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慶強
摘 要 對精準提升學生寫作素養,考場作文具有特殊重要的寫作資源優勢,當下亟需積極有效開發利用。對此,筆者結合具體實踐,提出“一體雙翼”體系,即主體是寫作素養,左翼是建設多樣、動態、情境化的、需共建和整合的考場作文資源庫,右翼是基于作文精準問題的資源深度開發策略,包括項目化突破、典型化支撐、生成性提升和聯結性統整。
關鍵詞 考場作文資源 寫作素養 項目化 聯結性 生成性
現實教學中,考場作文資源的意識淡薄,視野狹隘,資源占有量少,講評重寫作技法,問題精準度差,自主探究匱乏,同伴支持力弱。因此,考場作文資源的集約高效開發,需要積極構建“一體雙翼”體系,即以寫作素養為體,增強課程資源意識,以構建意在推進互補共享的考場作文資源庫建設體系、基于作文精準問題的深度開發策略為雙翼。這是當下提升學生寫作素養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寫作素養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寫作素養在考場作文中具有四個顯著特征:一是情境性,即在考場限制、考題限定的真實環境里;二是綜合性,即整合融通,不僅包括寫作知識與技能,還包括材料解讀、言語經驗、思維品質與能力、生活實踐與經驗、審美情趣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是功利性,即目的是在激烈競爭中獲得更高的分數;四是創造性,一種特殊的創作。反過來,考場作文資源的開發利用,必然要求對其展現的寫作素養同頻探究,自我審視,以精準彌補個體寫作素養薄弱之處。
考場作文資源建設,無論其資源內涵、觀念,還是其優化過程、建設機制,都充分落實和彰顯了語文新課標對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要求。
多樣。統考作文的數量,少則幾百上千,多則幾千幾萬,充分保障了優質資源的多樣化,能滿足了多樣化選擇的需要。
動態。考場作文不斷生成,暴露出學生存在的寫作問題,表現出寫作素養的提升需求。考場作文資源作為生成性資源,這種資源建設又必然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既是指以課程資源的視野來處理不斷生成的考場作文,也是指對考場作文多視角地開發利用。
情境。指以學生真實的寫作問題為背景,并在課程化了的考場作文所提供的具體活動場域中發揮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去真實解決問題,從而精準提升寫作素養。
共建。從考場作文資源的來源講,橫向的有“班級—年級—他校—區域”等四層,縱向的有不同年級。這需要構建和完善不同層級的互補共享機制,區域層面尤為重要。不過,統考作文往往數量龐大,良莠不齊,不可能全都成為課程資源。這就需要教師在閱卷過程中隨時對典型成果(包括完篇和語段、正向和反面等)有足夠的敏感性,并注意甄選、標注、收藏,然后在閱卷結束后,上傳至共建平臺上分享。具體到收藏的形式,若是利用網絡閱卷系統,可直接作文原貌下載,若是紙質閱卷,可以拍照,當然考后有條件的,可考慮形成電子稿。另外,考場作文資源也可在考后直接由學生提供,比如自薦最精彩語段、“我的痛與癢”等等。師生共建共享,既有利于教師的研和教,也有益于學生的探和學。
整合。處于共建層面的考場作文資源,尚屬初級階段,若要轉化為系統化的課程資源,必然要整合。整合的起點是學生存在的寫作問題,手段是對比遴選、精簡突顯、優化歸類等,最終指向寫作素養的提升。
考場作文資源不可多得,不容浪費,不可輕率地讀一讀了事。要深度開發,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創新策略。
項目化突破。考場作文資源開發的突破點就是項目化。現實教學中,教師常常未經深入研究分析學生作文,便想當然地設置一個課題進行教學設計,或者不斷重復作文“審題”“構思”“立意”“論據”等,一味單調地進行寫作知識和技巧的灌輸。這既挫傷了學生言語自主實踐的積極性,也很大程度上湮沒了學生個體的真實寫作問題,或導致對真實問題的虛假解決。項目化開發基于學生作文的真實問題,在問題任務驅動下,進行主體性建構,實現深度學習。可見,學生寫作方面的重要問題即是作文教學的應選課題,也即是考場作文資源開發的學習項目。
比如蘇州2022屆高三大市零模統考后,有幾個學生對擬題很困惑。我組織他們成立擬題專攻小組,將大市幾十篇高分作文的標題選出來,供他們探究學習。通過這種項目化研究,他們深刻認識到擬題要追求簡潔明了、形式講究、修辭融會,在此基礎上,通過反復修改自己本場甚至以前作文的標題,真實解決了自己作文的擬題難題。
典型化支撐。考場作文資源需要二次開發,以臻典型化。所謂典型化,一是指從學生眾多的作文問題中發現共性而迫切的真問題,實現問題的典型化;二是指從整合的豐富的初級資源中抓住最能支撐項目學習的資源,優化成典型資源。典型化體現了寫作課程資源的高精準和高品質的內在要求,是資源建設的關鍵環節。實現考場作文資源的典型化,需要借助“切片”手法。“切片”本是指從物品上切出薄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和研究。切的片要“微”,要“精”,可正面示范,也可反面引戒,對所選考場作文資源切片,既可去繁就簡、去偽存真,也可以小見大、簡約高效,資源開發利用需要微觀而精細的案例研究。
仍以蘇州高三零模統考為例。筆者對所任教班級學生作文二次批閱后發現,思路不明晰甚至較混亂是比較典型的共性問題。問題相對嚴重的學生成為切片的主刀者,資源則是大市高分佳作,切的則是指示行文思路的詞語。結果學生有兩大發現:一是優秀作文普遍具有鮮明的行文路標,且簡潔有力,瀟灑自如;二是對路標詞語梳理歸類,每類都直接指向甚至開啟一個嶄新的思維領域,成為破解思路狹隘的金鑰匙。比如“誠然”“不可否認”等屬“欲擒故縱”式,“進一步說”“進而論之”等屬“剝洋蔥”式,“揆諸反面”“但是”等屬“峰回路轉”式,“有人認為”則屬于“立靶待發”式,“由此觀之”“故曰”“故而”屬于“太極收式”。經過切片研究和互補分享,再修改自己的考場作文,自然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提升效果。
生成性提升。考場作文課程資源是天然的上好的生成性資源,因為學生共同親歷過,共同體驗過,甚至同樣困惑過,而且展示著他人的寫作素養,蘊含著豐富多元的作文啟示。生成性包括三層內涵:一是指對典型化資源的探究發現,二是指探究過程中生生、師生對話隨機產生的新問題、新情況,三指聯結對比,揣摩借鑒,將探究發現的成果指導自己的作文實踐,修改出新作,實現自我成長。
比如筆者所任年級曾組織過作文統考,材料是2021年北京高考“論生逢其時”。針對作文主體性普遍較弱的共性問題,組織了以“我如何在場”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通過對年級考場作文典型問題的處理,自主探究,整合發現:“我”必須真實在場,要有真情;情境之“我”,要有角色換位、感同身受以及情境對話的意識;“我”既指本然而獨特的自己,但必須真實向上且遵循核心價值觀,又指代表高中生這一特殊的群體,還指拓展代表“吾輩青年”。將這些發現切實落到作文反復修改中去,最能研磨思想,提升寫作綜合素養。
聯結性融合。聯結包括兩層內涵,一是指展示分享活動,是外在形式的聯結,二是外在聯結與學生內在精神產生本質關系。聯結兼具整體性和內在性。對考場作文資源專題研究,要注重分享展示,既展示學生自我發展的過程,還展示研討成果,以期學生相互補充,相互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些展示具有強烈的啟迪性和示范性,一旦聯結起來,與學生個體的精神世界產生內在聯系,就會統整為愈發具有綜合性的網絡,利于學生全面提升寫作素養。
[作者通聯: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