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中發現的60項典型經驗和做法,其中昆明海關實施的“互聯網+邊民互市”工作名列其中。據悉這項工作受到肯定,是由于該創新舉措加快了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以下簡稱“紅河片區”)河口口岸邊民互市的電子化發展,促進了外貿發展的保穩提質,提振了邊貿發展的信心。
邊境貿易發展是推動中國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對外開放、興邊富民的重要抓手。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大力發展邊境貿易,將有利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帶動跨境經貿區建設投資,進一步密切中國邊境地區與周邊國家經貿及人文往來。雖然邊境貿易在總體貿易中的體量占比相對有限,但對于發展國際關系、構建全面對外開放格局來說具有特殊意義。為此,國務院《興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指出,“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對于推動邊境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平,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邊防,維護國家統一,增進中外睦鄰友好具有特殊重要意義。”而邊民互市就是興邊富民的重要舉措之一。自1984年,對外經濟貿易部頒布《邊境小額貿易暫行管理辦法》對邊民互市貿易作出限額規定以來,經過38年的發展完善,從原始的“現貨——現錢”交易模式,走上了如今全電子化邊民互市跨境結算道路。
經濟發展離不開對外貿易,對外貿易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能夠讓邊民互市走上電子化,除了相關政策的指導,離不開金融人打通資金貿易環節的努力。
紅河片區邊民互市極具發展潛力
2019年成立的紅河片區,作為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一,位于云南省東南邊陲名城——河口縣境內,地處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南端,總面積14.12平方公里,實施范圍主要包括河口縣主城區,涵蓋河口邊境經濟合作區(規劃面積4.02平方公里)、河口跨境經濟合作區(規劃面積11平方公里),擁有國家級一類口岸2個(鐵路、公路)。
紅河片區處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是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且河口縣與越南老街省山水相連、隔河相望,是唯一一個與鄰國省會城市相連的邊境口岸,更是中越邊境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通關最便利的陸路口岸之一。當地邊民互市貿易經多年發展已初具規模,2019年時,河口縣邊民互市交易額便超過61億元人民幣,互市交易量達105.5萬噸,參與交易人數達78.5萬人次。
面對如此蓬勃發展的邊民市場,保障其中的資金運行穩健,對有效促進邊貿發展至關重要。
邊民互市亟待金融監管
彼時的河口口岸地區邊民互市貿易,雖然發展迅猛,但卻暗藏著錯綜復雜的金融風險。過往的口岸銀行無法通過電子口岸、海關網站等渠道核實業務真實性,邊民所提供的業務基礎資料難以對貿易背景真實性提供足夠支撐。海關從監管的角度明確提出資金流先行的要求,與實際結算中銀行按“展業三原則”需要通過海關單證等來核實貿易真實性的要求背離。而每個邊民每天最高可帶8000元貨值的貨物,加上河口口岸每日交易筆數約3000至4000筆,一般的銀行機構難以有效滿足相對零散的結算需求,金融服務效率不足。2019年時,通過銀行渠道結算的河口縣邊民互市交易額占比僅為0.7%,邊民互市貿易中資金流與貨物流嚴重偏離,使河口口岸的貿易優勢無法突破結算模式的桎梏,影響了邊境貿易的健康發展,也加大了跨境資金結算監管的難度。
且隨著中越雙邊銀行間合作不斷深入,邊民互市結算規范性問題也日益凸顯。目前,河口口岸6家銀行機構與越南老街省11家銀行機構建立了雙邊本幣結算合作關系,河口縣6家外匯指定銀行共開立境外銀行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31戶。在邊民互市結算未形成閉環結算流程時,邊民在每個環節均獨立操作,銀行難以進行貿易單證真實性審核,且到銀行辦理跨境貿易結算主動權在于邊民,邊民主動辦理跨境貿易結算較少。在按照現行外匯及跨境人民幣管理制度下,銀行對貨物貿易的跨境收支需要審核合同、發票、報關單等貿易背景真實性憑證,而邊民互市貿易為“口頭交易”,無合同、發票等貿易單據,口岸銀行難以審核貿易真實性有效憑證,無法迅速完成結算筆數。再加上海關的邊民貿易信息未共享,邊民貿易真實性難以核實。不僅金融監管難度加大,也為“地攤銀行”“地下錢莊”等非法邊境問題的治理埋下了隱患。
發揮央行職能 提升跨境貿易支付結算服務
在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背景下,自紅河片區成立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紅河州中心支行(以下簡稱“紅河中支”)以“切口小、見效快、效果實”為導向,結合紅河片區的建設要求和紅河州口岸實際情況,通過分類施策、循序有效的工作措施,指導河口支行及下轄銀行機構積極推進口岸地區跨境人民幣支付結算服務。
同時,將創新邊民互市結算模式列為2020年紅河中支重點工作,明確將創新邊民互市結算新模式作為自貿區金融改革創新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紅河中支相關工作隊積極走訪河口海關協商,與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管委會主要負責人進行交流座談,并與政府部門、銀行機構、企業等參與各方的同向發力下,試行創新“互聯網平臺+海關+銀行”的合作模式,推動采用邊民互市的交易電子信息、銀行支付信息、邊民互市申報信息和通關物流信息等多方數據自動比對、相互印證,大大提高互市結算效率,切實提高金融服務對外開放水平。
2020年4月29日,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邊境貿易服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紅河中支與富滇銀行、海關多次溝通,結合紅河片區實際,推動政府、海關、銀行實現數據聯通,構建起海關“邊民互市管理系統”與富滇銀行的“跨境通”“綜合運營平臺”等系統互聯互通新模式。該模式的建立,推動了互市貿易結算體系和金融服務體系的結合,確保互市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和貿易數據的唯一性,逐步統一邊民互市貨物流和資金流,為邊民互市貿易結算規范化管理創造了良好的平臺。成立當日,富滇銀行紅河自貿區支行便成功為19名邊民辦理首批全電子化邊民互市跨境結算業務,共計完成14.97萬元的互市交易跨境結算。
這一結算“新模式”解決了資金流與貨物流要互為前置和印證的問題,有效提升了互市貿易的真實性。屬省內首次實現了邊民互市業務跨境匯款、收款、賬戶管理、國際收支申報的“全流程、電子化、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自該模式于全省首次先后在河口、金水河口岸成功推動試行以來,截至9月末,紅河州河口、金水河口岸邊民互市貿易電子化跨境結算服務試點,已累計結算資金334545.90萬元,其中河口口岸銀行線上渠道結算資金292030.43萬元,金水河口岸銀行線上渠道結算資金42515.47元。實現了貨物流和資金流的規范化管理,助推了河口、金平地區“過道經濟”向“口岸經濟”轉變的新路徑,加速了自貿試驗區邊民互市貿易的轉型升級。
構建互市結算“新模式” 打通堵點
邊民互市貿易新結算模式的核心是邊民身份信息、互市貿易背景真實性以及資金結算信息之間的交互校驗,并實現了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貨物)在落地加工環節的有效對接。該模式首先通過富滇銀行紅河自貿區支行為中國邊民開戶并核實邊民身份。然后在當地政府主導建設、海關監管的邊民互市市場里,通過邊民互市業務系統將與互市交易信息傳至富滇銀行紅河自貿區支行業務系統,實現海關數據共享、貿易真實性的確認。再由富滇銀行紅河自貿區支行業務系統按照交易指令自動從邊民賬戶扣款至其行內部過渡賬戶“邊民互市資金掛賬戶”,待收到海關結關指令后,再將資金從“邊民互市資金掛賬戶”結算至境外合作銀行開立在富滇銀行紅河自貿區支行的同業賬戶,同時通知互市場、邊民和海關。最后完成交易的跨境結算由富滇銀行紅河自貿區支行系統自動向人民銀行和外匯管理局逐筆報送RCFE跨境人民幣結算數據和國際收支數據。從而形成邊民、貨物、結算等多方數據的全流程自動交互和比對。
這一結算“新模式”解決了資金流與貨物流要互為前置和印證的問題,攻克了海關與銀行間數據真實性和一致性難以核實的難點,形成系統內部互通的閉環,依據系統自動化、批量化處理完成跨境結算及數據報送,有效提升了互市貿易的真實性。
目前,透過邊民互市結算“新模式”下各系統間的全流程自動數據對比和批量業務處理,僅需半小時就能完成從邊民互市申報到資金扣劃、海關結關、跨境結算、國際收支申報等全環節。電子化“一站式”處理不僅極大縮減了銀行結算的時間成本,而且提高了互市貿易效率,讓邊民僅需按相關規定在富滇銀行辦理開戶,便可進行及時的賬戶免密自動扣劃簽約,在互市交易中無需持相關紙質單證到柜面辦理結算,切實提升了邊民結算的便利度。
不僅如此,在邊民互市結算得到了規范管理的同時,還能最大程度將互市貿易納入銀行結算渠道,確保了互市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和貿易數據的唯一性,有利于加強對“地攤銀行”“地下錢莊”等非法邊境問題的治理。對開展邊境違法金融行為整治、持續壓縮非法金融生存空間具有莫大的助益,能夠從資金的流通環節守護好邊境口岸的金融生態環境。
千方百計戰疫情 多措并舉護邊貿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河口縣“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抗擊疫情任務艱巨,全員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各行業受到較大沖擊,河口縣邊民互市結算電子化結算也不得不暫停辦理。
為了穩定邊民互市,保障金融穩定運行,與河口邊民“心連心”的人行河口縣支行(以下簡稱“河口縣支行”)干部職工秉承金融為民的理念,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這群金融抗疫戰士身穿志愿服,沖鋒在抗疫一線,他們的身影穿梭在核酸檢測、物資搬運、疫情防控宣傳等志愿服務崗位之間,為責任片區內的廣大群眾提供測溫、信息核查、理發、環境消殺等服務。這群身著防護服的“大白”,堅守國門點、值守卡點進行防控宣傳、巡邊值守,在寒來暑往、日夜交替中守護邊民。僅2022年以來,河口縣支行疫情防控黨團員志愿服務隊便累計開展志愿服務達243人次。
同時,為盡快恢復受疫情影響的邊民互市貿易,紅河中支高位推動轄內支行走深、走實,為受疫情影響的邊民特事特辦。在此背景下,河口縣支行夯實金融服務創新,加強與自貿區紅河片區管委會、海關、銀行的對接,推動召開邊民互市復工復產線上會議,共商邊民互市復工復產事宜。積極指導銀行機構主動對接邊民,下沉金融服務重心,實行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優先辦理邊民互市電子化跨境結算,不斷優化邊民互市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交易平臺,全面助力邊民互市業務復工復產。
此外,受疫情影響,河口縣多數參與互市的邊民銀行賬戶出現了開戶后長期未使用、未簽約結算、人員無法流動、無法辦理銀行業務等一系列問題,為確保邊民互市電子化跨境結算的順利進行,河口縣支行指導富滇銀行持續優化賬戶服務流程,通過線上視頻核實身份、線下主動上門服務等方式為邊民解決賬戶問題,截至目前,累計為230余名受疫情影響的邊民辦理了長期未用賬戶維護。同時,累計為840戶邊民辦理了新開戶及邊民互市簽約業務,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有效確保了邊民互市電子化結算的有序開展,用金融的力量護航了邊民互市貿易。
邊民互市貿易極大地促進了邊區經濟發展,邊民互市貿易作為邊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了沿邊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沿邊百姓的增收、增產,滿足了邊民日常生活需要,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生活成本。通過邊民互市貿易渠道的搭建,更是活躍了沿邊經濟,吸引了投資者,促進了當地旅游業,擴大了邊民就業范圍,有效改善了邊民的人居環境。且邊民貿易的往來,增進與毗鄰國家的友誼和互信,促進了邊境穩定和睦鄰合作,為營造良好的國際發展環境打下了基礎。
所以,規范完善邊民互市貿易,建立長效化便捷、安全、穩定的跨境結算至關重要,金融在其中的穩定作用不言而喻。為此,紅河中支積極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促進銀、政、企多方合作,引導銀行機構以跨境支付服務為主線,在人民幣跨境使用、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加大探索,積極創新邊境貿易結算模式,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在紅河州全電子化邊民互市跨境結算業成功運行之后,將會“以點帶面”形成可復制模式有效推廣創新成果的運用,積極將成功的經驗在河口口岸地區銀行業機構間以及全省邊境地區進行推廣復制,進一步發揮金融服務自貿區建設的促進作用。
如今,在政府部門、監管部門、銀行機構、企業等參與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紅河州邊民互市全電子化跨境結算經受了國內外疫情反復等嚴峻形勢考驗。并通過不斷優化邊民互市雙邊一級市場和國內二級市場交易流程,以其有序、高效的結算服務,為口岸邊民互市復工復產、助企紓困及口岸經濟復蘇提供了支持,切實發揮了沿邊金融優勢,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沿邊金融綜合改革的目標,對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擴大金融開放,打造金融業對外開放新局面作出了有力支撐。
稿件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紅河州中心支行
中國人民銀行河口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