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偉 朱永
【摘 要】初中生非正式群體是與班委會、團支部等正式群體相對而言的,它是在學校教育語境中,初中生相互交往的一種普遍存在形式。教師應通過對初中生非正式群體現象的研究,弄清其形成原因、群體特質以及對班集體建設的各種影響,深化對該群體的科學認識,積極探尋初中生非正式群體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非正式群體;青少年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9-0059-04
【作者簡介】1.徐振偉,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淮安,223003)中學思政教研員,高級教師;2.朱永,江蘇省淮安市清河開明中學(江蘇淮安,223001)教師,一級教師。
自班級授課制實施以來,班級就存在各種各樣的群體。按照“霍桑實驗”的研究結論,班級中這些群體可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由于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初中班級中存在各種小群體的現象尤為突出。這些群體構成了班級的各種人際關系,影響著班集體的協調發展和班級凝聚力的形成。
一、初中生非正式群體概念
在初中校園里我們經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小團體,他們幾乎形影不離,這種因某種特殊關系和需要而自發形成的自由聯合體實質上就是非正式群體。所謂“初中生非正式群體”,指的是初中學生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心理需求、理想追求、利益信仰以及成長環境等因素自發形成的群體組織,它獨立于團支部、班委會等正式群體之外。群體成員以本班同學為主,人數一般在2~5人左右,也有超越班級、超越年級,甚至跨學校的小群體,成員人數會更多。
據調查,有超過90%的初中生有自己的“小圈子”,與知心好友一起玩耍,成為他們初中生活的精彩篇章。他們的交往內容多樣,可能是一起學習、聊天、運動、游戲、娛樂,也可能是一起逃課、追星等。由于初中生情感比較豐富,情緒熱烈且容易波動,他們非常重視情感的忠誠度,所以該群體具有排他性(內部抱團性)、交往隱蔽性、言行隨眾性、核心人物主導性等特質。
二、初中生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原因
初中生非正式群體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成員“心理相近性”,即他們有相近的生活和學習經驗,有相似的興趣和目標;二是“時空相同性”,即他們生活在相同時間和空間內,平時接觸比較頻繁。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初中生成長的內在心理需要
初中生處在從兒童向青年轉變的快速過渡期,進入青春期,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都經歷著“疾風驟雨”般的變化,其心理獨立和依賴交錯,成熟和稚嫩并存,是多種矛盾的統一體。面對人際交往、生活挫折、學習壓力、理想追求等問題,他們會感到惶恐迷茫,迫切需要實現青少年早期的同一性建構。隨著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他們開始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更喜歡在同伴中尋找認同感和價值感。同伴關系成為初中生的主要人際關系,他們渴望在同伴那里獲得理解和認同,滿足“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心理需求。斯滕伯格“青少年的親密感”(即青少年的朋友關系更緊密,更私人化,青少年在這種關系中投入更多精力和情感)和埃里克森的親密關系形成的“依戀理論”,都說明青少年群體內成員因興趣相近或愛好相同而互相吸引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由于初中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其辨別是非能力比較弱,一旦結交不良少年,容易誤入歧途,嚴重的甚至會誘發青少年犯罪。教師和家長要充分重視,因勢利導。
2.初中生成長的外在環境影響
一是學校環境。學校開展的活動和課程會將不同興趣的學生自然分類;班級相鄰座位也給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和交流的機會;應試教育的“唯分數論”會將學生人為分類(分班),讓不同群體自然走在一起;校風校紀、學風輿論也會影響初中生非正式群體的發展。一般來說,校風正、學風濃的學校,“積極型”非正式群體就會增加。初中生非正式群體的發展也會受到班主任管理方式以及班集體發展程度的影響。如教師教育方式不當(放任或打壓),有可能激起叛逆期學生的反抗。初中生心理非常敏感,尤其對孤獨、失望、憂郁、憤怒、嫉妒等消極情緒的體驗更加深刻。一些處于班級邊緣的學生會在有相似經歷的伙伴身上尋求安慰,走上與教師和班級對抗的道路。
二是家庭環境。父母婚姻狀況、文化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交友情況。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粗暴不當,有過分嚴厲與專制的“棍棒之下出孝子”思想,或“樹大自然直”的放任思想,或以“工作忙”為借口對孩子不管不問,都會造成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敏感自卑、自我放任。有的家庭里“青春期”遭遇“更年期”,親子之間經常發生沖突,孩子就會到小群體中尋求溫暖和安慰,釋放壓力。“獨生子女”或“第二代獨生子女”,要么沒有弟弟妹妹共同玩耍,要么是弟弟妹妹年齡偏小,玩伴的缺失導致他們時常感到孤獨,更渴望與同齡人交往。
三是社會環境。未成年人辨別是非能力差,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以及不良的社會風氣都會誤導孩子。未成年人容易情緒化、意氣用事,受影視作品中“江湖義氣”“拜把子”等現象的誘導,形成狹隘的小團體意識。當然,區域社會治安狀況也會影響“反班級型”非正式群的發展。從時間和空間方面看,同住一個小區或課余參加共同興趣班的初中生會因為經常接觸玩耍,結成形影不離的小團體。互聯網快速發展,交友軟件的普及使用,也為初中生交往提供便捷,促使其交往更加密切、頻繁和隱蔽。此外隨社會發展轉型,不斷涌現出來的多樣化民間團體和社會組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初中生的交往方式。
三、初中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對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班主任對班級非正式群體的管理,要善于抓住源頭,即弄清楚其形成根源、了解初中生心理特點、掌握班集體建設的規律,從而區別對待、對癥下藥。在戰略上要鼓勵“親班級型”非正式群體,引導“中間型”非正式群體,轉化“反班級型”非正式群體;在戰術上要積極推進學校、班級、家長多方聯動,實施綜合手段,齊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要追本溯源做好思想教育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拔節孕穗的關鍵階段,也是品德教育的最佳時期。抓好青春期思想教育,是解決初中生一切不良問題的根本。思想教育不能僅靠課堂教學,還要踐行“全員、全面、全程”育人的大德育觀。班主任是品德教育的主要責任人,但傳統“說教式”道德教育方式容易讓學生厭煩,班主任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優秀的班主任都善于做“不動聲色的擺渡人”。
班主任要用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學生,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如精心設計主題團隊活動,在集體活動中滲透品德教育,引領學生向善向美。班主任要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引領小群體融入大集體,推進集體和諧人際關系的建構。班主任要優化教育方式,發揚民主,加強情感投入,實施“賞識教育”,多關心、鼓勵和暗示,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親其師,信其道”,班主任改變了,師生關系就密切了,教育效果也會改變。班主任還要因材施教,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滿足“問題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針對其擅長的領域,提供更多的機會,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引導學生不斷體驗成功。
2.要利用集體助推問題解決
班集體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強大力量,班主任要借助于班集體的力量去教育個體,改變小團體。和諧的班集體并非自然形成,需要教師遵循班集體發展的規律,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歷練完善,在解決諸多矛盾中不斷推進。非正式群體的管理與班集體建設是緊密相連的,許多班級出現的“反班級型”非正式群體,反映班集體建設中出現了諸多問題,班主任要把對各種小團體的引導和轉化作為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
班集體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綜合之力和持久之功。面對一個個性格迥異的生命個體,如何將一盤“散沙”凝聚成戰斗力強的團隊?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強化對班集體的認同,發動學生制定班級目標愿景,完善規章制度,營造健康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培育積極向上的集體主義精神。班集體是教師種植的“一棵大樹”,用心澆灌才會茁壯成長,最終為全體師生遮風避雨,這棵樹的最佳種植期是初一年級。班級小群體的形成會經歷由萌芽到成熟的過程,班主任要及時了解學生的交往圈子,把握群體特征,及早介入,及時干預。班主任要將班級的大目標細化落實到各小團體成員身上,引導小團體將志趣愛好與班級目標結合,激發每位學生的責任心。
3.要多方聯動形成教育合力
由于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運行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班主任需要聯合任課教師、家長甚至班級學生的力量,通過多方聯動,實施齊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可與家長配合,實施有效監控,嚴格控制小群體學生課余的活動范圍,通過分散距離,減少小團體交往的機會,打破他們行動的協調性。有的調皮學生畏懼班主任,但并不害怕任課教師,這時候需要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配合起來。班主任要多跟任課教師交流,了解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從而抓住教育的契機。此外,班主任還可以跟任課教師一起組織活動,為有特長的學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當然,對非正式群體的教育更離不開全班學生的配合,如在策劃主題教育活動時,班主任可故意將“反班級型”小團體的成員分散在不同的小組中,督促他們加入新的合作團隊,彼此互為競爭對手,不斷分化減弱“反班級型”小團體的凝聚性。此外,班主任還要與年級組、校團委、德育處等部門加強聯系,借助學校的力量,主動與校外的婦聯、關工委、街道社區、“公檢法”等部門配合,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4.要因材施教創新教育策略
各種非正式群體性質不一樣,同一群體內各成員影響力也不一樣,班主任引導轉化時要因材施教。如男生小團體多愛運動,可鼓勵其參加體育比賽,激發集體榮譽感。男生一般性格豪爽,班主任的教育可以直接果斷些;女生多愛面子,班主任要采取隱蔽的方式交流。教育非正式小團體也不需要均衡用力,而要把重點放在“首領人物”身上,“首領人物”具有示范性,對其的教育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連鎖效應。班主任可以對其“委以重任”,督促其為班級做貢獻,每天暗示其向善向好。班主任要耐心捕捉教育契機,及時引導,切忌簡單粗暴、強施壓力,否則會激發小團體學生的對立情緒,引起“波紋效應”。若“反班級型”小團體嚴重違反校規,一定要嚴肅批評甚至懲罰其核心人物,起到震懾全體的教育效果。班主任還可創新開展班級“團體注冊”制度,給非正式群體“合法”的身份,讓非正式群體從“地下”轉入“地上”,“光明正大”地活動,順理成章地接受班主任的管理和幫助。班主任要主動和學生交朋友,融入小團體,加強引導和干預,為小團體制定奮斗目標,協調好小團體之間、團體內部成員之間關系,確保學生間的規范競爭與合作。
對初中生非正式群體的引領和轉化是班主任重要的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要認真學習研究青少年心理知識,弄清初中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原因,分析其特征及運轉規律,多方面探索教育引導的有效策略,促進初中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喬治·梅奧.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概述 [M].陸小斌,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2]李本重.初中生非正式群體現象及教育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8.
[3]吳鳳崗.青少年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4]熊川武,江玲.學校管理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司繼偉.青少年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6]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名之,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68.
[7]張日昇.同一性與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構成及其自我測定[J].心理科學,2000(4):430-434,510.
[8]勞倫斯·斯滕伯格.青春期[M].戴俊毅,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9]焦浦.青少年情緒調節的特點及其與社會適應性的關系[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10]刁靜.中學生家庭親子沖突狀況與其家長父母意識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11]張文新.青少年發展心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