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何義穩

在鄖西縣,推進縣管校聘、暢通教師晉升渠道,讓教師安心樂教,潛心育人。
在鄖西縣,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優化調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義務教育“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在鄖西縣,各學校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資源,從“減負、增色、服務、提質”等方面入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近年來,鄖西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上優先安排教育、財政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教育、公共資源配置上優先滿足教育,全縣各學校辦學條件、隊伍建設、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加強隊伍建設,聚力謀發展
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關鍵是要打造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愛崗敬業、克難奮進的教師隊伍。
大力開展“最美鄖西教育人物”評選活動、成立李鳳名師工作室和吳傳燕名師工作室、評選鄖西名校(園)長10名、名師30名……近年來,鄖西縣以全面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為核心,以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目標,不斷出新招、解難題、開新局,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教育改革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2021年5月,鄖西縣全面鋪開“縣管校聘”改革,教師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由學校根據需求聘用上崗。全縣3900余名教師全員參與“縣管校聘”改革,縣教育局綜合考量編制、學科等情況,實現城鄉之間、鄉鎮之間交流輪崗189人,鄉鎮內部交流498人,交流輪崗人數達到專任教師總數的17.6%。
在激發教師活力方面,鄖西縣強化精神引領,要求全縣中小學校長發揮頭雁效應,擔當教學權威,以身示范要質量。重“培優”提升整體素質,堅持以縣實驗小學、馬安中學為龍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精心打造縣域內優質“教育集團”。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遴選城區骨干教師到邊遠鄉鎮學校交流任教,把新招聘教師充實到薄弱學校,建立結對幫扶、長期幫扶、共建共享、共進共推的長效聯動機制,促使城鄉教育優質均衡不減弱、長保持。強“激勵”凝聚發展動能,創新干部公開遴選機制,260多名青年教師進入學校管理層。大張旗鼓開展“金牌校長”“學科領軍人物”“信息技術運用高手”“才藝達人”等評選活動,充分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嚴格實行績效工資獎勵分配制、教學工作量化考核制等規章制度,打破大鍋飯,優勞優酬成為常態。
鄖西縣創新推進“互聯網+自主教育”“師生成長共同體”“家校(園)共育”,中小學教育教學水平大幅提升,中高考成績穩居十堰市第一方陣,具有鄖西特色的自主教育改革模式獲得第三屆全國教育制度創新獎。
優化學校布局,緩解“大班額”
2022年秋季,改建的鄖西思源安家分校、新建的觀音鎮初級中學正式開學。思源學校安家分校的成立,打通了思源學校與安家中學的師資資源,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學校推行特色教學、小班化教學、周末托管,滿足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及安家、三官籍學生就學需求。觀音鎮初級中學面向全縣遴選一批優秀教師,奮力打造“馬安自主教育”模式新樣板學校。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城區,鄖西縣城關鎮人口激增,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位嚴重不足,“大班額”現象“高燒不退”。為了解決這一影響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瓶頸,近年來,鄖西縣加大財政投入、擴大社會投資,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等方式,進一步優化學校布局,緩解城區中小學(幼兒園)教育資源緊張的難題。
鄖西縣斥資3.5億元建設職教園區、招商2億元建設天河英才實驗學校。2019年,隨著鄖西縣職教園區、鄖西天河英才實驗學校的建成,將鄖西縣職業技術學校遷入職教園區,鄖西縣城關鎮初級中學遷入原職業技術學校,城關鎮中心小學遷入原城關鎮中學,城關鎮中心小學舊址則改建為城關鎮東營幼兒園。優化調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城區義務教育“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今年,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在全省大力推動縣域“教聯體”建設,推進農村地區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此服務強縣工程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鄖西縣將先行試點,以縣域為單元,打造縣域教育聯合體,確保城鄉學校布局合理、教師互派、信息共享、發展水平相當。
鄖西縣將通過打通三所高中學校的師資資源,外聘優秀教師定期授課,實現合作共贏、錯位發展;創優縣職業技術學校,及時調整優化專業設置,服務縣域重點企業、重點產業用人用工需求;強校帶城郊2~3所薄弱小學,整體提升城區小學教育教學水平等方式,打造鄂陜毗鄰地區知名高中、職教名校,分區域打造一批特色初中和中心小學,帶動區域內其他初中和小學優質均衡發展,為打造“經濟倍增示范區,綠色發展新高地”和“鄂陜毗鄰地區中心縣城”提供優質教育支撐。
創新德育工作,學生樂成長
隨著一聲哨響,一場激烈的足球賽開始了,全場頓時沸騰起來。隊員們個個生龍活虎,在球場上你追我趕——這是鄖西縣土門鎮中心小學足球聯誼賽上的一幕。
據了解,土門鎮中心小學積極落實“雙減”政策,打造足球、籃球、書法等12個特色社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深受廣大學生歡迎和家長好評。土門鎮中心小學足球社團屢獲佳績,學校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鄖西縣各學校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資源,從“減負、增色、服務、提質”等方面入手,優化育人機制,創新工作舉措,結合學生興趣開發社團課程。
鄖西縣河夾鎮中心小學邀請當地文化部門專業人士教授舞龍舞獅等,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六郎鄉中心小學攝影社團多次成功舉辦攝影展,愛好攝影的學生越來越多。馬安鎮中心小學的“馬安腰鼓”融舞蹈、歌曲、武術于一體,具有隊形多變、剛勁豪放的特點,博得大家一致好評……鄖西縣校校有特色社團,使學生能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挖掘自身潛能,習得各種技能,培養興趣特長。
鄖西縣把勞動教育安排進課表,鼓勵支持學校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建立開心農場、耕讀文化園等勞動實踐基地,目前已有108所中小學校建立了特色鮮明的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了“一校一清單,一校一特色”的格局。鄖西縣與十堰市心理衛生服務中心聯合簽署共建校園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及鄖西縣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梯隊培訓協議,每年深入學校開展心理輔導活動不少于100次。截至目前,已開展專題講座25場,受益學生26000余人,有效解決了學生的心理困境。
鄖西縣全面加強考試、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網絡等各方面管理。堅持“五育”并舉、“三全育人”,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高考成績始終保持在十堰市第一方陣。鄖西職業教育技能高考、技能大賽、文明風采大賽齊頭并進,辦學質量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在鄖西,最好的環境是校園,最美的建筑在學校,最受人尊敬的職業是教師,最有底氣的工作是教育。我們將繼續努力,為建設經濟倍增示范區和綠色發展新高地、打造鄂陜毗鄰地區中心縣城,貢獻鄖西教育力量。” 鄖西縣教育局局長嚴慈理說。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