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英
漢魏以來,史學勃興,史部文獻蔚為大觀。得由于佛教傳入及雜傳的興盛,晉唐時期出現了記載漢地佛教徒事跡,包括了地理、山川、城邑、風物、民族、朝聘、行役等內容,兼具傳記、地記、游記等文本特征的佛教行記,并在《隋書·經籍志》等書中有著錄。中古雜傳研究目前已較為成熟和系統,輯佚整理和類別研究成果較多。但佛教行記研究,目前可見2021年11月中華書局出版的陽清、劉靜所著《晉唐佛教行記考論》,當屬較為系統而精微之作。
是書分為四個部分,結構嚴謹。緒論部分對研究對象、前人研究情況、研究方法、該書框架等進行概述。所謂晉唐佛教行記,亦即六朝隋唐之際漢地西行巡禮求法僧人之旅行記錄及其相關文獻。依據史志目錄、其他公私目錄、佛教經錄之著錄,各種大藏經之收錄,以及類書、古注、雜記、敦煌遺書所涉,可見晉唐佛教行記及其相關文獻至少有17種別行于世。今存全帙者有4種,其他僅存輯本、節本或者殘卷。緒論部分敘錄法顯、玄奘、義凈、慧超、悟空等人的行記文獻,對于理解書本內容十分有幫助。上篇在前賢相關研究基礎上,對部分晉唐佛教行記佚著及其撰者進行文史考論;下編則以現存文獻為主,從文體、特征、主題、敘事、形象、情感等方面進行文學闡釋,拓展和促進了晉唐佛教文學的專題研究。另有附錄,分晉唐西行求法僧人、晉唐佛教行記文獻、晉唐佛教行記文獻敘錄四個部分來展示前賢相關重要成果。
晉唐佛教行記雖存世較少,但價值極高,由于其特殊性,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價值。他們綜合了史地、宗教、文化交流、文獻、文學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學術空間,誠如李德輝曾說:
此類著述無論是從歷史地理學還是古典文獻學的研究角度來講,都具有其他文體、文類和著述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特殊價值。
這種特殊性,表現在前人多從歷史、地理、交通、宗教、民俗等領域研究和關照佛教行記文本,而《晉唐佛教行記考論》最具有學術價值之處在于,從佚著考說和文學闡述兩個維度對晉唐佛教行記進行全面而精深的研究,全面挖掘和展現其文獻價值、文學價值和文化價值,極具學術價值。
文獻維度的研究在于書中對晉唐佛教傳記的“佚著考說”部分。前人對晉唐佛教傳記的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帙的文本校注整理和研究考證,以及佚著的輯佚、敘錄、考證、匯輯等。作者陽清教授發人所未發,系統考證支僧載《外國事》、竺法維《佛國記》、釋智猛《游行外國傳》、釋法盛《歷國傳》、曇無竭《外國傳》、釋常愍《歷游天竺記》以及記有慧生行記的《慧生行傳》《洛陽伽藍記》《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三種的撰者、傳主、佚文輯本、文本特征、學術價值,以及文獻相關問題考證,細微辨析,正本清源,使源流分明,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探本窮源,使九種晉唐佛教傳記佚著的文獻問題得以明晰,豐富了類型文獻的體系,深化這批文獻的系統研究。例如在第一章《支僧載與〈外國事〉》中,考證支僧載活動時代與國籍,考察和比較《外國事》陳運溶、岑仲勉、李德輝三種輯本,評論其優劣,并通過現存佚文的整合來體現文本的特征和學術價值。此章,既是文獻整理,也是文獻研究,挖掘其記錄支僧載巡游佛國之事的史學價值,以及其與注重西域文獻的關聯互證的文獻價值等學術價值。
作為史籍的雜記,其史學維度的研究乃是主流,但雜記中的行記研究,在重視“行”的歷史地理研究之外,“記”的文學敘事研究也不應該忽視。又如對行記研究頗深的李德輝先生所言:
漢唐兩宋行記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都不是很理想,原因就在于多數行記都偏于寫實而不重形象,歷史文化內容對于文學描寫,因此遭到文學研究者的排斥,卻得到史學研究者和文獻考據家的格外垂青。
迄今為止尚無一種專著對中國古代各種行記做全面深入的文學研究。
觀前人研究成果,對晉唐佛教行記的文學研究,或在傳記文學、游記文學等專著中有章節敘及,或有論文討論全帙文本及高僧詩文的文學特征,或有寫單篇論文論及佛教行記文本的語言和敘事等文學性表現等,但均談不上系統研究。《晉唐佛教行記考論》下篇對此用力甚巨,某種意義上有開創性,彌補了李德輝先生所言目前行記研究的不足,雖然其主要還是側重于其中之佛教行記。
這就是晉唐佛教行記研究的另一個維度——文學維度。是書對晉唐佛教行記進行了“文學闡釋”,具體研究其文本屬性、文學生成、文學表征、文學趨向、文學主題、敘事策略、人物塑造和情感書寫,橫向來看,包含了文學的各個要素,縱向上看,涉及了文學生成到文學表現到文學價值等的探討,具有體系性,表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與上篇表現出來的扎實的文獻功夫相得益彰。如在“唐代佛教行記之敘事策略”章中,主要以慧立撰著的玄奘別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研究對象,認為其雖形式上是史籍中的僧人行記,但在“記”的過程中運用了某種敘事策略,分別為“以夢境來預知人物前景,為傳主往返佛國提供合宜征候”“把劫掠故事化,為傳主舍身求法的合情考驗”“演繹佑護情節,使之成為堪承佛統之合理依據”,從敘事策略上來闡釋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文學性。而同樣具有文學性的還有唐代《大唐西域記》,二者代表了唐代佛教行記的敘事策略特色,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在文學闡釋方面,略微令人遺憾的是,如能加入文學價值章節則可能使文學闡釋部分更加圓滿,這樣可以進一步探討晉唐佛教傳記與口傳文學、小說、宗教文學的互動和影響等問題,雖然這些在各篇章中已有所論述,但多為個案分析,未全面展開,如能系統論及,則更能體現其價值的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是書對于佛教行記研究的文獻和文學兩個維度的分析不是各說各話,而是互為表里,融會貫通。文獻維度對作者的論述,對文本特征的描述等具有了文學的思維,文學維度分析的時候并未放棄對六朝佛教行記的溯源和尋根,把研究對象放在一定的時代和學術背景中加以考察,體現貫通其在史學、哲學、文學中的多種價值。例如在上編中講到支僧載《外國事》的學術價值時,也注意到了“書中佛本生故事和相關傳說,可與《佛本行經》等漢譯佛典之敘事文學交相輝映”的文學價值,可與全書學術思想構架相符合。
非常可貴的是,《晉唐佛教行記考論》是以作者主持完成的兩個相關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基礎,以研究期間公開發表的系列學術論文為基本框架而成,如《六朝佛教行記文獻十種敘錄》《支僧載及其〈外國事〉綜議論》《魏晉南北朝僧人行記之文學表征及文學意義》《預敘、劫掠以及佑護——慧立撰著玄奘別傳敘事策略管窺》等,從論文來看學術含金量很高,學術點密集,可以體現出是書的分量和價值。而此話題的研究,作者持續關注了10余年,作為年輕學者,十分可貴。
跨學科研究是極為困難的,尤其是面對這樣復雜而特殊的文本。從文獻和文學兩個維度研究中古佛教行記,此書充分體現了作者扎實的學術功底和自覺的學術追求,這與作者陽清教授學術經歷和治學態度相關。陽清教授先后師從陜西師范大學楚辭學者呂培成先生和四川大學著名敦煌學家項楚先生,學有根柢,讀博期間即主要研讀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接觸敦煌寫本,學術研究主要涉佛教文獻,偏重敘事文本,后自蜀入滇,任教于云南師范大學,積極參與學術實踐,形成了以文獻考據為基礎、以文學闡釋為延展的研究特色,此特色體現于該書中。陽清教授博覽四部及佛道文獻,具有類似于乾嘉學派的樸學精神,又有著跨學科的開闊的學術視野,有著頗富識度的學術斷制,在當今思想文化多元化和提倡跨學科研究的背景下,相信這樣的研究將有廣闊而美好的學術前景。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