夫。
關鍵詞:低收入農戶 共同富裕增收
*基金項目:2022年度浙江省黨校系統社會科學聯合會規劃課題“新時代基層黨員干部政德修養提升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D22248)。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民穩步增收”的明確要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舉措,這些舉措不僅為促進農民增收提供政策支撐,而且對拓展農民增收就業空間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梳理有效銜接時期推進低收入農戶增收的生成邏輯,深入剖析現實困境及深層次動因,全面探尋增收路徑,對于推進共同富裕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推動低收入農戶增收這一命題的提出具有理論依據、歷史根據、實踐價值,它是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繼承發展、對中國共產黨推進扶貧工作的經驗總結、是新時代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現實需求。
(一)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提供思想指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經濟學和哲學研究的雙重視野出發,既從經濟學層面深入探究無產階級致貧產生的深層次根源,又從哲學層面揭示無產階級致貧背后所隱藏的超驗層面的哲學學理。馬克思“在批判舊世界中去發現新世界”,在對資本主義剝削、壓迫等不合理現象的批判中,明確私有制是造成無產階級貧困的制度性根源。資產階級總是想方設法加強對無產階級的剝削,榨取無產階級的剩余價值。同時,馬克思指出了以實現共產主義和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反貧困路徑。恩格斯指出,立足于感性生活分析現實問題,親身考察在資本裹挾下無產階級奴隸般的生存條件,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造成工人階級貧困的深層次因素。隨著工業革命進程的不斷推進,導致勞動與資本、人和土地、消費與生產的矛盾日益突出,資產階級瘋狂占有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形成了競爭和壟斷現象,使貧富差距更加尖銳和明顯。列寧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俄國具體國情,認為改變貧困現狀“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生產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量”。
(二)歷史要求:中國共產黨推進扶貧工作的經驗總結
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經歷了小規模救濟式扶貧、綜合保障性扶貧、區域綜合性扶貧、全方位精準扶貧四個歷史時期,向著擺脫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斷邁進。浴血奮戰的革命歲月,中國共產黨的扶貧范圍主要集中于農村革命根據地,以救濟式扶貧為主,通過“打土豪、分田地”,分階段有步驟地鏟除封建地租剝削,實現“耕者有其田”,為農民擺脫貧困奠定堅實基礎。發憤圖強的建設時期,黨中央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實現了從分散小農經濟向集體化經營的深刻轉變,為改善人民生活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輔之以“五保”制度和特困群體救濟為主體的農村初級社會保障體系,為貧困群體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銳意進取的改革年代,農村貧困人口基數逐漸增大、貧困發生增高等問題日益暴露,引起了鄧小平的極大關注。鄧小平強調“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連溫飽都沒有保障,怎么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人民的迫切期盼,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力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扶貧開發的有效推進,黨中央印發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強化“綜合開發、全面發展”“提高貧困農戶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等治理理念,逐步從“救濟式扶貧”向“區域綜合性扶貧”轉變。隨著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致貧原因復雜化、貧困人口分散化,以區域發展帶動減貧的成效開始降低。新時代扶貧政策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明確了“五個一批”的精準脫貧措施,著力推進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回顧中國共產黨推進扶貧工作的百年艱辛歷程,深刻總結脫貧攻堅經驗,對于推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踐需要:新時代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現實要求
從字面上來看,共同富裕是由“共同”“富裕”兩詞構成,兩者間相互聯系、辯證統一,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富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既要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質需求,實現物質上的富有和安居樂業;又擁有文化、娛樂等社會性需求,要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以實現精神上的富足和精神狀態的飽滿。“共同”反映了社會成員對財富的占有方式,是社會生產關系性質的集中體現。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更不是平均數的富裕,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農村是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地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盡管連續13年下降,但在2020年兩者之間的差距仍高達2.56。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尤其是體現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上。從農村不同群體看,收入差距的絕對值持續擴大,從2000年的4388元擴大到2020年的33839元,兩者倍差為8.23。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已經成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痛難點,只有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實現發展與共享的統一、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才能全面實現共同富裕。
區域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基本依據。從區域協調發展看,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村由于交通區位、自然條件、歷史文化、產業基礎等多重因素,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從階層群體看,收入分配失衡、農戶收入增速偏低。
(一)現實困境:資源稟賦受限及基層設施欠賬誘導增長韌性不足
鄉村因其特性在鄉村振興進程中逐漸暴露出資源稟賦不足,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滯后,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等諸多問題。從村級層面來看,地理區位困境導致增收困難。山區地理位置偏遠,由于歷史、自然和政策等原因,導致發展空間受限,加上農村信息相對不暢,農業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等諸多不利因素,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以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為例,截至目前,磐安縣還有3364戶、共4942人屬于低收入農戶。磐安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山地丘陵占比超過90%,大部分區域海拔500米以上,地勢復雜、地塊零散,不少地方單片耕地面積大都在50畝以下,耕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且田塊間高低不平,缺乏機耕道路,不利于大型農機具作業。加之,部分地區水、路、電、網、訊等基礎設施還存在基礎不穩、質量不高等問題,部分地區“三保障”問題還存在死角,未得到全面有效地解決。從農戶層面來看,增收渠道狹窄收入來源單一。農業是低收入農戶重要的生計方式,在政府的幫扶下發展溫室大棚、育苗基地、有機肥合作社等設施農業而脫貧致富,但是農產品需求增長相對緩慢、附加值較低,加上受自然災害、疫情等不可抗力的沖擊,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使得低收入農戶經常面臨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二)主體困境:內生動力不足及抗風險能力弱導致增長動能減弱
能不能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推進低收入農戶增收,歸根結底要看內因。從能力層面來看,抗擊外界風險能力不足。普通農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內生動力,而低收入農戶的增收相對“被動”,更多依賴于制度保障與政策兜底的外部支持,從而導致缺乏“自我造血”的功能。低收入農戶中幼、老、弱、病、殘比例較高,知識水平和文化程度往往較低,文盲、半文盲占較高比例,學習新知識和接收各種信息的能力較弱,承擔市場風險的意識欠缺。同時,山區教育、衛生醫療、養老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遠途就學、就醫等費用對低收入農戶而言也是沉重負擔,直接增加了部分低收入農戶返貧的風險。從思想層面來看,存在“等靠要”思想。習近平指出:“擺脫貧困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維的貧困”。精神貧困、物質貧困是阻礙低收入農戶增收的重要因素,但精神上的貧困比物質貧困更致命,部分低收入農戶由于優惠扶持政策,衍生出安于現狀、消極無為的畸形心理,不愿踏出生活舒適圈,故而路子越走越窄,陷入“貧困陷阱”的惡性循環。
(三)政策困境:幫扶舉措不準及兜底保障有限削弱增長可持續性
隨著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部分扶貧政策“斷崖式”消失,福利驟減導致低收入農戶有陷入貧困的可能。一是低收入農戶幫扶政策制度碎片化。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各部門仍然對低收入農戶開展救助活動,但是缺乏幫助低收入農戶持續增收的長期規劃,彼此間信息共享渠道不暢通,導致救助幫扶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存在“漏、重、過、慢”的現象,嚴重影響幫扶精準度和時效性。二是各村協調資源和項目規劃能力不一,村級幫扶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難以發揮最大效能。三是低收入農戶幫扶措施缺乏針對性。部分地區幫扶舉措浮于表面,重視“生存性貧困”,輕視“發展性貧困”,采用算賬式、突擊式脫貧,或低保、五保、退耕還林等政策性補助,雖然這種幫扶方式短期內效果顯著,但是返貧的風險大。不少幫扶舉措以“大水漫灌”為主,沒有結合低收入農戶致貧原因和幫扶需求制定幫扶計劃,缺乏針對性,難以促進低收入農戶穩定增收。
如何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以志智雙扶為抓手、以就業幫扶為核心、以產業扶持為支撐、以政策支撐為保障,實現產業發展多元化、就業渠道多樣化、增收渠道多元化,鑄牢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基石。
(一)志智雙扶“造血”,激發動力促增收“守底”
低收入農戶是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的重點關注對象,必須充分調動“志”“智”內因,不斷增強脫貧致富的底氣志氣勇氣,激發脫貧的意愿和實現脫貧的能力。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一是扶思想,變“等靠要”為“自力更生”。思想觀念是“授人以漁”的動力。低收入農戶是鄉村振興的薄弱環節,只有幫助他們“扶”起增收的志氣、樹立起擺脫困境的勇氣,才能真正激發出持久的脫貧致富動力。因此,要幫助低收入農戶扭轉不良觀念,喚起脫貧致富的斗志和決心。通過電視、報刊、微信、網絡等載體,多途徑、多形式地將貧困農戶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典型進行宣傳報道,在全社會營造依靠自身力量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濃厚輿論氛圍。二是扶信心,變“要我致富”為“我要致富”。把低收入農戶主動致富的信心“扶”起來,把“內因”激活起來,低收入農戶的腰桿才會硬起來,脫致富的辦法才會多起來。三是扶技術,變“輸血式”為“造血式”幫扶。低收入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主體,其受教育程度較低、農業科技知識和轉移就業技能不強,已成為制約經濟增收的瓶頸因素。開展科技人員送“技”下鄉活動,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讓低收入農戶掌握致富的“看家本領”,實現持續增收。
(二)就業“固血”,龍頭帶動促增收“強底”
積極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引領并重、拓展就業渠道和加強服務保障相結合,通過加強技能培訓、構建就業平臺、落實扶持政策等方式,拓展低收入農戶體就業渠道。一是加強技能培訓穩崗。根據產業發展實踐和農戶需求,精準制定培訓“菜單”,組織引導低收入農戶及時參加培訓,培育一批“土專家”“田秀才”和產業發展帶頭,提升種植技能水平。同時,發揮示范效應,選樹一批靠技能就業、靠就業致富的先進典型,激發勞動致富內生動力。二是構建就業平臺送崗。開展低收入農戶就業幫扶攻堅行動,對暫未就業的低收入農戶實行“一對一”實名幫扶,開通“家門到車門、車門到廠門”送工直通車,通過務工提升收入;為無法外出務工、半勞動力、弱勞動力等低收入農戶提供鄉村公益性崗位。三是鼓勵創新創業增崗。低收入農戶要充分依托當地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等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同時,通過產業扶持、商業咨詢、生活保障等方式給予扶持,激發低收入農戶干事創業熱情。
(三)產業“活血”,著力惠民促增收“筑底”
鄉村產業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手段,也是促進低收入農戶穩定增收的有力保障。一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發展村集體經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不僅對于保障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作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為低收入農戶增收創造條件。要摸清村級集體資產“家底”,深入挖掘村級集體資產的綜合價值,立足區位條件、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村情培植特色優勢鄉村產業。通過市場化運作,將閑置的房屋、土地等資源轉化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厚實家底,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開拓出新路徑。二是創新產業聯盟模式,為低收入農戶發展創造條件。探索建立“黨建聯盟+產業聯盟”雙聯盟促產業發展模式,以黨建為紐帶,讓黨組織發力,讓黨員示范引領,著力解決低收入村民就業難題。三是強化線上供給服務,為低收入農戶解決后顧之憂。交通運輸不暢、銷售渠道不暢通、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成為了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路上的“溝壑”。數字經濟的到來,推動農業生產模式和銷售渠道的革新,讓低收入農戶從分散、孤立的生產個體變為現代農業數字產業鏈的一部分。打造以數據和技術驅動的農產品零售平臺,打破信息壁壘,促進各類農業資源要素自由流動,讓農民專心致志種出優質農產品。
(四)政策“輸血”,放大紅利促增收“保底”
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要以動態監督為前提,保障民生、社會保障為抓手,構建綜合性政策保障體系,為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打下堅實基礎。一是編密低收入農戶動態“監督網”。全面推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是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重要舉措,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基礎保障。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下組織開展摸排,通過自主申報、入戶走訪等方式發現低收入農戶;線上完善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對低收入農戶實現信息匯聚、常態監測、精準救助,為開展低收入農戶救助幫扶提供數據支持。二是編牢基本民生“幫扶網”。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助推農戶增收,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強化開發式幫促機制,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對勞動增收能力較弱的低收入農戶,強化“幫扶+保障”機制,逐步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對喪失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強化兜底保障機制,提高他們的生活幸福感。三是編實社會保障救助“兜底網”。社會保障是解決貧困問題的“兜底”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低收入農戶的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問題,切實增強幸福感和歸宿感。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將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等原因陷入生活困境的低收入農戶及時納入救助范圍,提升低收入農戶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2-02-23(01).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 2020-11-04(0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4]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9.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5.
[6]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中國人民生活一定會一年更比一年好[N].人民日報,2017-10-26(02).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委黨校)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