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群聯
縱觀近現代全球經濟史,代表國民經濟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群體已成為支撐一國發展崛起、參與甚至主導國際經濟競爭的主干力量,“企業強則國家強”。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國企業總體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批企業的經營規模和資源布局走到全球前列,但質量效益、核心技術、品牌價值、世界影響力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流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還偏少。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增強戰略思維,發揮企業家精神,在全球競爭的驚濤駭浪中,培育和成就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和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一、多維視角比較顯示中國企業在全球大企業高層次競爭中仍處劣勢,培育世界一流企業仍任重道遠
(一)從營業收入看,我國入圍“世界500強企業”數量連續兩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但頭部企業數量和經營效益仍然落后
近年來,我國企業加快發展,越來越多企業躋身全球大企業行列。1995年,《財富》雜志以營業收入為標準首次發布“世界500強企業”榜單,當年我國僅3家企業入圍,美國、日本分別為151家、149家。到2020年,我國大陸(含香港,下同)進入榜單的企業有124家,首次超過美國的121家。2022年,我國入圍企業進一步增加至136家,高于美國的124家;但在前50強中,美國占20家,我國16家。我國大陸上榜企業平均銷售收益率為5.1%,總資產收益率為1.15%,凈資產收益率為9.5%,三個指標都落后于世界500強平均水平,美國上榜企業的三個指標分別為11%、3.21%和21.9%,經營狀況明顯優于我國企業。
(二)從企業市值看,我國入圍“2022年全球市值100強企業”的數量僅為美國的1/5,平均市值仍低于百強企業平均水平
市值是資本市場對企業實力和發展前景認可程度的集中反映。普華永道以上市公司前一年度3月31日股票市值為標準發布“全球市值100強企業”榜單,2022年,美國憑借63家企業奪冠,我國大陸12家企業入選,位居第二。從市值看,我國入圍企業平均市值為2221億美元,相當于美國企業的56.9%,低于全球百強企業平均3517億美元的水平。其中,全球市值前10強中,美國占據了8家,我國市值最高的騰訊全球排名第14位,市值為全球第1的美國蘋果公司的16.1%。
(三)從品牌價值看,我國入圍“2022年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的數量不到美國的1/3,品牌平均價值約為美國的6成
品牌是企業的重要資產,品牌價值是企業知名度和軟實力的表現。全球最大品牌傳播集團WPP根據經營業績、財務表現和基于消費者研究的品牌貢獻,從2006年起連續17年發布“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榜單,當年我國僅1個品牌入圍。2022年,我國入圍品牌數量14個(含香港1個),美國有56個,是我國的4倍。其中,前20強中,我國占有3席,美國囊括了15席。從品牌價值看,我國入圍品牌平均價值為598.6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品牌的50.9%,低于全球品牌百強平均866.8億美元的水平。
(四)從創新能力看,我國入圍“2022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的機構數量僅5家,與美、日相比差距甚遠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是成長為世界一流企業的核心和根基。全球領先的專業信息服務企業Clarivate Analytics根據專利總數量、成功率、國際化、影響力等指標,自2012年起連續11年發布“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2015年華為成為我國大陸地區首家入圍榜單的企業,2018—2020年我國大陸入圍企業均為3家,而美國長期保持30家以上。2021年,我國大陸4家機構入圍榜單,美國、日本分別達到42家、29家;2022年,我國大陸地區5家機構入選百強創新機構,日本、美國則分別為35家、18家。
(五)從全球影響力看,我國入選“2021年全球最具影響力100家企業”的數量僅為美國的1/8,影響力有待提升
2021年,美國《時代》雜志根據企業創新力、領導力、戰略思維、成就等指標,首次評選“全球最具影響力100家企業”,我國大陸地區華為、阿里、騰訊、滴滴、大疆、比亞迪等8家企業入圍,美國入圍企業高達64家,中國大企業在全球范圍和專業領域的影響力還有待提升。
二、當前我國培育世界一流企業面臨“五個不夠”
(一)具有全球戰略眼光、開拓創新思維的企業家不夠多
企業家是最稀缺的戰略性資源,培育一流企業必須依靠一流企業家。目前,從培養中國特質、世界水平的企業家角度看,我國尚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創新和加強的地方。比如,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培養工作的定位不夠高,長期性、戰略性措施偏少,在統籌規劃和系統管理上有待加強,培養選拔的開放性、競爭性還不夠,梯隊建設力度不夠等。又如,有些民營企業家視野不開闊,對現代化治理方式和國家政策理解不深刻,存在“一言堂”“接班人”“職業經理人信任”等問題,針對民營企業家成長培養的措施也不多。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必須培養和依靠一支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隊伍,積極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二)掌握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成就世界一流企業的核心驅動力。離開了核心技術,世界一流企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前,我國不少企業規模很大,但競爭力不強,還不能稱為世界一流企業,關鍵差距在于創新能力。我國企業參與全球大企業競爭的短板和弱項集中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上,在裝備、材料、信息、生物等關鍵領域的部分核心技術相對落后,“卡脖子”現象嚴重制約了一流企業成長壯大、影響了產業安全。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差距明顯。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比重在2020年才首次超過6%,遠遠低于美國的25%和英國的15%。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必須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掌握一批引領性、前瞻性、領先性的關鍵核心技術,依靠創新塑造核心競爭優勢,成為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的領軍企業。
(三)聚焦主業、長期鉆研經營的戰略定力不夠足
世界一流企業通常要圍繞核心資源和核心技術來發展業務,基于核心能力形成卓越的產品和服務。許多長期持續創造價值的企業一般都是集中精力發展少數幾個核心業務,成為領域內的行業領導者,它們的績效遠遠領先于多元化經營、沒有清晰核心業務的企業。當前,我國企業界存在“一有規模就擴張、就多元化”“哪里掙錢往哪去”的不良風氣,聚焦主業、長期鉆研經營、久久為功的精神不夠;許多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不是業務太少,恰恰是業務太多、主業不清、核心業務不強,盲目多元化擴張傷及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案例并不鮮見,這對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四)形成高效治理體系、應對全球風險挑戰的管理水平不夠高
世界一流企業是治理結構完善、發展理念先進、管理制度健全、激勵機制到位、運作科學規范的企業,扎實的管理基礎和極高的管理水平是企業在競爭中“穩操勝券”的關鍵。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我國企業的全方位、全流程、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治理水平還有待提升,體制機制障礙還有待突破。國有企業尚未形成有效法人治理機構,權責不強、約束不夠、缺乏制衡、效率不高等問題突出;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普遍,治理結構合理、股東行為規范、內部約束有效、運行高效靈活的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當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和投資貿易規則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深度調整,我國企業對國際復雜多樣的制度規劃和融合暢通的話語體系不夠熟悉,應對國際化新形勢的抗風險能力存在短板。
(五)承擔融入國家戰略、彰顯公民意識的企業社會責任不夠積極
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企業是擁有豐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傳承、具有鮮明價值觀和實現“中國夢”情懷、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當前,我國許多企業過于注重自身發展而忽略國家戰略,過于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社會價值,融合和服務國家戰略和發展大局的主動性不強,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不濃,與成為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全球企業公民還有很大差距。一些民營企業家在推進企業發展過程中沒有遵守應有的法律準繩和道德規范,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影響了可持續發展。
三、尊重發展規律、強化長期激勵,為一流企業和一流企業家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一)加強企業家系統培養和有效激勵,培育一流企業家
加強世界一流企業家培養的系統性謀劃,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制定實施國有企業家“培苗育苗”計劃,選拔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國有企業家“苗子”,在企業經營改革的實戰中錘煉,從“打小戰到打大戰”“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加大優秀國有企業家、技術和管理人才的激勵力度,延長優秀企業家退休年齡,建立健全更為科學和有效激勵的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體系,適當提高員工持股最高比例的限制,落實好《關于科技人員取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等政策措施。加強新一代民營企業家和接班人的培養。
(二)優化科技創新支持政策,增強一流創新能力
充分運用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相結合的“新型舉國體制”組建國家創新平臺、整合國家創新能力、實施國家創新計劃,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多元主體參與的方式,支持國有企業聯合民營企業共同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突破關鍵技術“卡脖子”瓶頸。健全創新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建立穩定的科技財政投入機制,逐步提高中央和省級科技財政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整合優化科技創新資金,重點支持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完善激勵企業實質創新的稅收優惠體系,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保持最優惠稅率,研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加速折舊、虧損結轉、投資抵免、準備金稅前列支等激勵創新的具體方法。
(三)支持聚焦核心主業改革創新,打造一流業務競爭力
目前,我國相關政策并沒有切實起到支持企業聚焦核心主業的有效作用。建議有關部門在財政資金、專項項目、重點投資、融資信貸、用地保障等方面進行政策改革創新,不僅要審查項目本身,也要審查項目企業的業務情況,對聚焦核心主業的給予重點支持,對過度多元化的一律不予支持。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主業打造,明確國有企業的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嚴格控制非主業投資,在業績考核上更多地體現企業在主業上的投入和主業帶來的貢獻。
(四)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治理體系,增強全球化競爭的抗風險能力
促進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加快建立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機制。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優化產權結構、規范法人治理結構、建立高效運營管理機制。幫助企業熟悉國際制度規則,支持企業建立供應鏈中斷風險應對機制,通過多源頭供應、建立供應商后備信息庫或服務商后備信息庫、保留預防性庫存等措施,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增強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
(五)強化企業國家意識和責任意識,打造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全球企業公民
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產、信訪維穩、精準扶貧、疫情防控、慈善公益和環境保護工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大力提升企業文化建設,總結提煉優秀的企業文化基因,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樹立統一對外品牌形象,增強企業文化軟實力。加強對民營企業家政治訓練,中央黨校、省委黨校或社會主義學院定期組織優秀民營企業家的培訓班,積極引導企業提高政治站位。完善企業家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機制,引導企業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在實現共同富裕、科技自立自強、保障供應鏈安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方面主動作為、率先垂范,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現代化建設中磨練成長為世界一流企業。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