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
摘 要: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凝結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包含傳統精神、傳統書籍、傳統節日、傳統建筑等方面的內容,具有非常高的傳承價值。即使在現代社會,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社會層面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的情況之下,傳統文化仍然如一顆耀眼的星辰,向全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本文就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英語 教學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28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精髓,在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之后,西方國家的文化紛紛涌入中國,在文化多元化的大環境之下,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仍然可以做到歷久彌新,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滲透,碰撞出美麗的火花。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所以教育也要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的研究,積極推動傳承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動,實現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棒人與傳承人,所以,更加應該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青少年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小學英語科目雖然是在教學生們學習外語,但是也存在許多可以引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方面,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加以探究引用,為學生提供一個更有質量的小學英語課堂。本文從小學英語教學出發,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線索,談一談如何將二者進行融合,實現英語課堂教學價值的最大化。
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1.增加英語課堂的教學價值
針對小學生的教育工作,教育相關部門要求在教學工作中實現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共同培育,踐行全面育人的要求。許多教學科目都在時代的潮流中尋求新的突破,積極引用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作為課堂建設的輔助內容。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課堂是許多教師為課堂增值的途徑,一方面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讓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發揚,讓課堂更加有意義。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當中,是新教育理念下的創新教育途徑,彌補了小學英語的教學現狀中的不足,取得了1+1大于2的小學英語課堂效果。
2.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大學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固然存在著糟粕,但更多的則是讓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結晶。眾多的人口生活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歷經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值得后人學習借鑒。小學英語課堂作為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引入的過程中要注意培育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態度。小學生的年齡小,心理素質不成熟,容易被一些新鮮事物吸引,有時會產生一些崇洋媚外的想法,忽略我國本土的文化。西方的漢堡包,圣誕節等都非常受小學生的歡迎,如果能夠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合到小學英語的教程當中,會讓小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的本土文化,杜絕小學生產生過度崇洋媚外的心理,增加傳統文化在大眾眼中的曝光度,讓傳統文化被更多的青少年熟知,這樣才能夠在未來更好地傳播與發揚傳統文化。
3.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當前,很多學生認為小學英語的學習過程缺乏趣味性,學習的過程枯燥乏味,沒有新意,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無聊,在教師與家長的督促下,被動進行學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再加上小學英語課時設置本身比較少,更加不容易引發學生對這門科目的學習興趣。小學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記憶背誦的內容比較多,比方說英語語法,英語短語,英語詞匯等內容,學生善于思考,但是懶于背誦,認為背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總的來說,小學生對于小學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而教師采取的教學舉措也相對傳統,不能夠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入小學英語課堂,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轉型起到一些促進作用,督促教師采取更加新穎的教學方式,給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英語學習過程,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英語的知識海洋中遨游。
二、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中華文明禮儀之美
教師在引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要注意貼合英語教材的內容,在教材的基礎之上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傳統文化融合得更加自然。比方說,在教學《Hello》這單元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進行傳統文化的融合滲透。本單元的學習關鍵詞是西方國家人與人之間打招呼的詞匯,hello,good morning,see you,nice to meet you……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注重人與人交往的禮儀,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有關我國傳統禮儀中的教學素材,可以是視頻內容,也可以是一些書面材料的講解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讓學生看到中華文化中的禮儀之美,人與人之間要懂得禮讓,尊老愛幼。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禮尚往來的說法: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中國的人際交往非常講究禮尚往來,人情世故,這在生活中不僅表現為親人朋友之間的禮尚往來,還表現為鄰里之間的相互幫助,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伸出援手,正是因為大家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才形成了我國這個溫暖的社會。中國傳統中打招呼的方式也比較特別,兩個同輩人見面,需要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做一個半鞠躬的動作,表示對于對方的尊敬,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這個動作,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學生與學生之間用傳統的方式打招呼。教師通過對以上傳統禮儀的講解,以視頻+詳解的方式給學生講述,讓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的穿插式學習,從西方的學習內容引申到中國傳統文化,增加了學生對于中國禮儀的認識。在教學中,筆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生們從中國這些看似繁雜的禮節中學會了講文明、懂禮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文化自信。
2.中華傳統節日之美
在生活中,最常見的文化西方化體現在節日方面,西方的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等等在中國都比較盛行,人們會在相對應的節日中去布置一些和節日氛圍的有關的元素,烘托節日的熱烈氛圍。中西方的節日文化差距比較大,節日的起源也不同。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所在,農耕文化滲透在中國傳統節日當中的每個角落。從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到家庭團圓的春節,中秋節等,都顯示出了古人對于生活的美好期盼。而西方的節日大多數來源于宗教信仰,比方說圣誕節,圣誕節又可以稱之為耶穌節,是為了紀念基督教的創始人所設立的節日,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也存在關于節日這一部分的教學,重點講述了圣誕節(Christmas),單元內容中包含了圣誕節的一些習俗,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對于圣誕節的了解情況,再考查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掌握,進行二者之間的對比。有的同學回答圣誕節會有圣誕老人(Santa Claus)派送禮物,到處都是圣誕樹(Christmas trees),還會有圣誕火雞(Christmas turkey)。接下來,教師可以再讓學生講一講自己印象中的春節有哪些習俗,學生能想象到的春節習俗是比較豐富的,春節代表著團圓,家家戶戶都在家里看春節聯歡晚會,吃年夜飯,互相拜年,作為家中的小輩,還會收到來自長輩的壓歲錢。而二十四節氣,也有不同的含義,每個節氣都代表一年中的某個時間節點,教師可以利用張藝謀導演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中的二十四節氣給學生展示出一個具備特點,詩情畫意的二十四節氣,讓學生對于我國的傳統節日特點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師在給學生講述一些中國傳統節日以及節日元素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聯想,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這些內容用英語應該怎么說呢?引發學生更多的學習聯想,教師可以挑選一些比較常見的內容進行課堂展示,比方說餃子(dumpling)、燈籠(lantern)、劃龍舟(English for dragon boat rowing)等內容,筆者發現,學生更加樂于了解和學習相關文化的英文表達,將中國傳統節日用西方語言表達出來,給學生的課堂增加了懸念,同時,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學習西方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
3.中華餐桌禮儀之美
三年級上冊英語教材中,設置了對于食物的專項單元,講述了一些中國食物的內容。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特別注重飲食文化,民間俗語有“民以食為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食物的尊敬與珍惜。現如今 “吃飽飯” 早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更希望能通過品嘗食物體現文化內涵。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所了解的中國用餐記憶,從用餐時的座位安排出發,通常情況下,上菜口都是晚輩,而餐桌中的正中央是長輩,也就是一家之主。食物的搭配也有要求,要做到葷素搭配,顏色營養均衡。中國有一句古語“有朋友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也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待客之道,接待外來的朋友,要以熱情的態度,擺好宴席,為遠道而來的朋友接風洗塵。在本堂課的最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一些實踐類的英語課后任務,要求學生在課下查閱西方國家的用餐禮儀(不局限于左刀右叉),并結合自己所掌握的中國傳統用餐禮儀做一些對比,總結兩種餐桌禮儀中的明顯差別,并分析出現差別的原因。在整個過程中,要能夠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更加有感觸,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4.中華農桑種植之美
為了實現英語課堂的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在教學手段上采取一些舉措,讓學生增加學習英語的內在動力,引用互聯網中的一些流行元素,與學生當下的生活經歷相結合,讓英語課堂更具真實感。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播者李子柒是許多小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她是通過制作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視頻,被更多的人熟知的,她的視頻火遍了大江南北,甚至傳播到了國外,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國的農桑種植技術。教師可以將李子柒的一些視頻進行英語轉化,加入英文的配音。學生是非常樂于觀看有趣的短視頻的,尤其是在課堂之上,學生的學習側重點會完全被短視頻所吸引,將精神注意力投放在視頻上。教師可以增加一些視頻中的英文注釋以及英文講解,或者直接搬運流傳到西方國家中的視頻,讓學生進行英語聽說能力訓練的同時,也讓學生看到了中國傳統的農桑種植技術。
5.在教學中厚植愛國之情
學生的愛國之情會促使學生主動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也會對學習產生更加明確的目標,明確學習的價值與意義,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積極引入一些教學內容,培育學生的愛國之情。比方說,在學習有關自己以及介紹家人的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的愛好,以及家人的職業。在這個基礎之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拓展,介紹未來的自己(future self),以future為主要線索,談一談未來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會做哪些事情,對身邊以及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未來產生聯想,憧憬未來,期盼未來。教師可以繼續發問,想要實現future,當下應該怎樣做,從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從學生的回答當中,教師做出總結,需要學好當下的知識,才能夠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從而有能力去實現自己在未來的構想。
6.實現跨學科的融合教學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精練的語言顯示出古人豐富的情感,我國歷史上的經典古詩詞眾多,比方說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對人生的灑脫,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又或者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大義…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學生會學習到許多古詩詞,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無論是古詩詞還是中文歌曲,都能夠用英語翻譯出來。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傳統的古詩詞,讓學生使用英語將古詩詞朗誦出來,實現傳統文化與英語的碰撞,增加英語的使用頻率,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發現英語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搜集一些可以利用的英語教學素材,進行教學,或者自己進行教學設計,將古詩詞進行漢譯英,以押韻并且符合本意的方式展現出來,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翻譯成英語可以是: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蘇軾《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翻譯成英語就是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教師將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整理,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帶領學生朗讀,在加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同時,也能夠加強學生對漢語古詩詞的掌握,打破不同學科學習上的壁壘,實現語文與英語教學的互通,讓學生意識到英語的用處,增加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中古詩詞的掌握力度,從而在英語課堂上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總之,我國的教育事業不斷完善加強,在學生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國放開了教育政策,寄希望于學生通過英語學習,提高自己的英語技能,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進行更有價值的英語課堂建設,作為英語教師,也應該以自身的教學實踐工作去弘揚傳統文化,優化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 閆紹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小學英語課堂》,《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年第6期。
[2] 劉春霞《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文學教育》2020年第8期。
[3] 許秀平《小學英語課程中傳統文化的缺失及對策研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4] 賀曉梅《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民間游戲融入小學英語教學》,《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