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
“雙減”政策下,我們要做到不減責任,不減質量,不減成長。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行為習慣顯得尤為重要,有了良好的習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提高自覺性、自律性,加強自我管理,形成專注、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能力,明確學習目標。美術作為低年段學生非常喜歡的科目,學生的活躍性和積極性都很高,一不小心就會出現把控不到位,課堂失控的場面,這樣一來課堂管理就顯得很重要了。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我想了以下幾個策略。
不斷調整完善教學流程,更好貼合學生特點。能夠激發學生內驅力、規范自身行為習慣的是學生自身的興趣。其實美術學科對于低年段的學生而言自帶學科趣味,美術教師要利用好學科優勢,激發興趣,規范行為。
備課時,要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其中要著重研究教學過程中的新授環節,根據學生特點,調整各個環節,使環節間的邏輯性更加合理,層層遞進,更好適用于學生。引導學生跟著自己的節奏走,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這讓我想到102班有個叫陳彥瑞的小男孩,班里面公認的“小魔頭”。第一節美術課是制作班級樹,在講到可以用什么制作方法做樹葉時,別人說了可以用剪的方式,這啟發了他思考,當我問怎樣才能快速剪出一片樹葉時,他高高舉起了手說可以用對折再剪的方式,正是我想給學生講的內容,我表揚了他,夸他很用心地在思考。沒想到,在下一個重點引導時(沒有剪刀時怎么制作?)他坐姿端正地舉起了手,說可以撕,對此我對這個“小魔頭”陳彥瑞同學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變。通過這件事,使我認識到,增強教學環節銜接的邏輯性和趣味性,是吸引學生思考和改善行為習慣的關鍵。
重新調整美術課堂的獎懲規則,讓學生參與其中,更好規范行為習慣。有趣的獎勵規則,有助于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專注力和積極性。在此之前,每學期上課前我都會給低年段的學生準備一些貼紙,獎勵給表現好的學生。但時間一長,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學生拿到獎勵的貼紙,只會隨手把玩,過不久就被搞丟,這種短暫、單一的正強化只會讓學生一時變得聽話,時間久貼紙一多,自己也覺得沒意思了,老師的課堂組織也會變得很累。針對這一問題,我參考了許多老師的管理經驗,重新調整獎勵規則,形成長效的獎勵機制:首先,開學前,我準備了各種空白的小涂色卡(是學生喜歡的一些卡通形象,如奧特曼、冰墩墩、雪容融、小馬寶莉、汪汪隊等)。其次,每班分為四組,通過每組的課堂表現情況(坐姿、積極互動、創作態度認真等),下課前評選優秀小組,組內成員每人獲得小涂色卡一張。最后,每人集夠三張涂色卡并涂好顏色(這里可以培養學生的涂色能力和對色彩的感知力),就可在我這兌換刮刮卡一張,刮刮卡好比開盲盒,每次刮出的獎品都不一樣,有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種,其中,物質獎勵包括刮畫紙、趣味折紙、小石膏、奶糖、折紙等,當然也要包含一些精神獎勵,如和老師合影一張、交換同桌、當一天美術課代表等。這樣多樣化的兌換獎勵制度,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課堂管理和學生行為也會得到相應的改善。
學生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反復、不斷提高的過程,教師要有耐心,創新方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將外在的行為約束轉變為內在的行為自覺。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