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猜
[摘 要]通專融合是促進人才全面發展培養路徑的必然選擇,而課程論文寫作是通專融合耦合點之一。文章依據課程論文寫作教育中體現的普適性、綜合性、高階性、規范性、雙向性,分析了其在實現通專融合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提高學生德行、認知、能力和思維綜合素質能力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通專融合;課程論文寫作;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 G642.4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11-0166-03
“十三五”規劃曾指出,高等教育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發展能力,建立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分類、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制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者黃俊杰認為,新時代高等教育要從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兩者互動逐步走向融合式發展。通才與專才的結合是當今高等教育的目標,但在高校實際教育實踐中,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在教學組織、執行方式等方面尚存在思考與行動的二元對立溝壑。因此,有必要通過建立通專融合知識體系銜接機制,尋找二者的耦合點,進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范式探索。課程論文寫作是本文探討的通專融合耦合點之一。
一、從通專結合到通專融合
隨著新時代社會發展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需求,大學本科教育教學逐漸建立了通專融合的理念。2020年教育部發布的有關文件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健康人格。這體現了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融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綜合分析國內通專融合的多種路徑,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通過設置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點,建設跨學科專業。二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定若干通識課程學分,構建符合學校辦學定位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開發、建設一批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融合的核心課程,通過學分制選修課模式,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與素養。三是設立通識教育學院。大一階段不分專業,對學生實施專門的通識教育,高年級則根據學生興趣與特長進行專業教育,以避免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在教學組織上的沖突。四是建立書院制。通過拓展第二課堂,開展社會實踐、專業實踐,舉辦通識講座,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陳向明教授認為,通識教育不等同于通識選修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不是分離的關系,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需要走出分段而治的模式[1]。周光禮教授認為專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體,他通過分析高等教育的適切性,指出大學教學改革必須堅持專業教育的主體地位,但把人文教育引入專業教育是一種趨勢。通專融合的教育可以使學生從學習的深度走向學習的廣度,成為有專業技術、有社會責任、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人[2]。李曼麗教授認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對應,與專業教育一起共同屬于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大學本科教育應是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教育,二者的結合是高等教育適應未來社會、適應未來社會人的發展的必然選擇[3]。祝家麟、陳德敏教授認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不是簡單的加法和減法,而應是全面的融合,是課程體系中“通”與“專”的融合、“教學”與“實踐”的融合,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全環節應結合通識教育,并實現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目標,實現二者雙贏[4]。有教師認為,“通識教育專業化”和“專業教育通識化”是實現通專融合的中樞路徑。實現通識教育的專業化,要盡可能地在通識教育中滲透專業理念,在專業教育中嵌入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因此,通專融合可以說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模式,既是通識課程建設的思想,也是專業課程建設的方法路徑,在尋找與專業教育交叉融合、彼此滲透的耦合點上,通過課程體系設計、課程教學實施,將通識教育目標貫穿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考核評價中,與專業教育兩相交織、互相促進。課程論文寫作正是利用專業教育,在課程方法和考核評價上進行人文科學精神的嵌入,使專業教育實現通識化。
二、 課程論文寫作在實現通專融合中的重要性分析
近年來,亞洲各國的知名大學如中國的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韓國的首爾大學、延世大學,新加坡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等積極探索通識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開始重視通識教育,以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為代表的重點大學,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了“鼓勵經典閱讀、開展小班研討、加強口頭表達和寫作訓練” [5] 等特色化通識教育培養活動。
(一)課程論文寫作的普適性有利于將通專融合貫穿培養各階段
與本科畢業論文相比,課程論文的內容、篇幅、體例具有更強的普適性、靈活性。課程論文寫作訓練可貫穿大學四年。可以說,任何一門課程都能開展課程論文寫作訓練,只是專業課和公共必修課所布置的課程論文要求不同。對于公共必修課來說,學生來自不同專業、系,學生的寫作基礎、興趣差異較大,任課教師可從擴大眼界、豐富學識素養方面布置寫作任務。而對于專業課程,任課教師可在系統講授知識點、介紹專業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之后,讓學生根據個人(小組)興趣,選擇某一個具體問題,自主查閱文獻。專業培養方案中80%的課程為專業課程,在專業教育過程中實施課程論文寫作訓練,學生受益面廣。任何專業課都能開展課程論文寫作訓練。人文和社會科學專業有較多的課程論文訓練機會,如設計說明、英語作文、項目策劃書、開放性論述題等。理工科實驗報告本身就是綜述類小論文,也可以針對某項新技術或知識點,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熱點及行業未來發展,融入課程思政,讓學生寫篇課程小論文,培養學生用專業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汽車電器與電子技術課程可結合環保問題訓練學生寫《汽車電子技術促進車與社會間的和諧發展》小論文。
(二)課程論文寫作的綜合性有利于實現通識教育目標
通識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其目標就是讓學生接受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通過大學四年的培養,使學生成為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素養、辯證思維以及獨立思考能力,能主動融入社會生活、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有社會責任感、全面發展的國家公民。
課程論文寫作正是從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適應未來職業發展需要的角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學生通過檢索查閱資料和學術期刊論文進行探究學習,汲取資料中的知識。此外,任課教師應從研究內容和思想深度、語言描述和排版格式上進行規范要求,全面訓練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可采用小組團隊合作方式完成課程論文,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主題分工合作調查、研討論點、完成匯報,培養學生不抄襲、不剽竊的優良品質,學會承擔學術責任。
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是學生未來職業生涯中的重要素養之一,也是學生畢業后在職場應用最廣泛、最基礎、最實用的能力。學生在學校獲得良好的寫作能力訓練,對其未來繼續深造和求職有直接影響,尤其是其獨到的見解、清晰的思路和扎實的文字功力,可為職業生涯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服務社會。
(三)課程論文寫作的高階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巴西學者弗萊雷曾指出,課程的使命不是使學生學會適應和順從,而是刺激和發展他們,讓他們參與課程的規劃和實施,克服對課程的依賴心態,最終成為積極主動和自由圓滿之人。2019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了學術論文可納入過程考核,并應科學確定考核比例,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改革提升學業挑戰度,引導學生多讀、深思、善問、篤行,讓學生忙起來。
一流課程建設標準是實現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高階性就是創新課程教學設計,使知識、能力、素質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挑戰度則是激發學生潛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和拓展應用。課程論文寫作正是一種兼具探究性和挑戰度的學習,通過問題研究與探索,使學生學習不局限于書本、課堂,而是在課外自主廣泛閱讀參考書籍,總結凝練閱讀要點。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緊張起來、忙起來,讓學生“讀”大學是真正學習,而不是應付考試拿到學分“混”畢業。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的開展,各優質平臺豐富的數字化教育資源都為課程論文寫作提供了便利條件。一些需要理解記憶內容、與前后課程聯系緊密、學習難度大的專業課程,如果采用常規的試卷考試是很難檢測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規律告訴我們,學習遺忘的進程規律是先快后慢,習得的知識一日后只剩下原來的25%。學生被動接受的記憶性概念和知識容易被遺忘,而探究式、主動式學習讓學生更能習得知識、收獲技能。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大學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標。國外學者南希·索莫斯認為,寫作練習對提高歸納能力、養成批判性思維習慣、深入掌握某一領域知識、有效表達思想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課程論文寫作需要學生根據論文選題和寫作要點辯證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證據并按論點的邏輯關系佐證觀點,做出嚴謹的結論判斷。學生通過不斷撰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論文,對相關資料加以甄選和深入分析,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組織材料,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形成有洞見的觀點和見解,成為主動和積極的學習者,從而達到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課程論文寫作的規范性有利于提升畢業論文質量
為切實加強學業管理,促進本科人才培養各環節提質增效,2021年初,教育部提出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進行抽檢的舉措,提高了對高校畢業論文的要求。綜觀各高校近年來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確實存在資料信息獲取和整合困難、研究思路不夠開闊、研究方法單一、專業術語表達不夠準確規范、基本寫作技能欠缺、論文復制比偏高等諸多問題[6],這與學生在低年級缺少系統訓練息息相關。
課程論文寫作訓練和考查的主要是學生對某門課程知識的運用能力,而畢業論文寫作訓練和考查的則是專業綜合能力,系統評價學生四年各門課程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論文能否寫好,選題是關鍵。本科畢業論文抽檢重點關注選題意義,而本科生的自主選題能力普遍較弱,選題很容易過大,因此任課教師要用啟發式方法幫助學生自主選題,對學生提交的課程論文提綱進行批改,對選題意義和寫作思路、邏輯進行點評。
從認知規律看,思維模式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遞進的過程。課程論文寫作可以將寫作能力訓練與各門專業課知識考核有機結合,從大一新生開始,以問題為導向,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辯證思考的能力。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學會創新選題、使用文獻檢索工具、設計論文結構、撰寫并修改論文。教師應側重于本科畢業論文重點評議要素和諸如選題意義、寫作安排、邏輯構建和學術規范等內容的講授,讓學生提前掌握論文寫作的基本技能。
(五)課程論文寫作的雙向性有利于不斷提高師生的綜合素質
要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質量,加強指導與反饋是一個重要環節。教師的指導與反饋效果關系到學生論文質量的提高。國外學者南希·索莫斯曾對400名哈佛本科生在校期間的寫作情況做了跟蹤研究,多達86%的大四學生認為,完成本專業的畢業論文是提高寫作水平最重要的經歷。超過80%的學生認為,教師給予更多的反饋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最有效途徑[7]。
課程論文寫作訓練對教師的教學要求非常高。寫作教育的核心是思維教育,要讓學生學會清晰、準確地表達觀點。布置寫作任務前,任課教師要講解寫作要點;寫作任務完成后,任課教師要對論文進行批閱,科學評判學生選題的合理性和論點的正確性,肯定學生寫得好的地方,指出學生要改進的方向。教師平時要不斷創新課程教學理念、認真研透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廣泛閱讀科技論文和參考書籍、了解學科發展前沿,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文獻載體,應對學生提出的多樣性問題,這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學術水平和科研水平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師生在雙向互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總之,高校在大學本科教育中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是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培養新范式。通過在專業教育中融入通識教育,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在專業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提高專業教育的應用性,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專業理論處理復雜問題,更好地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高校不能單純地依賴通識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必須走通專融合之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要以互動發展、雙向互通為原則,創建校本特色路徑和方式,而課程論文寫作是二者融合的著力點之一。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向明.從北大元培計劃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71-85,190.
[2] 周光禮.論高等教育的適切性: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分歧與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2-69.
[3] 李曼麗.再論面向21世紀高等本科教育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1):81-87.
[4] 祝家麟,陳德敏.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矛盾沖突與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2(6):19-21,39.
[5] 曹莉.東亞一流大學通識教育的新趨勢[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85-90.
[6] 逄玉媚.大學本科畢業論文( 設計) 的現狀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2):211-212.
[7] 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教育之道:第2版[M].侯定凱,梁典,陳瓊瓊,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