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慶振

“互聯網+”正在引發教育的廣泛變革,從線下教育到線上教育再到線上線下并行的教育形態,已經成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疫情防控期間,“互聯網+”也為非常時期的教育提供了優質解決方案。無論是學生成長還是教師發展,“互聯網+”都在讓教育的更多夢想變成現實。同頻創課研究,就是教師發展自組織在互聯網+的基礎上,走出的一條從課程到課題的研究之路。
一、跨時空的課程合伙:當四川遇上山東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從課程到課題的合作,最初竟然是從非教育領域開始的。業余時間,在山東一所初中任教語文的我喜歡歌詞創作,在四川一所高中任教音樂的韓敏老師擅長原創作曲。因為共同的愛好,我們曾經在線上的原創音樂網站合作原創歌曲,并就音樂欣賞和音樂教育的相關話題進行過多次交流。
2015年,韓敏老師提出一個想法,用我們二人合作的歌曲作為資源,開發一門流行音樂欣賞課程,名為《一首歌一個故事》。針對課程中學生獲得流行歌曲的渠道這一話題,我們開展了問卷調查,發現多數學生通過《中國好聲音》等音樂類選秀節目獲取最新流行歌曲,這些歌曲在校園內廣為流傳。于是,我們想到了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情境的新創意,決定選擇當下流行的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作為資源,開發一套“好聲音密碼”校本課程。
從學生關注的好聲音元素調查出發,結合我們兩個人各自擅長的領域,我們選取了“好聲音”中的旋律、歌詞、歌手三個要素,韓敏老師研究并設計其中蘊藏的音樂元素,我重點設計文學元素,歌手的勵志元素作為自讀材料,用作學生綜合性的藝術修養。整個課程形成了“聽出好文學”“寫出好聲音”“我的中國夢”三條線索,在完成國家語文課程和音樂課程的基礎上,在學生積累語言、形象、修辭、旋律、節奏等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前提下,我們確定了以提高學生審美意識為要點的核心素養目標,引導學生鑒賞真正的“好聲音”,提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賞流行歌曲的水平,讓好的流行歌曲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語文核心素養和“審美感知”“藝術表現”的音樂核心素養。
二、智慧眾籌的課題生成:互聯網+下的教師工作圈
2016年5月,《好聲音密碼》課程獲全國第三屆真愛夢想杯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一等獎,我和韓老師也因為在“教育行走”公益活動中受邀分享合作故事,吸引了更多對此種合作方式感興趣的老師,組建起微信群,開始拓展網絡上的“教育行走”。我們的群組中,加入了小學數學、初中物理、高中生物等學科教師,大家就更多的跨學科學習進行了研討,并經常就某個項目進行共創。2016年3月16日的《中國教師報》,曾對我們的合作方式組織過專題研討,編輯把我們的合作方式定義為“同頻創課”,認為這是在“社群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拓展和延伸。在討論中,曹鵬、張宏敏、柏見軍等老師認為,目前的社群學習研究主要限制在同學校、同學科、同領域之間的合作,在跨地域、跨學科、跨學段方面尚未普遍展開。這些正是我們的微信群組在研究的重要領域,于是,我們合作申報了省級課題“基于‘互聯網+的同頻創課研究”,把研究的重點聚集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于“互聯網+”環境,實現創課研究的合作共贏。合作研究教育教學,結合團隊個體的學科領域專長與地域優勢資源,打造資源共享,實現課例共創。
二是基于微信群、QQ群交流,開發課程。結合各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的整體規劃,確定新開發課程的主題,讓教師課程既具有個性化特征,又能與學校課程體系融為一體,保障學校育人的綜合性和整體性,促進教師教學特色與學校辦學特色的雙向提升。
三是基于慕課、微課等手段,解決合作成果跨校使用難題。本課題研究從學生需求出發,結合本地、本校、教師本人、本學科特點,在教學內容上根據本校和學生具體情況進行置換和靈活處理。同時,還可以借助雙師課堂等新型教學手段,解決課程中涉及的跨學科領域缺少線下專業教師的難題。
三、“群”生態下的研究團隊:長歌行同頻創課組
從跨地域跨學科的教師自組織到跨地域跨學科的課題研究,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適用于中小學教師基于“互聯網+”的課程開發與改革的合作探究,以解決同地域、同學校、同學科教師教研活動中區域同質、學科局限等問題,立足“互聯網+”環境,讓教師的成長打破學校和區域的邊界,課程的開發打破學科和資源的壁壘,課題的研究擁有豐富又開放的空間。
1. 長歌行同頻創課組構建:在原有群組的基礎上,保持開放的態度,自由加入和退出。研究的內容既可以是創設校本課程的研究,也可以是國家課程教學內容或地方課程整合的研究,甚至可以是具體到某一課時、某一知識點的研究。基于微信群組,融合多個線上交流平臺,成員輪周主持,話題既有固定安排又有隨機生成。“長歌行”寓意成員跨越山高水長,相聚云端,一路研究一路歌,一路同行共同成長。
2. 古詩唱游群:發源于2017年“為中國而教”組織的“未來教育家”項目,團隊成員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村任教新教師,包括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等學科教師。我們借鑒當下流行的《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新熱點,解析詩詞傳承的大概念,借助古今詩詞的吟唱、歌唱、游戲等活動,開發詩詞主題的跨學科學習課程或教具,傳承經典,傳播優秀文化。任教英語的老師可以復制英語童謠等唱游課程,數學老師可以開發數學游戲課程。
四、相聚云端的研究拓展與深化
目前的“音樂與語文整合”研究,多局限于在語文課程中滲透音樂元素,或音樂教學中融入文學元素,多處于課時設計的拓展階段。且相關研究多由音樂老師或語文老師單獨完成。如余衛華老師的研究,側重適當運用音樂使語文教育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王麗慧的《文學視野中的流行歌曲研究》,以古今文學演變的視角,保持對歷史的整體觀照,探討了中國流行歌曲尤其是現代流行歌詞的興起和發展,注重其自誕生以來與詞曲等古代文學的種種內在聯系,勾勒了流行歌詞由傳統向現代蛻變的軌跡。我們的研究在將余衛華等老師個別案例拓展的基礎上與王麗慧的研究相結合,進行語文老師與音樂老師的合作研究、課程研究。我們的主要研究人員具有音樂與文學的專業特長,且有長期的原創歌曲合作基礎,可以相互借鑒,真正實現音樂與文學的整合教育。而音樂與文學的“聯姻”只是提供了一種范例,課題成員的多元性和研究的開放性可以催生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而這種跨學科學習,恰恰是學生在真實世界解決復雜問題的常態,也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路徑。
課題組團隊的合作模式體現了“世界咖啡”的文化精髓。世界咖啡體現了跨界合作,符合當今世界開放發展的時代需求,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一群人,融洽地聚集在一起,自由平等地發表觀點,生成智慧。在合作研討的過程中,又會不斷打破小組界限,不斷打破固定思維,讓所有參與者保持不斷突圍的態勢。對于教師的發展來說,這種方式恰恰是當下急切所需。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教師發展起來,才能真正培育學生所需的專家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在課程中發生,長歌行同頻創課,讓開放又富有活力的好課程充滿無限可能。
2016年9月,基于“互聯網+”的同頻創課研究入展全國第二屆創新教育成果博覽會。
2019年7月,山東省“十三五”規劃課題“詩與樂相結合的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立項。
2020年4月,參與立項彩虹花和閱匯初中晨誦課程的開發,形成“新語娃行動”課程研發群,構建“中華詩禮樂”課程體系。2021年9月7日,課程組研發的“文化潤心·詩畫潤疆”項目正式啟動。“詩詞育人的文化潤疆網絡教育實踐”課題應運而生。該項目旨在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為新疆的孩子提供優質的詩詞課程,用詩詞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課程到課題的不斷蛻變,是詩詞教育的不斷深化,是中華文脈的傳承傳播。跨地域、跨學段、跨學科的同頻創課,落實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了全國師生在傳統文化方面的協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韓敏. 緩緩行 淺淺唱[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
[2]曹鵬,張宏敏,柏見軍. 跨地域的課程合伙[N]. 中國教師報,2016-03-16.
[3] 韓麗平,薛婧. 喝“世界咖啡”碰撞“互聯網+”火花[N]. 黑龍江日報,2015-07-20.
[本文系山東省“十三五”規劃課題“詩與樂相結合的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YC201909)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東平縣第二實驗中學)
見習編輯 成 盼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