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專注行業的特性,相較于其他大型綜合性媒體,行業類媒體報道領域既定、面向受眾有限,難以“破圈傳播”擴大公眾影響力。文章采用內容分析法,對2021年行業類媒體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進行分析,旨在探究行業類媒體如何在行業新聞報道中做到把握社會正確輿論導向、擴大公眾影響力。通過對2021年行業類媒體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文本內容、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等進行分析,總結2021年行業類媒體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共同特性,得出行業類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應當發揚專業優勢深度及時報道、創新產品形式、媒體融合多渠道傳播的結論。由于樣本時間跨度不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關鍵詞:行業類媒體;中國新聞獎;行業新聞;媒體融合;新聞產品創新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0-0098-03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宣部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每年評選一次。評選范圍廣泛覆蓋全國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基本囊括了新聞媒體主要作品形態,是全國新聞界編輯記者參與度比較高的評比活動。
行業類媒體是我國新聞戰線一支重要的方面軍,涵蓋中央、國家主管的工業交通、金融貿易、工商稅務、科教文衛、民主法治、自然環境、農林水利、城鄉建設、經濟管理、旅游能源、通信電子、國防軍工等60多個部門和行業,與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地方媒體互為補充,互相支撐,構成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時代主流傳媒平臺。
文章對照中國行業報協會119家會員單位名單,選取2021年中國新聞獎獲獎名單中行業類媒體的獲獎作品,通過綜合分析對比行業類媒體獲獎作品的文本內容、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等,剖析獲獎作品的共同特性。
2021年行業類媒體共有6篇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其中獲一等獎的為《經濟參考報》刊播的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青海“隱形首富”:祁連山非法采煤獲利百億至今未停》;獲二等獎的為《人民鐵道》刊播的文字消息《復興號奔向“未來之城”》;獲三等獎的有《國家電網報》刊播的文字消息《“世界屋脊的屋脊”通了大網電》、《中國自然資源報》刊播的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珠峰日記》、《中國水利報》刊播的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沙洲村:因水浸潤的幸福模樣》和《中國航天報》刊播的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系列報道》。
在新聞工作實踐中,行業報媒體往往面臨著“兵馬不足”、“搶”新聞乏力的困境,面對重大新聞題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對比新華社和中國航天報社兩家單位,新華社在國內設有33個分社以及50多個支社、記者站,在海外的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社,而根據中國航天報社官網數據,中國航天報社持證記者僅有41人。但行業類媒體在其專業對口領域具有超越綜合性媒體的行業資源和專業人才儲備,更能從行業專業視角出發深入報道,挖掘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2021年行業類媒體中國新聞獎6篇獲獎作品均為緊扣刊播單位對口專業領域的新聞報道,充分凸顯行業類媒體的專業性,做到同一題材新聞報道“人有我精”。
以在《中國航天報》刊登的《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系列報道》為例,該系列報道用頭版消息配發簡訊+兩整版專題報道的“鴻篇巨制”全面地展現了長五火箭點火到嫦五返回器著陸這23天。
《為了月球這抔土,嫦娥五號有多拼?》解答了月壤的珍貴性,嫦娥五號挖土的兩種姿態、怎么鉆土、怎么鏟土等問題。《第一次,中國航天器從月面起飛》解答了嫦娥五號如何進行自主控制、發動機如何工作、月面起飛風險和難度等問題,平實生動地向讀者傳達“在月球發射一枚微縮版火箭”的工程難點。在《“五姑娘”的平安夜》中,記者跟隨回收試驗隊地面分隊現場采訪,捕捉“暖寶寶”等獨家細節,讓冰冷高端的科技產品萌起來。
與同期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網等央媒的相關報道對比,《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系列報道》中的新聞產品涵蓋周期更長、解釋性報道更平實、技術細節工程難點等信息更全面。隨著我國重大航天工程技術特點的日趨復雜、技術難度的不斷提升,《中國航天報》加大了對深度報道尤其是解釋性報道的采寫力度,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體現了行業報的專業特色和行業擔當。
《人民鐵道》刊登的《復興號奔向“未來之城”》一文僅有900字,卻包含了京雄城際鐵路雄安建設指揮部指揮長、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趙紅衛、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康學東、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4位行業內的重量級專家采訪的內容。四位專家分別從鐵路建設、前沿科技、綠色環保、區域發展四個不同的領域介紹京雄城際鐵路的“硬核”實力和全線開通的重大意義,信息量不可謂不大。
《中國水利報》刊登的《沙洲村:因水浸潤的幸福模樣》一文,從水利的視角觀察“半條被子的故事”的發生地——郴州市汝城縣沙洲瑤族村,講述水利事業的發展為這片紅色土地帶來的可喜變化。對比新華社《人之變:“半條被子”地 青春復又來》和人民網《走進紅色美麗村莊|湖南沙洲的故事不止“半條被子”》兩篇同題材報道,《沙洲村:因水浸潤的幸福模樣》一文記者另辟蹊徑,以小見大,從灌溉、飲水、防洪、河流生態治理等方面展現水利人傳承紅色基因、真抓實干的為民行動與成效。
“四力”是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所必備的基本要素范疇和重要決定條件。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1]。
6篇獲獎作品中《青海“隱形首富”:祁連山非法采煤獲利百億至今未停》和《復興號奔向“未來之城”》兩篇作品的記者采訪耗時超過2年,《珠峰日記》記者采訪周期長達81天,記者們在采訪中身體力行、踐行“四力”可見一斑。
以《自然資源報》刊登的《珠峰日記》系列報道為例,記者踐行“腳力”,采用體驗式采訪方式參與2020珠峰高程測量報道,與測繪登山隊員在珠峰大本營同吃、同住、同工作81天,先后前往路途最艱險、條件最艱苦的西絨交會點和東絨3交會點采訪,采訪到達的最高海拔為6000米;記者踐行“眼力”,發掘出“測量登山隊隊員用體溫捂熱‘罷工儀器”“隊員出發前與家屬視頻連線掉淚”等動人的細節;記者踐行“腦力”,充分做好功課,了解 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儀器、測量點位、重力儀等專業概念和一系列地質地理知識,保證采訪有的放矢;記者踐行“筆力”,文字樸實精準接地氣,情景交融,人物塑造真實感人,富有感染力。
《經濟參考報》刊登的《青海“隱形首富”:祁連山非法采煤獲利百億至今未停》一文記者持續2年多進行跟蹤調查。通過實地探訪、采訪多個信源、分析當地政府相關稅收文件,抽絲剝繭,講述青海省木里煤田聚乎更礦區非法開采的事實。記者踐行“腳力”,前后五次暗訪聚乎更礦區,曾以運輸車司機身份突破盤查深入現場;記者踐行“眼力”,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善于鑒別,以當地政府的稅收文件為切入口,甄別出興青公司從未停產的事實,駁斥了相關當事人“已經停產整改”的謊言;記者踐行“腦力”,洞察破壞性開采帶來的優質煤炭資源浪費和自然生態系統破壞;記者踐行“筆力”,文中“遠處是碧草如茵的自然濕地、珍珠般灑落的羊群和白雪點綴的山峰,近處則是一片狼藉的煤堆、渣堆和觸目驚心的巨坑,對比之下像是綠色的高原草甸被遽然撕裂,黑色煤炭和渣土如傷口處外翻的血肉,令人不忍直視”一段,以富有沖擊力的遠景近景對比,生動地展現出非法開采煤礦對當地生態造成的巨大破壞,筆力老辣,富有畫面感。
時,時機、時勢也。新聞傳播出現以來,時效性作為其特性,一直是衡量新聞的一個決定性標尺[2]。時效性強、把握時代脈搏的新聞作品更容易出彩。
6篇獲獎作品中的消息體裁作品《“世界屋脊的屋脊”通了大網電》和《復興號奔向“未來之城”》的刊發時間,距新聞事實的發生時間均不超過72小時,在保證新聞消息信息量的同時,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時效性,及時向讀者傳達有價值的信息,引發讀者的關注和討論。
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重溫“半條被子的故事”。《沙洲村:因水浸潤的幸福模樣》一文記者緊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在2020年底來到“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采寫水利工作在這一方紅色土地上發揮的重要作用。
《珠峰日記》記者與測繪登山隊員在珠峰大本營同吃、同住、同工作,每篇報道都是在高寒缺氧的帳篷中寫作,保證了每一篇稿件的時效性,使《珠峰日記》系列報道更具有引人入勝、震撼人心的力量。
《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系列報道》中,嫦娥五號每一個動作的時間都精確到分鐘,在許多嫦娥五號執行任務的關鍵之處,精確的時間點讓文字充滿了張力,塑造出緊迫的現場感,讓讀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屏息閱讀。
《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系列報道》《沙洲村:因水浸潤的幸福模樣》這兩篇報道,其中所蘊含的精神都為新聞報道注入了靈魂,奏響了新時期奮進主旋律,傳播了代代傳承的正能量。
隨著技術手段的創新和多個媒體平臺的開拓,行業類媒體積極探索全媒體傳播。“全媒體”不再是簡單地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合二為一,而是所有接收、表達的方式和形態完全一體化,即打通“報、網、端、微、屏”各種資源,實現全媒體傳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各類新媒體,積極發展各種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3]。全媒體傳播時效也是中國新聞獎評價新聞作品的一大重要指標。
6篇獲獎作品中5篇作品都在其本單位報刊之外的其他多個新媒體平臺進行刊發。除了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學習強國”等平臺,部分獲獎作品也在其所在單位的自有網站上進行刊播。
《青海“隱形首富”:祁連山非法采煤獲利百億至今未停》一文以“圖+文+視頻”的形式在經濟參考報網站、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和新華社客戶端平臺刊播,閱讀量達到了6億次,引發相關網絡輿情信息超過190萬條。《復興號奔向“未來之城”》一文以“圖+文”的形式在人民鐵道、中國鐵路微信公眾號平臺刊播。《珠峰日記》以“圖+文+視頻+直播+VR”的形式在i自然全媒體平臺、自然資源部官微、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刊播,各個平臺聯動,閱讀量達到了600萬次。《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系列報道》以“圖+文+視頻”的形式在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刊播,單篇報道閱讀量最高超過4萬。
5篇在新媒體平臺刊發的獲獎作品與在報紙版面刊發的內容對比,增加了圖片、視頻等內容。
對比《經濟參考報》獲獎作品《青海“隱形首富”:祁連山非法采煤獲利百億至今未停》在報紙版面刊登的內容和在經濟參考報微信公眾號刊播的內容,在經濟參考報微信公眾號刊播的內容不僅增加了1分多鐘的視頻,還增加了評論區讀者留言。視頻直觀展示聚乎更礦區一井田煤礦非法開采現場、非法開采的焦煤裝車現場和送煤火車排起長龍的場景,可謂鐵證如山。評論區的20余條讀者留言,直接反映人民要求嚴懲不貸、加強監管的呼聲。
對比《自然資源報》獲獎作品《珠峰日記》在報紙版面刊登的內容和在i自然全媒體微信公眾號刊播的內容,在微信公眾號刊播的內容增加了更多現場圖片、珠峰高程測量大本營探營直播、珠峰大本營VR全景、“學習強國”鏈接、評論區讀者留言等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新媒體形式,給讀者帶來沉浸式、可互動的閱讀體驗。
對比《中國航天報》獲獎作品《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系列報道》中的《為了月球這抔土,嫦娥五號有多拼?》在報紙版面刊登的內容和在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刊播的內容,在微信公眾號刊播的內容增加了嫦娥五號探測器降落月球第一視角的珍貴視頻,增加了更多說明技術細節的配圖和登月后嫦娥五號探測器監視相機的實時畫面,增加了評論區的讀者留言。視頻圖片極大地滿足了讀者對于嫦娥五號探測器工作情況和月球表面情況的好奇心,讓深奧艱澀的技術科普變得更加平實生動。
此外,筆者注意到,多個行業類媒體微信公眾號摒棄了單一的、灌輸式的缺乏與讀者互動的宣傳報道模式,他們大膽嘗試與讀者互動,讓讀者在評論區暢所欲言,設計互動有獎活動,達到了新聞報道“教育人、引導人、感化人”的宣傳效果。
例如,中國航天報微信公眾號設計了留言點贊送嫦娥五號模型的互動有獎活動,評論區讀者積極參與,分享奮斗歷程、贊美我國航天事業、表達自豪之情,數百條留言既讓讀者有參與內容生產的滿足感,更進一步增強了新聞產品的傳播效果。
作為我國新聞戰線一支重要的方面軍,行業類媒體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擴大公眾影響力,生產出受中國新聞獎認可的新聞作品,一方面要發揚專業優勢,深度調查剖析,深耕本行業重大新聞題材;另一方面也要緊跟時代步伐,勇于探索新的報道形式,創新新聞產品,走好媒體融合之路。
參考文獻:
[1] 梁修明.“四力”的內涵要義及增強路徑[J].新聞采編,2019(6):6-7.
[2] 桑苗.淺談現代新聞的時效性[J].青年記者,2010(2):11-12.
[3] 陳力丹.習近平論“建設全媒體”[J].新聞愛好者,2019(4):4-6.
作者簡介 芮露寧,碩士,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實務、新媒體、網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