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 李威龍
[摘 要]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是貫徹落實黨對高校勞動教育的政策要求的時代使然,也是新時代促進高素質勞動人才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蘇區精神具有強大的歷史、文化、教育功能,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資源。將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全過程,充分發揮蘇區精神育人價值,打造蘇區特色勞動教育模式,可為新時代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養成良好勞動習慣、提高勞動技能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蘇區精神;大學生;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11-0140-03
勞動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人類憑借勞動創造了現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教勞結合是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內涵,也是我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一項基本措施[1]。勞動教育是新時代促進高素質勞動人才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推手,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塑造勞動品格、提高勞動技能具有重要意義。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和應試教育弊端凸顯等復雜背景下,部分大學生形成了錯誤的勞動價值觀,認為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是社會最底層人從事的職業,產生了蔑視勞動、勞動卑微的錯誤觀念,這導致勞動教育不斷被弱化、虛化、淡化。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對蘇區精神內涵進行了高度概括:“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2]。蘇區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資源,其內涵與高校育人目標是內在統一的,對于大學生勞動教育具有內在的精神價值引領和外在的實踐指導作用。蘇區舊址所在地高校應深入挖掘蘇區精神的歷史、文化、教育價值,結合新時代勞動教育育人目標,對大學生勞動實踐方式進行全方位探索,構建具有蘇區特色的大學生勞動教育模式,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塑造大學生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優良品格,落實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方案。
一、大學生勞動教育現狀
(一)社會環境弱化勞動教育
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使命,是全面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受我國儒家傳統教育理念和功利主義教育觀的影響,提高理論知識水平成為學校教學目標的著重點,客觀上輕視了對大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部分學校教育將勞育與德智體美“四育”分割,忽略了勞動真善美的隱形價值、勞動資源供給短缺的現狀,無形中引起部分家庭教育呈現重腦力勞動而輕體力勞動的趨勢。受當代獨生子女環境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以文化知識為衡量標準,注重腦力勞動,忽視體力勞動,勞動教育自然而然地被邊緣化,甚至出現開展勞動教育是在擠占學生正常學習時間、影響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的錯誤認知。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3]腦力體力分工不平衡是導致“勞動無用、勞動低級、勞動被拋棄”的固有觀念難以被打破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教師不重視勞動教育,缺乏對勞動精神的凝練、勞動觀念的解讀、勞動態度的引導;部分大學生對勞動教育主觀認識不足,意識薄弱,輕視、忽視甚至漠視勞動教育;而大多數學生家長在較為艱苦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下體驗過勞動的艱辛,導致家長舍不得讓子女再次體驗勞動的艱辛。因此,寬松式的勞動教育以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式的勞動行為促使勞動教育目的發生異化,偏離了勞動促進人自由、完整、全面發展的宗旨,難以發揮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塑美的實踐功能,難以在數字化信息技術背景下定位主體內在需求和應對信息時代的勞動變化。長此以往,部分大學生就會缺乏在忽視自我價值精神的社會環境中進行有效勞動的機會,無法培養出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更使得勞動教育被迫弱化。
(二)實行不當淡化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促進人本身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勞動”和“教育”的結合,不能只勞動而忽視其內在的育人性,也不能只教育而忽視其外在的實踐性。實際上,一方面大學生對勞動教育認知有誤解。當今社會,一提起勞動,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苦、累、臟”,有的人主觀上蔑視,客觀上不參與,避之不及。究其原因,在諸多教育情境中,勞動是懲罰學生的手段,此時該“勞動”等同于“體力勞動”,且并非是學生自愿接受或主動參與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帶有懲罰目的的勞動,故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并不是體驗到勞動所帶來的成就感,而是自卑感。由于部分教師未能正確引導,部分大學生未能正視勞動,對勞動教育的誤解加深。另一方面,勞動教育片面化。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理論知識散落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材中,缺乏完整的內容體系。部分實踐性勞動教育形式主義色彩濃重,存在實踐時間短、內容陳舊、形式單一等諸多問題。目前,部分高校對勞動教育課的教學安排限定于集中時段、特定空間、密閉區域,將其知識傳輸模式限定于單向傳輸,忽視了勞動育人的本質,未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增強其主體性和發展性。
(三)體制缺乏虛化勞動教育
健全的勞動教育保障體制是高校有效開展勞動教育的前提。當前,我國高校雖逐步重視大學生勞動教育,但勞動教育管理體制和勞動教育考評機制仍缺少理論支撐、完整體系,融合機制更有待完善。一方面是缺乏相應的物質保障和制度保障。勞動教育相較于其他學科教學而言取得實質性成果的周期長、難度大,致使高校在教學管理中對于勞動教育的物質投入有限,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必須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缺乏充足的物質保障,是導致勞動教育流于形式的必然結果。科學完善的勞動教育管理體制是高校順利開展勞動教育的關鍵,專業的師資團隊和合適的教學目標是高校勞動教育落到實處的保障,營造良好校園勞動氛圍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推手。另一方面是缺乏相應的考評機制。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考評機制都以“文化課程成績+綜合能力定性考核=總評”為主,教師只能通過學生是否上交作業來判斷學生有無按要求完成考核任務,考核過程與考核結果在連貫性的勞動教育中處于割裂狀態,長效化、常態化的勞動教育考評機制流于表層。一套完整的考評機制尤其是大學生勞動教育考評機制,不僅需要重視考核過程和結果,更需要制定考核激勵制度。高校應重視勞動教育的考核,結合學生實際,將勞動教育納入綜合考核內容中,以調動大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二、蘇區精神在大學生勞動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蘇區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支撐。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大學生勞動教育離不開社會、高校、家庭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同時也離不開大學生自身對勞動教育的接受和發展。蘇區精神中“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的內涵與勞動教育中強調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和掌握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綜合育人目標內在統一,對高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具有重要作用。
蘇區精神融入高校勞動文化育人體系,能強化大學生的勞動意識。大學生勞動教育不僅要深化勞動認識、厚植勞動情感、強化勞動實踐,還要充分汲取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斗爭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優秀品質,發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良好風尚,強化大學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而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意識,構建大學生勇于創新、敢于創造、甘于奉獻的勞動思維,使其在辛勤的勞動中實現自我、創造自我和升華自我。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中明確指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青年大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勇于創新、爭創一流、追求卓越的優良學風,不僅賦予蘇區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更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蘇區精神融入高校勞動實踐育人體系,能提高大學生的勞動技能。蘇區精神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內涵與勞動教育中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高度契合,蘇區精神的時代性與勞動教育的相對獨立性融合發展。蘇區精神源源不斷地為勞動教育注入時代特征,勞動教育所取得的實效又持續為蘇區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創造新方法。兩者雙向循環的同時,作用于接受勞動教育的主體,既傳承、弘揚了蘇區精神又培育了大學生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勞動態度,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調動其勞動積極性,促進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高其勞動技能,實現其自身的全面發展。
三、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路徑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必須構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新時代高校要肩負起價值引領、人才培養和內涵式發展的歷史使命[4],將蘇區精神融入高校勞動教育,為高校豐富教育資源、拓寬教育渠道、充實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模式注入活力,為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精神力量,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提升自身的勞動技能。
(一)豐富“蘇區精神+勞動教育理論”,樹立正確勞動觀念
蔡元培先生認為勞動是人的一生中最基本最要緊的事,并且極力提倡讓勞心者去勞力。陶行知先生不僅在理論上強調勞動教育,主張腦體結合,在教育實踐中也把勞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梅貽琦先生強調學生應在求學過程中養成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以上我國知名學者對勞動教育的論述為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而我國歷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則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勞動教育方針。蘇區精神展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蘇區時期浴血奮戰的歷史背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蘇區人民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勤勞勇敢、艱苦奮斗的良好作風與勞動最本質的屬性及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高度契合,而蘇區精神的價值內涵豐富,充實著勞動教育理論,為勞動教育理論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高校應在大學生勞動教育課教學中滲透蘇區精神,講好蘇區勞模故事,開設蘇區勞動教育專題,展現蘇區勞動精神魅力;組織專家學者編撰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校本教材,以“蘇區精神+勞動教育理論”育人,充分發揮蘇區精神的引領價值,讓大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蘇區精神,為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勞動觀念提供精神動力。
(二)構建“蘇區精神+校園勞動環境”,促進勞動習慣養成
勞動教育可以依據勞動內容的不同,以不同方式實現體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達到以勞健體、以勞育德、以勞啟智、以勞立美的目的[5]。校園文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載體。蘇區精神為校園文化活動不斷注入生機與活力,高校通過開展具有蘇區特色的校園勞動、搭建具有蘇區特色的校園勞動平臺、營運具有蘇區特色的校園勞動網站,讓大學生在參與校園勞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蘇區精神教育,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一是要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理念,牢固樹立“將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活動理念。理念是行動之師,高校在開展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之時,要充分挖掘蘇區先進典型事跡作為主題活動的素材,要把“將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理念貫穿于活動全過程,構建繼承和弘揚蘇區精神的校園勞動環境。二是要明確校園文化活動主題,開展以“蘇區精神引領勞動教育”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高校應結合大學生專業實際,依托第二課堂、班級團日活動、支部黨日活動等,開展以蘇區精神引領大學生勞動、在實踐中感悟蘇區歷史的活動,促使學生深化勞動認知。三是要拓寬校園勞動文化宣傳途徑,以多種形式加大“蘇區精神與勞動教育融合發展”的傳播力度。網絡為加快推進“將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新的機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形式應豐富多彩又形象生動,從而與時俱進地促進蘇區精神與勞動教育融合發展。
(三)打造“蘇區資源+勞動教育基地”,強化勞動技能培訓
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不僅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以發揮實踐育人的功能、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還要用好用活蘇區舊址,建立創新勞動方式、強化勞動技能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蘇區資源,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構筑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深入蘇區基層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調研,掌握勞動技能,把握蘇區時期勞動發展的規律和本質,創新勞動方式。二是在勞動教育基地中開展高效可行的勞動實踐活動,依托見習實習、志愿服務、專業研究和創新創業等活動,開展常態化勞動實踐,重視專業知識研究、農業技術革新、工藝產品更新所引起的勞動技術轉換,加快勞動技能的運用,提高大學生預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三是組織學生參觀蘇區舊址,感悟蘇區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革命情懷。帶領學生探望訪問蘇區革命先輩、參觀蘇區舊址,充分結合實踐考察成果,以演講、話劇等形式呈現蘇區歷史,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革命先輩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甘于奉獻的優良品質,從而進一步提升勞動認知、弘揚蘇區精神、強化勞動意識、提高勞動技能。
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全面落實新時代“五育并舉”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區精神內涵豐富、覆蓋面廣,具有強大的歷史、文化、教育功能,對強化大學生勞動意識、培養勞動精神、堅定勞動信念、提高勞動技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應把握好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基本原理,深入挖掘蘇區資源,充分發揮蘇區精神的育人價值,在弘揚蘇區精神的同時開展勞動教育,提升大學生勞動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何桂玲.蘇區精神在高校勞動教育中的價值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0(3):84-88.
[2] 習近平.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11-05(3).
[3] 劉猛.勞動教育:從陶行知到毛澤東[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8-21,51.
[4] 王永清.肩負新時代高校的新使命[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3-07(1).
[5] 石中英.推進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處理好三個關系[J].中國教育學刊,2019(9):27-31.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