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芬 王晰
內容摘要:古老和美好的傳統(tǒng)文化固然是一個國家的寶藏,但是從生活文化的角度去觀察日本文化卻能更能夠讓人們感受到所謂的“和式”意象。本文從“衣食住行”這四個生活的基本方面尋找具有和風特色的事物,嘗試從這些日常生活中不可欠缺的事物中探索日本文化的多樣和精深。
關鍵詞:文化教育 日本生活文化 衣食住行
說到日本文化,人們馬上就會想到“能”“花道”“歌舞伎”“相撲”這些可以稱之為國粹的文化瑰寶。然而一個普通的日本人一年中能有幾次接觸到這些文化呢?回到家換下西服,盤坐在榻榻米上品茶喝咖啡,這樣的情形卻是幾乎每天都在發(fā)生。人們通常認為能讓人感受到日本特點的東西就是日本文化,換而言之,就是“和式”。所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可以看作為一種“日本文化”,這就是所謂的“生活中處處有文化”。白幡洋三郎在《日本文化》一書中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形的事物,到生活方式,乃至技術、思想等抽象的東西等多個方面分析了日本文化,指出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和式”文化的體現(xiàn)。劉婧美,宋瑜徽,彭雁琪,苗占婷(2019)在“從和服看日本文化”一文中從日本和服的起源、發(fā)展、種類等方面分析了日本服飾中所體現(xiàn)的“以和為貴”“親近自然”“重視包裝”“物哀觀念”“現(xiàn)世情節(jié)”等日本文化。高曉紅(2010)在“簡析便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中從便當的歷史、種類、流行的原因等方面介紹了日本的便當文化。
本項目組的成員由商務日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組成,在學習日語語言的同時,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及優(yōu)秀論文,訪談日本外教和日籍友人等方式,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收集日本人日常生活中蘊含的文化元素,并嘗試對其淵源和特點進行挖掘與分析。
一.衣:引領時尚的“日式”服裝和益于健康的獨特鞋子
和服作為日本傳統(tǒng)服飾,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和服起源與奈良時代。在中日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日本派遣到中國的使者帶回了大量東吳時期的朝服,對日本本土服飾的演變產生了重大影響。經過平安時代、鐮倉時代、室町時代幾個歷史時期,到了江戶時代,日本的和服逐漸發(fā)展成熟,形成了現(xiàn)在和服的風格。時至今日,日本人在出席畢業(yè)典禮、成年禮、相親活動、婚禮等場合仍會以穿著和服的方式表示鄭重。可以說和服文化已經融入到了日本人的生活中。
和服不僅融合了優(yōu)雅氣度與深層內斂之本質,更反應了穿著之人的「心」與「動」。每一套優(yōu)美的和服,都經過了精心裁制,而且講究穿著時的每一個細節(jié)及步驟。因此,不論是坐姿或站姿,都需經由完整的學習訓練,而成為內外兼具的完美禮儀。項目組成員在日本外教的協(xié)助下親身體驗了穿和服的過程,發(fā)現(xiàn)不同與根據穿衣人的身材量身定做的西裝,和服是要求穿衣人來配合衣服的大小。和服要求將固定尺寸的衣服通過腰帶的輔助以及穿衣的技巧來達到合身得體的效果。帶著這一發(fā)現(xiàn),小組成員查閱資料,了解到和服與人體之間的這種寬松關系甚至給西方的服裝設計師帶來了靈感。隨著寬松服裝出現(xiàn)在西方時裝界,“日式”也成為矚目的焦點。
與和服相輔相成的是木屐鞋。隨著一曲《櫻花》,點著紅唇的日本女性身穿和服腳踩木屐,撐著紙傘從和室中緩緩走出,極盡柔美、優(yōu)雅。這可以說是全世界對日本傳統(tǒng)女性形象的描寫。根據查閱的資料顯示,木屐鞋也是起源于中國,日本人最初引入木屐鞋是一個因地制宜的選擇。因為日本四面環(huán)海,氣候比較潮濕,一般材質的鞋子特別是鞋底容易受潮腐爛,而木屐鞋底部有兩個隔離鞋底和地面的“齒”,一方面可以避開地面積水,另一方面可以防止?jié)駳馇秩肴梭w。此外,小組成員在試穿木屐鞋的時候發(fā)現(xiàn),穿著時需要把腳趾塞進木屐鞋的帶子里,這樣能保證走路時用到整個腳步的力量,所以木屐鞋對健康非常有益。
二.食:彰顯匠人精神的壽司文化和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彩的便當文化
說到最具日本代表性的美食,人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壽司。在二千多年前,隨著稻谷種植傳入日本,也催生了壽司這一美食。如今壽司不僅是日本的國家標志之一,大大小小的壽司店更是開遍全世界。項目小組成員通過參觀日料店,觀摩廚師制作壽司的過程深切體會到了壽司——一個頂著一層海鮮配料的小飯團背后呈現(xiàn)的匠人精神。
初看壽司或許會覺得就是在飯團上放一片海鮮,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殊不知壽司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需要精湛的技術。首先壽司的飯團在制作過程中對溫度和揉捏的力度就有嚴格的要求。剛出鍋的米飯不能馬上使用,需要冷卻到接近舌頭的溫度,這時的米飯不冷不熱。其次捏飯團的力度要恰到好處,這樣捏好的飯團才能保證緊致,同時進入口中嚼開時又能顆粒分明。放在飯團上面的魚肉等海鮮的制作就更講究了。不同的海鮮根據其自身特點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章魚、魷魚這一類肉質比較硬的海鮮需要過硬的刀工提前處理,才能讓肉質變得柔嫩。所以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飯團上擺放的魚肉上面隱隱可見淺淺的刀痕。被成為“壽司之神”的東京米其林三星壽司店的小野二郎曾經說過,即使是最有天賦的人要成為一名壽司大師,也至少需要十年時間。追求產品極致的品質、對職業(yè)的信仰正是匠人精神的體現(xiàn)。
比起壽司,便當可以說更親民,日本家庭幾乎日日可見。早在江戶時代便當已經很普及了,但那時便當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就餐方式。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便當的制作方式也層出不窮,日本家庭中妻子為丈夫、媽媽為孩子準備的便當不僅營養(yǎng)搭配均衡,而且食材的顏色、擺放都讓整個便當更加的精美。除此之外還出現(xiàn)了配合各種主題的特制便當,例如專門為賞櫻花而制作的賞櫻便當、日本各鐵路車站提供的鐵路便當、面向孩子們的各種可愛造型的便當等等。可以說現(xiàn)如今日本的便當已成為融入日本人生活的文化之一。
韓國作家李御寧在《縮小的日本文化》一書中提到便當文化是日本縮小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便當盒里烹飪好的各色食材塞得滿滿當當,把想吃的食物全部放進去,小小的便當盒就像狹小的空間一樣,不僅是量的要求,也是對質的追求。此外日本家庭中媽媽在制作便當時常會把孩子叫到身邊,一邊制作一邊跟他講述各種食材的價格及營養(yǎng),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珍惜食物、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同時媽媽們對與食材的顏色組合、擺放方式等也在不知不覺中向孩子們傳達了美學意識。這樣的親子互動不僅讓便當文化代代相傳,還對孩童的教育產生了影響。而“車站便當”“鐵路便當”更是日本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甚至有很多日本人被問及“乘坐列車的樂趣有哪些?”時,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鐵路便當”。長途旅行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各色各樣具有當地特色的食物精心地擺便當盒,宛如“裝在盒子里的藝術品”。可謂是日本最值得驕傲的飲食文化之一。
三.住:打造“靈活無礙”自由空間的榻榻米和隔扇
榻榻米是起源于日本的一種地板材料,用草梗編織而成,鋪設在日本傳統(tǒng)的房間、旅館、餐館、寺廟及茶室等處。榻榻米在日語中寫作“畳”,表示重疊、堆積的意思,指多張草席的重疊。日本古代住宅的房間地面是鋪板的,因此在需要的地方才鋪上榻榻米使用。平安時代末期,日本人就出現(xiàn)了利用榻榻米將房間在客廳和臥室靈活切換的生活方式。因為榻榻米上既可直接席地而坐,或放一塊坐墊就座,也可鋪上被褥就寢,所以對于住宅空間普遍較小的日本人而言,晚上在榻榻米上鋪上被褥將房間變成臥室,早上收起被褥,放上坐墊就能充當客廳之用。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了住宅空間。
除了合理利用空間的作用,榻榻米還體現(xiàn)出了在私人空間中放松自我的意識。這一點在西方人對榻榻米的理解中尤為明顯。隨著柔道的盛行,榻榻米通過柔道傳到了歐洲。在西方柔道大會上,甚至將第一會場、第二會場通稱為“榻榻米1”和“榻榻米2”。由榻榻米產生的國際語有法語的“tatamiser”,是表示日本情趣、日本腔調的詞語,以“榻榻米”來指代日本化。似乎只要喜歡日本文化,就連自己的家里也要鋪上榻榻米。作為室內構件的榻榻米雖然對于西方人來說還有些陌生,但脫鞋踩在榻榻米上的舒適感,讓他們將赤腳生活的習慣與榻榻米聯(lián)系在一起,受其影響的程度可見一斑。
與榻榻米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就是日本的隔扇。因為日本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比較潮濕,所以最早日本的房屋結構中采用隔扇是為了通風。在奈良和平安時代,“隔扇”就是貴族住宅中分割室內或遮斷外部視線的家具和室內構件。由于日本國土狹小,國土的百分之七十多又都是山地,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積,是日本人自古至今一直思考的大問題。用最薄的墻,盡量減少墻浪費的面積,增加有效的使用空間,便成了優(yōu)先、首先考慮的問題。一間間被隔開的房間可以用作多種用途,例如:主人的房間、孩子的房間、書房等。而一旦有所需要時,因為隔扇不是墻,可以方便的拆除,所以一個個小的空間就能組合成一個大的客廳或餐廳。這種“靈活無礙”的空間組合方式一方面實現(xiàn)了讓狹小的日本房屋顯得寬敞的目的,另一方面當拆除了隔扇,一家人從各自的小空間中聚集到集體的大空間時,仿佛是拆除了心中的“墻”,什么樣的隔閡都更容易消除吧。白幡洋三郎在《日本文化》一書中將隔扇稱之為“對日本生活環(huán)境深思熟慮而創(chuàng)造的杰作”。所以對日本人而言,它也成為了傳統(tǒng)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行:將細節(jié)做到極致的公交車和留下世界最高時速記錄的新干線
日本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大致可分為地鐵、電車、巴士、新干線等。項目小組在查閱資料時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公交車,對公交車上眾多人性化的細節(jié)設計感嘆不已。首先,購票方式。手機、公交卡、現(xiàn)金這三種常見支付方式與中國并無區(qū)別。但日本公交車的投幣機都帶兌換零錢的功能,這一個小細節(jié)給沒帶零錢的人帶來了便利。其次,日本公交車的內部設施也很完備,座椅都是有軟布覆蓋的軟座,且每個座椅和上面都有扶手。更難能可貴的是,車廂中間也有扶手,而且扶手高度設計充分考慮日本人的身高,一般扶握都不吃力。而且為了方便殘疾人士,公交上有殘疾人上下車專用的梯子與斜板,還有輪椅固定裝置。另外日本在殘障人士專用座附近提倡手機關機,因為電波會影響電子醫(yī)療器械。第三,公交車上每個座椅和欄桿旁邊都有一個按鈕,到下一站需要下車的乘客只需按一下司機就會在下站停車。按鈕的分布比較全,基本保證每名乘客都能按到。日本公交車不是每站都停,如果沒有人按按鈕同時司機看到下站沒有人等車通常會不停車繼續(xù)行駛,提高了運行效率節(jié)省時間。更為神奇的是,日本公交車安裝了空氣懸掛,所以到站后車身會往站臺一側傾斜,以方便乘客特別是坐輪椅的殘障人士上下車。種種貼心的細節(jié)設計無一不反映了日本人善于為他人考慮的傳統(tǒng)文化。
新干線是日本的高速鐵路系統(tǒng),也是全世界第一個投入商業(yè)運營的高速鐵路系統(tǒng)。新干線的第一條線路是1964年10月1日通車運營的連結東京與大阪之間的東海道新干線。截至2020年共有9條線路,其中包含2條線路較短的迷你新干線,將日本大多數的重要都市連結起來。在新干線計劃初期,它并不怎么被人們看好。雖然通車之初新干線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列車,但是當時人們都認為它并不適應將來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不具備現(xiàn)實性。“夢幻超特快的新干線”被認為只是一種夢想。這種情況一直到1958年東京奧運會申辦成功才出現(xiàn)轉機,新干線被定位為奧運會相關的國家性事業(yè)。1964年東京奧運會舉行時開始運行的東海道新干線由于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技術開發(fā),極大的促進了冶金、機械制造、電子、土木以及與之相關的服務行業(yè)的發(fā)展。由于新干線可在4小時之內將京濱、中京、阪神工商業(yè)地帶及中間城市有機地連接起來,人員和物資流通環(huán)境大幅度改善,因而大大促進了新干線沿線地帶新產業(yè)的形成。新干線簡直成為了日本經濟高度增長的象征。
在盂蘭盆節(jié)和年末是日本民眾回鄉(xiāng)探親的兩個高峰期,也是交通運輸系統(tǒng)壓力最大的兩個時期。新干線甚至成了日本的一道風景線,與日本人的生活緊密相關。可以說,它不僅使人們在短時間里快捷舒適地來往于大城市之間,而且在放心乘坐這一點上,更是值得人們信賴的交通工具。除了速度外,新干線還創(chuàng)造了一項了不起的記錄——通車至今無一起死亡事故。同時,發(fā)車和到站時間準確無誤,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即使是在鐵路網遠比日本發(fā)達的歐洲,鐵路的列車時刻表也不那么準確。在這一點上,不僅快速,而且兼具高度安全性和準時性的新干線,象征著全世界都公認的日本人一絲不茍的精神。
不同于被稱為“文明的十字路口”的大陸中央,日本列島地處亞洲大陸的東端,各種不同的文化從東洋和西洋在不同的時期傳入日本,它們滯留、混合、發(fā)酵,最后沉淀了下來,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文化。豐富的歷史、不可思議的習俗共同構成了充滿快樂和情趣的生活。在探尋日本生活文化的過程中,項目小組成員深刻體會到了所謂的“和式”文化。但日本不僅僅是“和式”,日本人平時的日常生活也是名副其實的日本文化。
參考文獻
[1](日)白幡洋三郎.日本文化[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龔志明.狹小缺寬敞的日本式房屋——日本人生活文化小考[J].日語知識,2000.
[3]曾令明.從《壽司之神》解讀日本匠人文化[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
[4]劉婧美,宋瑜徽,彭雁琪,苗占婷.從和服看日本文化[J].文化,2019.
[5]高曉紅.簡析便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日本生活當中的文化分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12808043)。
(作者單位:蘇州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文學教育·中旬版202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