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 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仍會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而將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古詩詞拆解成枯燥的文字符號。這不僅嚴重破壞了古詩詞中蘊含的藝術美與意境美,同時還會對學生古詩詞學習興趣造成打擊,致使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長期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立足學科核心素養(yǎng),借助誦讀詩詞、鑒賞意境、剖析詞義、應用詩詞名句等手段,積極開展古詩詞教學,可以深化學生古詩詞學習,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
關鍵詞 古詩詞教學 誦讀詩詞 鑒賞意境 剖析詞義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黃金階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古詩詞教學的滲透與融合,不但能夠借助古詩詞特有的結構與韻律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語言感知表達能力,能夠利用古詩詞的文化底蘊與意境之美豐富學生文學知識與審美情緒,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起著極為重要與關鍵的促進作用。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古詩詞教學在學生成長發(fā)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要靈活、合理的運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創(chuàng)新古詩詞教學形式,在有效提升與強化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與效率的同時,促使學生在品讀古詩詞內涵、賞析古詩詞魅力的過程中實現全面發(fā)展。
古詩詞具有對仗工整的行文特點,在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在抑揚頓挫、平仄合韻之中感知與體會古詩詞的形式之美、節(jié)奏之美及韻律之美。這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初中語文教師在組織開展古詩詞教學時,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誦讀的引導,豐富學生的古詩詞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在誦讀中實現對古詩意境的深度感知。
學習《天凈沙·秋思》一詞,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深度感知與體會古詩詞意境。首先,在誦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句中體會詞人蒼涼惆悵之意,感知詞人所營造的冷落暗淡的環(huán)境氛圍。其次,在朗誦“古道/西風/瘦馬”中,體驗秋風蕭瑟之感,與詞人心中的無限愁思產生情感共鳴。最后,在品讀“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感知詞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這樣,學生便會誦讀過程中,自主展開聯想,勾畫出“滿面愁容的天涯游子牽著一匹瘦弱的馬,迎著蕭瑟的秋風走在荒涼的古道上,落寞前行,無處可歸”的景象,進而實現對古詩詞內涵的深度感知與全面理解。誦讀是學生學習古詩詞最為便捷也是最為主要的方法。在誦讀古詩詞中,學生不但能夠從整體出發(fā)感知詩詞的意境之美,同樣也能夠在反復品讀中實現對古詩詞詞與句的深度體會,從而在有效強化學生古詩詞學習感受與體驗的同時,實現對古詩詞內涵的透徹理解。
古詩詞是語言的藝術,文人騷客常借助精煉、含蓄的詞句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由于初中生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尚處于發(fā)展過程中,絕大多數的初中生在實際的古詩詞學習中常會受到自身認知特點的影響而難以實現對古詩詞意境的深度理解。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般感知與體會古詩詞的意境之美,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
教學《赤壁》一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詩人杜牧在詩中所勾畫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場景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語文古詩詞課堂的參與度,調動與激發(fā)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隨后,教師要把握教學時機,向學生提問:“如果當初赤壁之戰(zhàn)時,周瑜在火攻曹軍時真的沒有借到東風之便,那么曹操是否就會取得勝利呢?”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探究與分析,從而在有效深化學生對古詩內涵理解的同時,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更好地感知與體會詩人的思想與情感。
古詩詞的遣詞用句可謂是匠心獨運。古詩詞的內涵與精華也常隱藏在字里行間。初中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要注重對古詩詞的剖析與解讀,鼓勵學生通過抓住詩詞關鍵詞、中心句的方式展開有效的鑒賞與分析,在感知與體會作者的情感的同時,更好地探究古詩詞的內涵,感受古詩詞中字詞的精煉之處。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靈活合理地向學生滲透“以詩解詩”的古詩詞學習方法,促使學生快速融入古詩的情境之中,在有效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同時,更好地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知。古詩詞普遍具有“言盡意未窮”的特點,作者通常會借助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抒發(fā)自己積蓄已久的情感與思想。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賞析古詩詞時,除了要引導學生分析字詞運用之巧妙外,也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聯想與想象,有效發(fā)散與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升與鍛煉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古詩詞學習水平與效率的提升,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fā)展同樣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賞析蘇軾《水調歌頭》,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對古詩詞展開鑒賞與分析,鼓勵學生基于自己的認知與理解去把握古詩詞中的“詞眼”與關鍵句。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提供良好的時空條件,引導學生以不同的學習方法與策略剖析古詩詞,分析古詩詞的內涵,組織學生在課堂中分享與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激發(fā)與調動學生的想象,使學生在學習興趣的驅動下自覺、主動地展開創(chuàng)作,在有效深化學生對古詩詞內涵感知與理解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換字法與情境分析法來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遣詞用句的精妙。一是換字法,如將《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凌”換成“登”,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凌”字所體現出的詩人不登頂峰誓不休的決心;二是情境分析法,如在鑒賞《使至塞上》一詩時,可以結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引導學生想象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上孤煙直直升起的情境,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讀詩感受,在相互交流探討中深化學生對孤煙“直”,落日“圓”內涵的感知。
古詩詞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不但要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誦讀古詩詞、理解古詩詞,還要注重學生對古詩詞的運用與表達。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提升,也能夠促進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例如,在引導學生描寫春日美景之時,可以借用《錢塘湖春行》中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在表達人物樂于奉獻精神時,可以借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旅行時看到大雁迎著夕陽飛舞時,可以借用“落霞與孤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遇到梅雨季節(jié)時,便會感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古詩詞運用與表達的體現。在積累運用古詩詞名句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基于自己認知與體會模仿古詩詞展開詩詞創(chuàng)作,鍛煉與強化學生的遣詞用句能力,在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效率,促使我國古詩詞文化得以傳承與發(fā)揚。
總之,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不能將教學眼光局限在古詩詞翻譯與古詩詞背誦之上,而要基于古詩詞的文化特點與藝術價值去加強思想與情感的滲透,深化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感知與體會,在提升學生古詩詞學習效率與質量的同時,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使學生通過鑒賞與品讀古詩詞實現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作者通聯:山東棗莊市嶧城區(qū)吳林街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