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亞琴
武漢市神龍小學教育集團始終堅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神龍小學、湖畔小學、軍山小學三所學校的攜手并進中,神龍小學教育集團秉持科學、理性的態度,努力看清其中的真難題、大課題,并用小切口的研究方式,以“123”(堅守一個理念、立足兩個策略、達成三校并進)的行動路徑,撬動集團校的穩步提升,促進從容有序、縱深推進的內涵式發展。
堅守一個理念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教師則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
神龍小學教育集團的價值坐標為“適性教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求,提供適合的教育資源,采用適當的教育方式,營造舒適良好的教育環境,開展適切的學習活動,科學有效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合適的個性化發展。
好的教育與教師息息相關,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的軟實力和不竭動力。于是,在知與行的交疊中,在適性教育價值引領下,集團錨定了一個為師理念——“適志為師”。教師是職業的,更是“志業”的。以適性理念為引領,以主動作為的教師專業成長能量,正向帶動學生的成長,達成“適志為師”的境界,志在教育、志在堅守、志在創新、志在行遠,成就教師舒適自得的教育人生,真正形成適性的管理文化。
立足兩個策略
神龍小學和軍山小學雖然相距甚遠,但自2014年以來兩校牽手交流,每年突破一個薄弱點——校本課程、德育架構、資源拓展,然后連點成面,逐步打通癥結,架構了組織系統。神龍小學幫助軍山小學順利通過武漢市現代化標準學校后,再以教師的專業成長帶動質量提升。
集團內另一所年輕的學校——湖畔小學,作為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高位奠基的新校,綠色智能和泛在互聯的整體規劃極具前瞻性。如何傳承好“適性教育”的精髓、實施好學校頂層理念設計和整體規劃?這需要集聚更多力量,引領教師躬身入局、深耕深研。
而神龍小學作為集團的龍頭校,如何保障自身造血功能,推動各層級教師的專業成長始終保持高位發展態勢?基于三所學校均指向教師的不同生長點,立足“適志為師”理念,神龍小學教育集團展開了兩項策略行動。
策略一:管理融合共建行動。首先,一體化賦能教師發展。完善教師自主發展的支持機制和服務體系,在集團內形成中心管理一體化,保證中心職責相對一致,同時定制化設計5S管理制度,引進全球先進的管理經驗,制定基于安全、節約、速度、素養和堅持五大類別的管理細則,形成基于適性管理的5S管理制度和模式,各校在保持主干一致的基礎上,再依校情進行個性化的細則調整。
此舉一方面保障了牽頭校神龍小學有效輸出成熟的管理經驗;另一方面為集團培養大量后備干部和骨干教師打好基礎。神龍小學教育集團始終以“統一進度、統一標高、統一問診、統一推進”的督導策略,為軍山小學團隊主動“造血”,為湖畔小學立“規范”。神龍小學黨總支副書記夏紅掛帥擔任督導組組長,帶領王可、文君等市優青、區學帶骨干教師,深入另外兩所學校推門聽課、教研指導、點對點幫扶新手教師,及時獲取數據和分析情況。集團負責人韓瑾總校長牽頭組織各中心改進措施、落實推進細節。
其次,階梯式引領教師成長。學校成長的秘密在于賦予教師自主權,讓教師清楚要做的事、何時做、如何做,以及團隊中跟誰一起做。于是,神龍小學在全區首開先河改革教師職級制,立足崗位職責和職業標準,倡導從“一個人發展”到“一群人發展”。此項改革舉措幫助教師明確發展路徑,為培養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與團隊歸屬感提供支持的策略和環境,使之在拾級而上的專業發展流向中,提升效能感。
三所學校各有樣態,各有所長。神龍小學教育集團以神龍小學的教師品牌影響帶動高位發展;以湖畔小學物聯、泛在的智能技術,匯聚集團資源,打通教師發展的底層數據,形成集團共享平臺;以軍山小學教師團隊的質樸堅毅、“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堅守,帶動集團教師隊伍文化、管理制度融合,攜手并進。
策略二:技術融通共享行動。首先,建立融通式師訓平臺互聯。“十四五”期間,集團內各校逐步建立“教師成長畫像”,為每一位教師形成專屬于個人的成長數據庫,幫助教師發現優勢、明確規劃。同時結合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通,真正落實信息化助力課堂的變革,使管理和教育有數據可依,使教師傳統的“教”轉向基于數據精準性的“教”,提升教學效益。
建立全場域的資源共享平臺,整合各類教育平臺及師訓資源,三校共通。結合互聯網的直播平臺,集團內教師共同開展線上黨日活動、在線課堂觀摩活動、年級組教師德育共研活動、參賽課磨課研討、疫情期間在線課的資源互通等,實現了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的師訓平臺的拓展,也推動教學資源的開發。從以前的各校單兵作戰,轉為集團內協同開發,匯聚形成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庫。
其次,開展主題式教研,實現資源共享。構建“模塊式對焦進階”的研修模式,實現集團內各校教研計劃、研修項目、學科專家、學業資源、教研成果的共享。在集團教研活動中,教師將案例分析、課例實操、教學問題解決、專業縱深的理論探討、跨界視野的知識融合等模塊化,形成“小而精”的研修主題,集團內開放式共研,幫助教師沉淀教學育人的新主張。
全國優秀教師江彬由神龍小學派去支援湖畔新校建設。50歲知天命之年,他仍以“江彬班主任工作室”為抓手,在集團內實現對班主任隊伍的輻射引領作用,吸納了集團內十多位班主任的工作坊,聚力團隊優質發展,通過線上沙龍、定點主題研討等方式,帶動集團內班主任工作的推進,實現德育隊伍的專業融通、“青藍”相攜。
三校并進,打造品牌教育
“適性教育”價值引領下的教師協同發展,立足“適志為師”的理念,倡導“一群人”的成長,充分發揮教師的個體創造力和群體合作力,建設基于品牌影響的集團團隊文化。
以2022年區級教學比武為例,神龍小學教育集團共捧回4個特等獎、9個一等獎、5個二等獎。而近三年,隨著集團“教育數智化”的推進,學校教師在全國NOC比賽中獲獎人數達24人、市級及以上整合課競賽獲一等獎30人、區級整合課競賽獲一等獎17人,多維度呈現出神龍小學教育集團師資團隊深度互聯、捆綁發展的良好態勢,“適志為師”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
有了“被看見”的教師群體,就有了更幸福自在的學生群像。學生的學習努力向教育3.0時代邁進——特色式課程、融合式學習場域應運而生,學生在各項目中成績斐然。
立足“適性教育”,相信時間的價值、文化的力量,尊重每個個體的成長和文化背景,不簡單“以己度人”“復制粘貼”,幫助神龍小學教育集團內更多的教師尋找到自己的文化內核,從而影響更多的學生,幫助各校找準教育變革的生發點,增效、提質、促學。
《論語》有云:本立而道生。先賢很早就意識到,人生之路,就是一個人最基本素質的重復、堅持與進階,錨定,而后行遠。教師的專業成長如此,供給教師能量的學校亦如此——遵循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規律,篤定、持續地實踐、向前,不怯場、不停止,從而“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