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王余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類型復雜多樣,對教學手段的要求不一,王崧舟老師所開創的詩意語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化教材為詩意情境,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論文以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為抓手,為提供語文教學的新思路,從闡釋何為詩意語文、應用理由、對當下的教學啟示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為詩意語文的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王崧舟 詩意語文 詩意情境 能力
傳統語文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以單一的知識傳授為教學目的,效果往往低于預期。作為新手教師,我們首先要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余映潮老師說過,教懂課文不是目的,培養能力才是目的。王崧舟老師開創的“詩意語文”,改變傳統語文教學中以知識傳授為教學目的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以培養實際能力為課堂主線,為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一.詩意語文的概念、內涵與影響
王崧舟教師長期潛心于語文課教學的研究,相繼發表了《王崧舟小學語感課程法》《詩情畫意語文教學——王崧舟小學語文教育七講》《王崧舟講小學語文課》《聽王崧舟老師評課》《詩情畫意語文教學課譜——王崧舟十年經典課堂教學記錄與品悟》等一系列教育教學的論著,在其從教的二十八年間,創造了“詩情畫意語文”的教學流派,帶來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1.何為“詩意語文”
王崧舟教師曾在《詩意語文教學——王崧舟語文課教學七講》的自序中描述“詩情畫意語文課”的價值指歸:“我們懷著對人生的崇敬和尊重,以熱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求著語文學習課教育的本真:以培養真實的人培養具有‘人的精神的人,以教育擁有和諧的多方面文化精神生活的人。這便是語文學習課的生活式教育,這也便是詩情畫意語文課教育所要追求的最大境界。”[1]
2.詩意語文的內涵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教學時要兼具人文素養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學中不可避免會出現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的現象。正是著眼于這一教學難點,王老師提出了語文教學的新路徑,并將其細化為三個具體的教學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是第一境界;人如其課、課如其人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課、課即是人則是第三重境界,三重境界逐層深入。其中第三重境界是教師在教學中所希望開創出的詩意境界,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構建有意義的語文課堂的關鍵。詩意情景下,師生共同進入人課合一的境界,才使能課堂教學真正教有所得,真正有教學價值的語文課。
3.詩意語文的影響
王崧舟老師在2004年明確提出了“詩意語文”這一概念,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眾多教師對其不斷的豐富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詩意語文教學流派”。“詩意語文”在對學生學習自主性、主體性的發揮,教師教學風格的引領,教育教學能力的改善,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節奏的把握,乃至對語文教學改革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意語文”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有著廣泛影響力的一種教學風格。
二.詩意語文的應用依據與教學實例
1.應用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發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學習情境是趨使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動力,因而,學習活動要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展開。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想調節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就要積極主動的創設與之相應的學習情境,學生在與文章相契合的學習情境中,才能夠積極主動地建構新的知識。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形象而具體的學習情境更有利于人產生學習的動機和需要。
王崧舟老師開創的詩意語文,旨在通過教師的引導,創設與文章相符的教學情境,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這與建構主義的學習觀的理念趨同,都是旨在以情境為抓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未知知識。王老師的詩意語文與傳統的語文課堂最明顯的差別,就在于王老師一改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通過創設詩意情景,引導學生緊跟教師步伐,入情入境,由學生自身的興趣與感受,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理念,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自身的能力。
2.教學實例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和痛點,對教師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有著較高要求,下面就以具體實例來看王崧舟老師詩意語文的教學魅力。
王老師在教授《長相思》時,一改傳統以背景為切入點的教學手段,采用了讀中想象,讀中感悟的方法,將體會“詞情”設為本堂課的教學重難點。先是采取了多種朗讀方式,引導學生一起“走進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學生在教師的朗讀聲中閉眼想象“眼前出現了怎么樣的畫面和情景,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仿佛處在一個怎么樣的世界里?”學生雖身在課堂,卻仿佛已經穿越時空,看到了三四百年前的詩人在征途上孤身跋涉的情形,在自己的腦海中盡情創造。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納蘭性德心里,他的家鄉又應當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從而轉入詞中的另一層情感——“心系故園”的想象,并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化抽象為具體,述諸文字。與此同時,王老師在伴奏聲中對學生進行徐徐引導,想象詞人在家鄉生活的多種可能性,開拓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的靈活性。通過感受其家鄉的溫馨與祥和,進而體味到“故園”二字所蘊含的深厚感情——“聒碎鄉心夢不成”。一個“碎”字,再現了作者當時的感受,使學生切身體會這其中的深切情感。兩次想象,展現了王老師獨特的教學藝術,既將情感進行了強烈的藝術對比,又充分發揮了語文教學的張力。在閱讀能力提升的方面來說,使學生可以在已有的詞句中找到可以自行想象的空間,讀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感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情感的渲染方面來說,情感對比更能使學生感受到征途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倍感家鄉的美好,親人的溫暖。[2]
三.“詩意語文”對當下語文教學的啟示
現如今的語文教學手段復雜多樣,教師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教學標準,在這種復雜的教學環境中,易出現教與學頻率不一的現象。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教學思想為語文教學領域帶來了一絲鮮活的氣息,也讓語文教師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
(一)教學理念
1.師生知識、技能全面提高
語文課在日常教學中主要以知識傳授為主,而語文的涵蓋范圍較為廣闊,也就意味著,教師本身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堅實的教育教學的能力。在詩意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傳授書本知識,借助于自身的文學素養引導學生探尋知識,還要將自身的文學素養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滲入到學生中,真正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切實提高自身能力。
“詩意語文”對教師的技能和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詩意情境的創建需要教師詩意的語言引導,精巧的教學設計,對教師知識廣度和教學技能要求較高,要真正將詩意語文靈活應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必然要夯實基礎,進行廣泛的閱讀,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在教學中實現知識的縱、深向拓展,使學生的眼界得以開拓,增強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實現教有所得。
2.善于挖掘文本情境
不同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選錄的文章略有不同,但大多數是名家名篇。名家作品本身就自帶濃濃的詩意與美的意境,在加以教師創設的與之相符的情景,更能使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紅樓夢》中,作者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抑郁寡歡的,直爽潑辣的等等,優秀文學作品中的這些人物形象、世故人情,都是文本產生意境的基礎。教師在進行《紅樓夢》教學時,就可以抓住獨特的人物性格,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真正走入人物的世界,進入文章情境。
如何在日常教學中挖掘出作品的人物美、語言美和詩意美是現如今語文教學中需要突破的重要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文本材料眾多,其中不乏有深刻性的思想感悟和晦澀難懂的部分,這就要求教師對文章理解透徹,充分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層含義,才能在教學中做出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的閱讀及感知能力有相應的提升,同時認識到學生是唯一的主體,把學生看作是未來的文學家、詩人與學者,具有無窮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天性,引導學生真正走入文章,進入情境,師生共同實現詩意情境的創造。
(二)教學方法
1.閱讀教學,實現以讀育情
閱讀教學重點在閱讀,如何通過閱讀來感受作者思想,體會情感,是教師教學的難點,王老師所執教的《一夜的工作》,就充分體現了以讀育情這一方法。在課堂初始,王老師飽含深情的對學生進行了《你就是這樣的人》的朗誦,營造出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氛圍。王老師通過讓學生讀悟用詞語描述總理的一夜,讓學生討論選詞背后的原因和理由,調動學生思維靈活性與積極性,讓學生對文章,對周總理有更深的理解與感悟,獲得屬于學生自身的獨特的情感體驗,使得情感體驗和文本感悟合二為一,使學生的精神得到升華,讓學生自主體驗語言的無窮魅力。
在閱讀教學中,情境的刻畫是教學中的重點,要創建與之相符的教學情境,關鍵在于教師情感的渲染,基調的創設。首先是通過示范朗讀,讓學生感受語氣語調的變化,從而奠定文章感情基調;其次是文本細讀,教師點撥,激發學生情感,營造詩意情景;最后再讀文本,實現情感的升華。閱讀教學,重在閱讀,以讀育情,從讀開始,也以讀結尾,真正使學生入情入境,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生感性思維,提高語文素養,感受語文的詩意。
2.寫作教學,鍛煉言語技能
寫作教學同樣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只講授寫作技巧容易使課堂過于沉悶,不利于調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只進行寫作訓練,又不利于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和思維的靈活性。“詩意語文”指出語感鍛煉學生言語技能的基礎,在寫作教學中可以通過多角度的言語訓練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在日常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不同類型的作文進行分類,進行專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調動其對語言的興趣和敏感性;或者進行班級辯論會、開展多種綜合性實踐活動等,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詩意語文”理念指導下的寫作教學并不是旨在培養學生寫作的一致性,而是著眼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來引導建構出屬于他們自己的寫作風格,彰顯個人的思想情感,在尊重學生思想導向的前提下,強調對其言語技能的鍛煉,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
(三)教學評價
1.評價方式多樣化
“詩意語文”教學理念下的評價與傳統的評價體系有著本質的差異,傳統評價的依據主要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詩意語文”理念下的評價,是著眼于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素養的提高。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評價方式應當是多元化的,學生的學習本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受身心發展規律性的影響,學生在相應學段的思想認知、學習效果也具有個體差異性,所以教師不能單單以學習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評價中,首先應當以該學段的語文課標為評價基礎,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其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既要看到學生的不足,也要善于發現學生細微的進步,正確、全面的評價學生,以教學目標為評價前提,從學生學段特點出發,踐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2.評價語言多元化
新課程標強調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注重提高學生素養,著眼學生學習中的漸進過程,而不是一味強調學生的學習結果。“詩意語文”理念下的評價旨在看到不同學生身上的優點與不足,采取不同的評價語言。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當中,首先要了解相應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規律,根據不同的學生具體調整教學期待,進行因材施教。教師既要看到學生的不足,也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有細微進步的學生,運用鼓勵性的語言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對出現問題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引導,采取中肯的評價,在保持學生的自信心的同時,指出存在的不足,督促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對于成績優異的學生,要及時進行評價點撥,給與切實可行的建議,激勵其向前發展。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心,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與不足,變換教學評價語言,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實現學生素養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王崧舟老師開創的詩意語文,以詩意的語言創設詩意一般的情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真切的感受到語文這一學科的意境美。“詩意語文”為當下的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盡可能將課堂放歸于學生,切實落實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力求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實現能力與素養全面發展。同時“詩意語文”也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職業要求,推動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及專業技能,對新手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具有一定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318.
[2]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0.
[3]朱光潛.詩論[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67.
[4]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162.
[5]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2.
[6]王裕舟.徐焰.王雨你是這樣的人······《一夜的工作》教學設計小學青年教師,2004,(07).
[7]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崧舟.文本細讀與文本詩意的開掘[J].語文教學通訊.20097-8.
[9]張利偉.論“詩意語文”的“詩意”體現——特級教師王崧舟的教學案例剖析[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2(1).
[10]張育林.文本細讀理論視城下語文詩意的開掘[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11]林曼.“詩意語文”教學流派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
[12]余瑞.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知識教學探析[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7.
[13]王彥華.王崧舟語文評課理念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8.
注 釋
[1]王崧舟《詩意語文教學——王崧舟語文課教學七講》.
[2]王崧舟《長相思》教學實錄.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