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湧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人類前途命運,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貢獻的中國方案,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和清晰的演進脈絡,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價值共同體的統一,具有正義性、科學性、公共性、先進性、超越性等特征,是在更加動蕩變革的世界中各國同舟共濟克時艱、共創未來必須堅持的偉大理念。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淵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智慧提升到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恩格斯說:“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指導中國共產黨不僅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社會謀大同,將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作為三大歷史任務之一。改革開放前,我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三個世界”理論指導下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改革開放后,黨中央先后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理論、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理論、建設和諧世界的理論,在構建全方位外交格局、創造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發展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形成了對人類前途命運更具歷史縱深性的思考,形成了對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更具全面性和系統性的方案,形成了對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更具創造性和包容性的實踐,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智慧推到新高度。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賦予其豐富深刻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人類前途命運,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的既有時代特色又有中國韻味、既富科學性又富歷史感的偉大理念。從國家觀看,中華文化有超越國家的“天下”觀念,自古就推崇“協和萬邦”“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向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從財富觀看,中華文化重視財富分配的普惠性與公正性,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歷來是主流。從自然觀看,中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認為人與萬物都在自然界“混然中處”。從文化觀看,中華文化崇尚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佛教來華和西學東漸這兩次人類大的文化融合就是鮮活的例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淵源。然而,在傳統文化中雖然有著“天下”觀念,但貫徹得并不徹底,“貴華夏賤夷狄”仍是主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的是,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真正體現了“天下”的廣闊視野和博大胸懷,賦予傳統文化以更加豐富深刻的時代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吸收了國際關系的公認原則,形成更加嚴密更加完整的理論體系。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平等和主權原則。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國際人道主義精神。70多年前,聯合國憲章明確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60多年前,萬隆會議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關系演變形成的這些公認原則和進步理念,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五個方面全面闡釋了國際關系應當堅持的準則,以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作為基本路徑,倡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形成邏輯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演進脈絡
理念的萌芽。2010年5月、2011年9月,中國在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關于促進中歐合作的論述中,兩次提出“命運共同體”的概念。2011年9月發布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也使用了這個概念。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講,明確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萌芽。
理念的成型。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明確指出“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并指出要從五個方面努力,包括: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明確回答了為什么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命題,系統闡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基本遵循、行動路徑、中國擔當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出國際社會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兩篇講話的發表,標志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成熟與定型。
理念的深化。2017年黨的十九大將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并將其寫入黨章。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確立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將“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習近平外交思想十方面內容之一。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幾乎所有多雙邊重大外交場合,都會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使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旗幟。這標志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化。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本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各國尋求共同利益,共享發展成果;需要各國履行共同責任,維護世界和平和區域安全穩定,保障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需要各國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因此,從邏輯上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價值共同體的統一。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國家之間、階層之間共享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馬克思曾經說過,“‘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共同利益是國際交往與合作的主要動力,是國家之間控制分歧、化解矛盾的“黏合劑”,是邁向命運共同體的客觀基礎和牢固紐帶。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是利益共同體。其內容涵蓋經濟利益、安全利益、軍事利益等多個維度,但主要是共同的經濟利益;其目標是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使發展成果在國家之間、階層之間更好地實現普惠共享;其方式既包括主動開放市場為各國提供發展機遇,也包括締結各類多雙邊經貿協定,乃至形成高水平的貨幣和財政同盟。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各國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和穩定的責任共同體。當今時代,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共同面對的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風險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突出,對和平、安全和穩定等公共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這就需要各國特別是大國堅持人類優先的理念,主動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打造責任共同體。其內容涵蓋政治、軍事、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多個領域;其目標是為國際社會提供和平、安全和穩定等公共品;其方式主要是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形成各方共同接受的規則,同時建立有效運轉的評估監督機制。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各國共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價值共同體。當今時代,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推進,各類文明交流和碰撞態勢日益明顯,價值觀差異導致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沖突時有發生,迫切需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擺脫意識形態偏見,找到不同價值觀、不同文明的最大公約數,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最大程度增強合作機制、理念、政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打造價值共同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主要特征
正義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味著各國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共同享受尊嚴、發展成果和安全保障,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牢牢占據了人類道義和時代發展的制高點。
科學性。從邏輯起點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著眼于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和平與發展難題。從理論方法看,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領域,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人類社會結構進行科學分析得到的基本結論,是國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思想在國際上的運用與拓展。從價值導向看,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的價值理念,符合人類進步要求、符合社會發展方向,是破解當下和平與發展難題,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必然選擇。從實踐成就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后,得到國際社會熱烈響應和支持,寫入聯合國文件,從理念轉化為行動,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這充分說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雖然具有理想色彩,但絕非漫天空想,而是牢固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基礎上的科學判斷。
公共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源于中國,但屬于世界,是我國為破解世界和平與發展難題提供的中國方案和制度性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兩個關鍵特征。就非排他性而言,世界各國、各地區、各群體皆可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而它與其他共同體相比具有最強的合作性和包容性。從非競爭性而言,世界各國、各地區、各群體皆可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獲取自身利益,不存在“先到多得、后到少得”的稀缺性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屬于全人類的公共事務,搭建全人類合作共贏的公共平臺,代表了全人類的公共利益,具有最顯著的公共品特征。
先進性。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主要有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等三大流派。其中,現實主義理論對西方國際關系實踐具有巨大影響,成為西方國家特別是鷹派勢力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依據。該理論將世界處于無政府叢林狀態作為分析的邏輯起點,認為在這種狀態中,國家始終是不安全的,國家行為的根本動因是追求權力從而自保,而各國都追求權力的結果,是國與國之間產生懷疑和不信任,形成零和博弈的安全困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和“各國需要長期相處”作為邏輯前提,主張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符合各國長遠利益。特別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明顯增多,對國際合作的需求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各國在世界上的長久立足之道,較之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彰顯明顯的先進性。
超越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是從人類整體利益出發提出的一種理想的群體狀態,也是對國際關系理想模式的最高規定。與其它共同體相比,人類命運共同體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從地域看,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家族、團體等國內范圍,也超越了雙邊、區域等國際范圍,涵蓋了整個人類。從領域看,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了政治、外交、安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涉及人類生活和國際關系的方方面面。從共同體成員關系看,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利益、責任等范疇,拓展到了“命運”這個最深的層次。總之,在各類共同體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涵蓋最廣、內容最全、層次最高的共同體。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外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