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對創業道路上艱難前行的小微企業來說,在生存問題都沒有很好解決的境況之下,企業的主要管理工作就是印章執照和做賬報稅,“公司治理”還是非常遙遠的事情。“等公司做大了再考慮這些上層次的事吧。”這是很多小微企業老板的想法。
然而,當創業者、投資者選擇以“公司”作為其商業夢想的載體,就必須遵守公司法的規制,“公司治理”就成為小微型公司必須要面對的一課。如果公司在發展的初期對公司治理采取全面忽視的態度,造成的危害將是直接和深遠的。
對一門心思經營創收、千方百計節省開支的創業者來說,經營場地共用、工作人員復用、銀行賬戶通用似乎很正常,老板資金隨時可以為公司應急,公司收款用股東個人銀行卡也是家常便飯。然而,這些在小微公司中習以為常的做法,卻暗藏著巨大的法律風險。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15號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訴成都川交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等買賣合同糾紛案,法院以被告公司人格混同判決關聯公司對川交工貿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該案中王永禮是被告川交工貿公司的原大股東(后將股權轉讓給其配偶),同時是瑞路公司、川交機械公司的大股東。三家公司存在人員、業務、財產等方面交叉或混同,導致各自財產無法區分,被法院認定“喪失獨立人格,構成人格混同”,判決敗訴連帶清償原告債務。法院查明,在公司人員方面,三個公司經理均為王永禮,財務負責人也均為同一人;三個公司的管理人員交叉任職,川交工貿公司副總經理兼任川交機械公司銷售部經理,公司任免高管的決定也存在越俎代庖:川交工貿公司副總經理職務的決定居然是川交機械公司作出的。
公司法第三條規定,“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當公司為其股東完全控制,就背離了公司的獨立性原則,公司與股東、關聯公司人格完全混為一體。
公司具備法律所賦予的獨立人格,是公司擁有自己的決策、執行機構和自己獨立承擔責任的財產基礎,這正是公司治理所關注的。要保證公司人格的完整和獨立,避免出現公司與其股東及關聯企業的人格混同,就必須在公司設立之初走公司治理的正道,實現股東與公司的獨立與分開,具有關聯公司和關聯交易的治理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川交工貿等三公司敗訴,就是在企業設立和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公司大股東王永禮沒有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未對法律上獨立的三家公司建立正常的治理機構,執行公司法規定的治理規則。殊不知,沒有正常的公司治理,也是一種公司治理狀態,只是這種治理是以犧牲股東有限責任、企業法人獨立責任這兩個公司制度的基石為代價,巨大的法律風險也就在所難免了。
近年來,隨著有限公司股東維權意識增強,人民法院審理的股東知情權糾紛和股東代表訴訟案件數量明顯上升,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公司決議糾紛、公司解散糾紛、股權轉讓糾紛等各種類型的中小股東主張權利案件數量不斷增長。中小股東依據公司法,向公司和大股東主張其享有的參與決策、監督經營和分享收益等權利。這種來自于中小股東的“內訌”,不再只屬于上市公司和大型公司,中小型企業同樣面臨著來自于股東的維權要求。只是對小公司而言,股東的內訌造成的沖擊更大更加危險。
當我們面對這一系列涉及股東權利的案件時,看到的是這些公司長期以來對小股東權利的漠視甚至踐踏。當一個人的權利長時間被剝奪,在無法通過內部治理體系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訴訟就成為其唯一有效的處理問題的手段。
2021年年底,北京三中院通報了兩起涉股東權利保護的典型案例。其中一起為公司股東會決議糾紛案。某有限公司未召開股東會,形成股東會決議兩份,后來一位股東起訴,以股東會決議上的簽字并非其本人簽署為由,要求判決兩份股東會決議不成立。現實生活中,股東人數較少的有限責任公司經常在不召開股東會的情況下直接采用書面決議的方式形成股東會決議。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公司股東會決議不成立的認定標準的第一項即為公司未召開股東會議,例外情形是公司法規定的有限公司全體股東以書面形式一致表示同意。涉案兩份股東會決議上的簽名并非原告股東本人簽署,亦未授權他人代簽或事后追認,法院判決兩份股東會決議不成立。
該案從表面上看是股東會的程序與形式對決議產生了影響,但實質上是這家小公司的治理問題。重要的并不是股東會是否實際召開,而是大股東是否尊重小股東權利,是否保證中小股東在內的所有股東對股東會會議和決議的知情權和表決權。股東會決議的代簽,說明這家公司對于小股東的地位和權利是不以為然的。但即使按照股權比例,股東會所議事項均能通過,公司及其董事會也要保證小股東對股東會的表決權。
另外一起典型案例是有限公司高管利用關聯交易損害公司利益,在未召開股東會且沒有書面決議情況下,公司向執行董事支付60萬元獎金,以150萬元收購執行董事的案外某公司股權。小股東向監事要求起訴執行董事被拒絕,小股東代表公司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要求將上述款項返還公司并勝訴。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微公司也是公司,同樣存在公司與股東、執行董事或董事會、監事或監事會之間的權責制衡與利益關系的公司治理問題。
執行董事與公司的交易是典型的關聯交易,應當履行相應的決策程序,要保證關聯交易價格公允、公平交易。公司發生關聯交易本屬正常,但信息不公開,決策無程序,則正常的關聯交易也變得不正常。一些公司大股東利用其控制地位,指使管理層安排公司與股東、董事或者其他關聯方進行不利于公司的交易,以實現其利益輸送、資金占用、利潤轉移等目的,嚴重損害中小股東利益。公司法第二十一條明確了關聯方利用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應當承擔損失賠償責任,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了關聯交易侵害公司利益的,公司股東采取救濟措施的程序,先請求公司機關采取起訴等,在公司拒絕或漠視股東請求時,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股東可以自己的名義代表公司向人民法院起訴,替公司主張權益,從而維護小股東自身利益。
公司治理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監管關聯交易,小公司的關聯交易管理不必設置復雜的審核與決策程序,但通過正常的公司“三會”事務(董事會、監事會、股東會)保證關聯交易在陽光之下進行,決策強化非關聯方參與并進行監督,就可以避免公司股東之間不必要的誤會,建立起人合型公司——有限公司內部互信的股東關系。就前述案件來說,大股東同時擔任執行董事和法定代表人,就應自覺向全體股東主動報告擬實施的股權轉讓交易,說明標的公司情況和定價依據,主動接受監事和小股東的審查,而不是讓小股東不得不拿起法律的武器。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公司由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建立起自上而下的規則意識,即使公司站在行業的風口上飛起來,也必然會從空中摔下來。
曾被資本熱捧的共享單車一哥ofo,被外界評價因傳承于北大學生會的自由、隨性管理,在巨額融資后內部出現嚴重貪腐問題。就公司治理而言,創業者戴威既沒有對管理層理應關注的經營現金流進行有效管理,也沒有對投資者真正關心的企業盈利和投資回報給予充分考慮,甚至在行業陷入競爭的紅海中兩次靠著創始人的“一票否決權”拒絕了ofo和摩拜合并的股東提議,最終落得一地雞毛。
所有能抓住產業與技術機遇的企業,如果沒有建立起以規則意識為內核的良性企業文化,必然陷入“一大就亂”“百病叢生”的困境。而規則意識在企業實際生活中的缺失,是自上而上、從公司治理的缺失開始的。
規則意識只有融入企業文化,才能深入與持久,而企業文化實際上就是老板文化、老員工(高管)文化。那些貼在墻上的文字永遠只是口號,而體現在董事長和高管行為上的價值取向與判斷標準,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眾多小公司之所以難以跨越成長為大公司、優秀公司的那道坎,就是因為沒有在企業文化上形成有助于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規則應當是約束公司里所有人的,對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經理、副總和財務負責人來說,公司外最大的規則就是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公司內最大的規則就是公司章程,考驗公司股東和董監高的一定首先是公司治理的規則。
所有的規則都有著相同的實質,都是對行為主體的規制與約束,上行下效,老板和高管不遵守公司章程,關聯交易侵占公司利益,員工違反企業規章制度收受回扣,只是同類故事的不同版本。我們無法想象一家漠視公司章程中股東知情權的公司,會真正去尊重員工與客戶的權利。
小微公司開創事業的上升道路,一定是從尊重身邊人開始,從尊重規則之下的公司治理開始。
作者系北京上市公司協會董秘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