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超
摘 要 在新高考作文強化情境式命題的背景下,要讀懂作文的情境,較好地闡釋材料的啟示意義。本文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為例,分“入乎其內”準確理解材料,“出乎其外”深入闡釋和精準延伸兩個部分,具體介紹情境式材料作文“因題論理”的寫作技巧。
關鍵詞 情境式作文 寫作技巧 因題論理 入乎其內 出乎其外
與2021年一樣,今年的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依然是情境式材料作文。要求學生在準確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與思考,領會材料的啟示意義。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強化思辨,注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二是以文化人,落實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的目標;三是題旨淺顯,上手容易。雖然對這種作文題目,學生已經駕輕就熟,但是從評卷場反饋的信息看,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其中兩個問題比較突出:一是沒能準確解讀作文情境,導致行文中轉移話題,泛泛而談;二是思路打不開,沒能較好地闡釋材料的啟示意義,缺乏思想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根據情境式材料作文的特點,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需要掌握“因題論理”的技巧。“因題”就是“入乎其內”,即深入作文情境,準確理解材料。“論理”就是“出乎其外”,即展開思考和聯想,對材料進行闡釋和延伸。
“入乎其內”,準確理解材料,才能從材料中獲得初步的思想認知和情感態度,形成觀點和思路,構建文章說理的框架。要做到準確理解材料,準確把握核心概念的內涵,精準分析材料的內部邏輯。
概念界定法。辨析概念是議論文寫作的起點。對于所給話題或材料,要確立自己有價值有意義的論點,使議論具體而不空洞,就必須學會從話題或材料中抽取核心概念進行界定和分析,方有助于打開思路,深入說理。概念界定可用下定義的方式,用簡明的語句揭示對象的特點或本質。
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本題題旨淺顯,核心概念和內涵可以直接從材料中提煉和概括。根據材料,可提取如下信息:“本手、妙手、俗手”都是圍棋的下法,“本手”是下法正規、合乎棋理,講究規律與正道;“妙手”是下法精妙、出人意料,追求變化與創新;“俗手”是看似合理,其實受損,指違背規律、不重基礎、好高騖遠。
通過對這三個核心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分析,可知材料設置下棋對弈這個情境,是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規律、基礎與創造、創新的關系。
邏輯分析法。對核心概念進行界定時要梳理材料的內部層次,理順材料的內部邏輯關系或核心概念的邏輯關系,從而確立觀點,鋪排行文思路。
通過分析,可以把材料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講三手的內涵:本手是合乎棋理的做法,妙手是出人意料的做法,俗手是有損大局的做法。(是什么)
第二個層次講怎樣處理本手與妙手的關系:初學者要練好本手,不能熱衷于追求妙手,才有利于水平的提高。(怎么做)
第三個層次從正反兩方面講為什么要練好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在本手基礎上的創造。對本手理解深刻,才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為什么)
通過梳理層次,可以明確命題的意圖在于強調“練好本手”的重要性,意在啟示學生:不要好高騖遠,要尊重規律;練好基本功,萬事方可為。同時,強調“本手”與“妙手”的關系,引導學生思考基礎扎實和創新創造的關系,引導學生遵循獲取知識和養成能力素養的基本規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創新。
通過以上梳理,學生可以確立如下的論點:惟筑牢“本手”之根基,方得“妙手”之源泉;追求妙手,忽視本手,難免下出俗手;守正而后創新。行文思路可以先談練好“本手”的本質和重要性,再結合“本手”與“妙手”的關系進一步談“本手”的重要性,最后從反面談沒有練好“本手”的危害。
總之,“入乎其內”,準確解讀材料情境,是“因題論理”最關鍵的一步,能使文章更切合題意,說理始終圍繞材料展開,避免出現偷換概念或泛泛而談的現象。
“入乎其內”是“因題論理”最關鍵的一步,但文章如果只停留在對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上,則會陷入千篇一律的尷尬境地,難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因此,“出乎其外”,對材料進行深入闡釋和精準延伸,能使文章具有思想的深度、廣度和高度。“出乎其外”要求學生能跳出材料的限制,在“就事論事”的基礎上“就事論理”,適度拓展和延伸,發現事件行為中的共性問題及普遍意義,由果到因、由現象到本質、由此及彼、由點到面等進行思考和闡釋。
1.挖掘拓展義,深入闡釋
挖掘拓展義,即仔細推敲材料富有深意的關鍵詞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等方面深入思考。挖掘關鍵詞句的拓展義,進行深入闡釋,使論證更加深刻、周密和有說服力。挖掘材料拓展義的方法有很多,針對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主要列舉以下三種方法:
(1)定性分析法。即是對材料中人物的行為、言論或對達成目標的手段、途徑、方法等作出自己的判斷和定性。從主體動機、思想觀念、社會影響、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定性和闡釋。
例如對于“本手”,材料強調“正規下法”、“功夫扎實”、“理解深刻”,推敲這幾個詞,可以對“本手”做如下定性:
以“本手”為基礎不是指知識的簡單記憶,不是技能的機械訓練,而是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掌握融通。
又如對于“妙手”,材料強調“初學者“、”熱衷妙手”,推敲這兩個詞,可以對這種行為做如下定性:
初學者熱衷追求妙手,暴露的是這類人缺乏深厚的功底和吃苦的恒心,以及好高騖遠的心態。因此,對初學者而言,練好本手,既是在磨練技藝,加深功底,也是磨練自己的心性。
(2)歸因分析法。即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逐層遞進,分析文化原因、歷史原因或心理原因等。
例如對于練好“本手”,可以抓住“本手”與“妙手”“俗手”的關系,分析其中的因果關聯。可以從正面談練好“本手”對“妙手”的重要性,例如:
本手是基本功。只有踏踏實實練好基本功,循序漸進,才能熟能生巧,掌握門道,進而尋求突破和創新。
也可以從反面談熱衷追求“妙手”的危害,例如:
而拋開本手的功夫去追求妙手,妄想一步登天,殊不知,欲速則不達,這樣做往往弄巧成拙,下出破壞全局的俗手。
(3)讓步校準法。即是運用批判性思維對事例或事理進行分析,根據主客體的不同,分為“自我校準”與“審辨讓步”。“自我校準”即重審自己在行文思路以及邏輯建構過程中是否存在非理性因素或證據缺漏,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審辨讓步”即在論證過程中嘗試“讓一步”,挖掘對方言論、立場之合理之處,破除一元化思維,使論證更加周密。
材料沒有存在思路或邏輯的漏洞,也可以進行“自我校準”,比如重審結論的前提、概念的內涵、語言的嚴密等。例如材料中講“本手”的重要性時強調對象和前提是“初學者”,而且有一個表示頻率的副詞“一般來說”,根據這兩點,可以這樣進行自我校準,如:
練好本手,不能熱衷于追求妙手,這是對初學者而言,對于本手功夫扎實的熟手來說,則要有不按常規出牌的勇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造詣,達到登堂入室的境界。
又如:
當然不是,這里所說的是一般情況,不排除特殊情況。比如本手功夫練扎實了,便安于現狀,呆在“本手”舒適圈而不思“妙手”的突破和超越,則有可能一招不慎,下出俗手,導致全盤皆輸。
材料沒有出現對方觀點,可以采用“引入虛擬論敵”的方法進行“審辨讓步”分析。例如材料中說“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這幾句講“俗手”的危害。這里通過引入虛擬論敵,進行審辨讓步分析,如:
或許有人會說,對“本手”理解深刻,就一定不會下出“俗手”嗎?下出“俗手”,就一定會全盤皆輸嗎?(引入虛擬論敵)
當然不是,就算是“熟手”,也難免下出“俗手”,因為沒有人能保證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百密而無一疏”。況且出了俗手,也未必是壞事。倘若是在創新和探索的過程中出了俗手,或許還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機會。及時反思,縱覽全局,尋找故障所在,填補上這個缺口,也是在進一步完善,將錯誤化為己用,也有利于水平的提升。(審辨讓步)
2.聯想類比義,適度延伸
類比義要求能夠由材料展開聯想與思考,由材料的情境延伸到學習之道、個人的成長、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等角度。對材料進行適度延伸,才能充分揭示材料的啟示意義,使文章具有思想的高度和廣度。主要有兩種方法:
(1)由此及彼。可以就情境“圍棋的學習”展開聯想,比如學習知識,或者學習某項技能或才藝等。習近平總書記曾勉勵青年要“勤于學習、善于學習”,要“打牢知識功底、積蓄前進能量”,強調基礎對于青年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延伸論證,談固本強基的重要性,無疑最貼切且最有感染力。
(2)以小見大。可以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文化層面等進行延伸。如國家層面,可以思考守正創新與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關系;社會層面,可以通過分析當今社會急功近利、眼高手低、投機取巧等現象,闡釋不練好本手,熱衷于追求妙手的危害;文化層面可以思考圍棋所蘊含的文化思想對當代社會的啟示。
綜上所述,對于情境式材料作文,切不可簡單地視為話題作文或材料作文來寫,不能跳出材料的限制泛泛而談。既要始終扣緊材料,又要在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才能達到說理和材料渾然一體的境界。
[作者通聯:廣西汕頭市澄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