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詩琴
內容摘要:“知人論世”法是中學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方法,在新詩閱讀教學中也無不例外地需要運用該法。文章以問卷調研法為工具,以調研結果為依據,發現了新詩閱讀教學中,教師存在對“知人論世”法的重視度不高、教師對“知人論世”的資料選取較為隨意、教師未能將“知人論世”與文本結構相結合等問題。以發現的問題為導向,提出了課堂內應正確使用“知人論世”法、課堂外對“知人論世”法的運用進行合理引導、教師要加強自身的“知人論世”理論建設等策略對問題予以矯正。
關鍵詞:知人論世 中學新詩 矯正
“知人論世”法在中學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而閱讀教學既包括古詩、小說等,也包括新詩。經調研發現“知人論世”法在中學新詩教學中還存在部分問題,對此予以研究不僅有利于幫助教師厘清問題,還有利于“對癥下藥”,進而使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
一.“知人論世”在中學新詩教學中的問題
2022年3月初進行問卷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190份,從問卷分析情況來看,教師在“知人論世”運用于中學新詩教學中還存在問題。
(一)教師對“知人論世”法的重視度不高
通過問卷問題“請問您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知人論世法嗎?”的回答情況來看,受調研的教師在課堂上都使用“知人論世”法,僅有26.32%的教師會在教課堂上經常使用“知人論世”法,有36.84%的教師常用“知人論世”法,但使用頻率不高,也有36.84%的教師用“知人論世”法,但使用頻率低。
一方面,在節約課堂時間與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的驅使下,一些教師在新詩教學實踐中常常出現直接開門見山地點明課文題目,便急于梳理文章大意,未能將“知人論世”法很好地進行運用。而在學生對文中某些知識不了解時,教師穿插一些背景知識會使學生更易理解文章內容。另一方面,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在新詩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其將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而對新詩教授的內容變少,盡管這一做法具有一定的意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與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學習新詩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做到真正的“知人論世”,不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新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二)教師對“知人論世”的資料選取較為隨意
通過問卷問題“您教案中的‘知人論世資料從哪里來的?”的回答情況可知,26.32%的教師使用“知人論世”的相關資料來源于教科書及教案。也有26.32%的教師來源于網絡,47.37%的教師來源于查閱相關書籍。教師的教案及教科書所提供的內容總的來說較為權威,但也存在部分內容較為精簡,并不能為教師運用“知人論世”法中提供幫助。
(三)教師未能將“知人論世”與文本結構相結合
學者胡丹曾以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為例,談到教材解析沒有明確“適當地介紹背景”的具體內容與方式,并認為教師“未能將知人論世納入文本結構之中,從而搭建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罅隙之間的橋梁,造成了知人論世和文本解讀的斷裂。”在實踐教學中存在部分教師未深入地分析文本結構,并以自身所掌握的知識點與作者有關的背景進行介紹,造成學生對文章結構掌握不到位的問題,無異于給學生增加了掌握文章內涵的難度。
(四)教師將“知人論世”機械套用
“科教興國”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在教育上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在“知人論世”法的貫徹學習實踐中還存在部分教師的課堂模式及講解步驟單一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機械地介紹文章作者的經歷和創作背景,有時教師將并不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予以講解,不僅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量,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同時,由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機械介紹,如作者的經歷、背景等并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文章要表達的內涵,不靈活的灌輸“知人論世”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疑惑,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
二.問題之原因探討
(一)教師對“知人論世”法的理解不夠深入
“知人論世”法的作用是為了幫助學生在新詩閱讀中能深入地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領會文中的深層含義,給教師教學提供輔助作用。但在實踐教學中有些教師認為“知人論世”法并未發揮很大的作用,甚至有的教師完全忽略了“知人論世”法,而在課堂上完全根據自身理解上課。前文已經提到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對“知人論世”法的誤用及忽視等現象,究其原因,實質是教師對“知人論世”法的認識有偏差。
(二)教師對“知人論世”法的理論儲備不足
教師對“知人論世”法的運用情況與其自身的理論文化修養息息相關,在中學新詩閱讀教學中,出現了部分教師的教學質量不佳等問題,究其緣由,無不與教師自身文學理論修養的高低有關,部分教師未能充分掌握“知人論世”法的內涵,導致在教學實踐中“知人論世”法被忽略。
(三)教師對課堂教學任務分析不足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到了“語文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之上。”在中學新詩閱讀教學中,教師也必須要遵循該標準,教師的教學都應該建立在學生能接受的程度范圍內,只有把握住了學生對教學過程的接受度,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地開展教學工作。而在當前的中學新詩閱讀教學中,“知人論世”法存在被教師過于簡單地介紹及過于泛化地介紹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背后與教師對課堂教學任務分析不足有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以完成任務為目的,還應當以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差異為基礎。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興趣、閱讀愛好等方面。教師在運用“知人論世”法時要淡化教學的目的性,積極分析課堂教學任務。
三.“知人論世”在中學新詩教學中的矯正
(一)課堂內正確使用“知人論世”法
1.正確劃定“知人論世”法的運用范疇。“知人論世”法作為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但并非意味著每篇課文均需要徹底地運用該法,有些課文需要“知人”,有些課文則需要“論世”,有些則需要將“知人”與“論世”相結合。
有些課文主要從“知人”層面入手。需要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遇,同時,也需要了解作者的創作感情,需要了解作者以往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以此才能更好地了解課文。有些課文主要從“論世”入手。主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怎樣、文化背景出發,一方面應了解當時的時代風潮,清楚同一時期的作家都有哪些,有沒有文化爭鳴及理念沖突,另一方面了解同一種思想風潮或者寫作風格的作家,在同一時代或者不同時代的作家,他們都有哪些創作,并了解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等。而更多的課文則需要將“知人”與“論世”相結合。
2.突出教師的引導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這一標準就要求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不僅僅是教學的參與者,更是閱讀教學中的實施者與組織者。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掌握的教學風格運用“知人論世”法,同時也不能僅停留在以講授、學生聽講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應該發揮自身作用,采取較為靈活的教學模式運用“知人論世”法。
教師要注意運用“知人論世”法的引入時機。有的教師會將“知人論世”法用在課文開始前,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了解文章主旨,但這種引導方式也存在弊端,有的文章需要教師綜合運用“知人論世”法,并靈活地運用在課堂之中。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文章選擇不同的“知人論世”法。有的文章需要教師突出“知人”,有的文章則需要教師突出“論世”,而有的則需要將兩者進行結合。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掌握文章的深層內涵。
3.巧用所掌握的知識并客觀解讀作者背景。在新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自身掌握的知識靈活運用“知人論世”法。教師應將自身的知識形成知識鏈,在新詩閱讀教學中應靈活使用對比法、歸納法等方法。要運用橫向對比法將與作者同一時期創作的作品進行介紹,以此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深層內涵。同時,也要運用縱向聯系法,要將同一個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學習,通過作者作品間的對比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在新詩閱讀教學中,要正確地使用“知人論世”法也需要客觀地解讀作者背景。教師在介紹課文之前不應機械地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及作者欲表達的思想情感,而是應該先讓學生對文章進行了解,讓學生自己體驗作者將要表達的情感,并據此厘清文章的結構。要盡量給學生還原作者當時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經歷,與此作品相關的作品及作品間的差異。而不能過早地將作者的背景介紹給學生,因為過早地讓“知人論世”法介入課堂會使學生形成思想固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靈活性。
4.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學生要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能利用多媒體搜集和處理信息。”這意味著學生要學會運用多種手段來獲取相關知識,教師在講課之前應該讓學生查閱相關書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遇、作者的寫作背景等,讓學生充分地了解作者在寫文章時的思想感情,便于學生加深文章的印象。同時也可以減輕教師在運用“知人論世”法時的難度。
教師在運用“知人論世”法時應當注意針對學生不同個體因人而異地開展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及學生的能力差別,積極培養學生自身的主體地位。
5.發揮文本的基礎性。眾所周知,閱讀教學是以文本為基礎的教學,教師的教學必須以文本為基礎,“教材文本是作者、編者表達自己意圖的媒介,是在一定程度上寄托著作者主觀心理期待的客觀化作品”,同時“教材文本又是讀者(主要指教師和學生)理解活動指向的對象”。
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能脫離文本進行教學,同時應該引導學生注重文本的基礎性。發揮文本的基礎性則要求教師要以文本為基礎,對文本進行講解,但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注意策略,要詳略得當,對一些不需要重點講解的內容則不必花費太多時間,對一些較為重要的內容則應重點進行講解。
(二)課堂外對“知人論世”法運用進行合理引導
1.激發學生個性化閱讀興趣,拓寬閱讀知識面。就學生而言,對文本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使用“知人論世”法時應該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而定,因為學生每個人都可以根據文本材料對新詩文闡述自己的依據,只要學生的闡述有理有據,都是可以的。在“知人論世”法的教學研究中,“教師要做的是啟發、點撥、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知人論世的資料,分析整理思考出自己的答案,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知人論世”法的運用中,同時也要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要引導學生形成較好的閱讀習慣,要啟發學生拓寬閱讀范圍,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并開展群閱讀活動,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的閱讀內容進行審核把關,并應該有選擇性地向學生推薦。
2.鼓勵學生掌握必要的詩人知識。作為一名教師,在新詩閱讀教學中要合理地運用“知人論世”法,就要教師鼓勵學生掌握必要的詩人知識。比如作者的人生遭遇,包括作者的一些成就和作者走過的一些“灰暗時段”。如作者取得的一些成就,包括作者的為官經歷,還包括人們對其的贊賞、稱號等,同時,“灰暗時段”包括作者被貶的經歷與其他仕途坎坷,同時也包括當時的歷史背景,因為歷史背景也與作者的人生遭遇有關。
(三)教師要加強自身的“知人論世”理論建設
1.教師應注重備課策略。教師作為學生的先導,要想學生進一步掌握“知人論世”法,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備課的策略。教師在備課時要遵循備課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備課的資料選取必須根據教學目標進行確定,要對材料進行篩選,選取與文章主題最相關的進行教學。而為了使相關備課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教師要對學生的個人差異及興趣等方面進行大略的評估。同時教師在備課時要進行篩選,把對學生價值不大的內容進行刪除,把價值較大的內容進行加精。
與此同時,教師要把備課中找到的相關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梳理,以便在閱讀教學中能更好的運用“知人論世”法。眾所周知,如果只是簡單地將所找到的材料進行簡單的處理,不利于學生掌握“知人論世”法,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教師也需要歸納、整合、重組關于作者生平及文本寫作背景的研究資源,努力還原到作品產生的情景中去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以學生為本,選擇整合之后的教學資源。”使所選資料與新詩教學完美融合。
2.教師要提高對“知人論世”法的認識。作為學生的人生導師,教師應該提高對“知人論世”法的認識。部分教師應該改變輕視“知人論世”法的觀念,要充分利用“知人論世”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新詩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靈活掌握文章作者的寫作背景、人生遭遇的前提之下,感受作者的人生經歷與學習作者的高貴品質,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要想讓學生對課堂充滿興趣,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語文學科知識,讓學生提高對新詩閱讀的認識,則教師必須要提高對“知人論世”法的認識,而教師在教學中要自如地運用“知人論世”法,則教師就必須多閱讀以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增加自身的閱讀知識面,從而完善自身的“知人論世”知識體系。
在新詩教學中,教師在運用“知人論世”法教學時難免會與預期教學成效產生差異。追究其緣由,無不與教師自身有關,而預想矯正教師在新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除了課堂內正確使用“知人論世”法、課堂外對“知人論世”法運用進行合理引導外,也需從教師自身入手提高對“知人論世”法的認識。
參考文獻
[1]胡丹.“知人論世”的誤區與超越[J].語文教學通訊,2018,01:49-5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7.
[3]曾紅梅.“知人論世”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6,3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6]李根翠.新課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讀——對作者、文本、讀者三中心關系的在思考[J].中教研究,2007,11.
[7]張丁予.“知人論世”法在中學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19:31.
(作者單位: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蘇東坡書院))
文學教育·中旬版202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