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媒體融合發展深入推進,新聞表現形式不斷創新。5G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視頻、動漫、H5等形式廣受閱讀終端追捧,文字新聞稿日漸式微。當前,部分媒體對文字新聞稿的要求降低,導致粗制濫造的文字表達充斥各種信息渠道和平臺,嚴重影響新聞稿件的“愉閱感”。本文探討在信息傳播技術飛速發展、視頻新聞大行其道的當下,黨報黨刊黨網等主流媒體從業人員應如何提升文字表達能力、優化文字新聞稿質量,體現文字表述的不可取代性,以及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新聞寫作;文字表達;“四力”;路徑對策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0-0141-03
融媒體時代,業界愈來愈重視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在信息傳播渠道、平臺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推出了諸多創新舉措。新聞表現形式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推陳出新,動漫、H5、視頻等形式頗受垂青。
當前,部分媒體對文字新聞稿的重視程度下降。以黨報黨刊黨網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尤其應扛起大旗,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
隨著移動端閱讀技術的快速發展,碎片化、娛樂化閱讀盛行,人們對新聞信息的文字要求不及此前嚴格,加之圖片、視頻成為新聞信息的主要呈現形式,文字的美感日漸被忽視,越來越“不受待見”。
新聞稿若無視受眾的閱讀感受,在文本寫作上粗制濫造,必然給黨報黨刊黨網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帶來危害。當前,在文字新聞報道中暴露出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行文格式化,缺乏生動性
文字新聞報道行文格式化,在會議新聞中表現尤為突出,“三段式”結構最為常見,即陳述××月××日在××地召開××會議,××領導講了什么話,會議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
事實上,普通群眾關注的并不是這些淺表信息,而是期望深入了解事件將對其工作、生活、學習產生哪些影響。會議新聞中,記者要做的就是挖掘群眾希望看到的信息。
(二)語言表達平淡枯燥,缺乏“愉閱感”
黨報黨刊黨網以報道時政、財經新聞為主,因而部分記者在寫作稿件時,會大量引用領導講話和官方總結報告,通篇官話官腔,既缺乏生動性、接近性,又無法突出主題,導致文字表達要么因太過專業而生澀,要么因“站位太高”而疏離受眾。
對時政、財經報道而言,無論是消息、通訊還是綜述,都應把長文章寫短、把高站位寫低,善用短句子、短段落,善于從領導講話和官方總結報告中尋找與受眾密切相關的“點”,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受眾關注、轉發、評論,進而通過增強互動性和“愉悅感”來增強新聞輿論“四力”。
(三)內容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
內容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是大部分文字新聞稿的通病。比如,報道某天某地某條公路建成通車,很多新聞媒體的報道邏輯是介紹這條公路的長度、寬度、建設周期、投入資金等,往往忽視對公路建成通車的意義的報道。
同樣是報道通路通車,四川日報刊發的《滴滴!阿布洛哈村來車了》[1]榮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其出彩原因在于報道突出了“全國最后一個建制村、少數民族地區、施工難度大、科技含量高、3.8公里、三隧一橋”等元素,將這一事件置于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極大提升了報道價值。
(四)劍走偏鋒,“標題黨”盛行
“標題黨”是指為吸引受眾注意,斷章取義地以部分內容代替全部內容。例如,某一資訊標題《平均一天吃4個雞蛋 膽囊長滿結石》,乍一看以為是雞蛋吃太多會導致膽囊結石,但其實文章表達的是某人喜歡吃雞蛋,日常喝水少、作息時間不規律,導致膽囊結石。導致膽囊結石的真正原因是喝水少、作息時間不規律,而非一天吃4個雞蛋。
這樣斷章取義的標題,實則是為博取受眾眼球、追求點擊量。
為鼓勵從業人員創作優質文字新聞稿,進一步提升其新聞寫作能力,重慶日報特別設立“最佳寫作獎”。該獎項至今已設立多年,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1篇,且僅針對文字新聞稿。
以重慶日報2021年度“最佳寫作獎”獲獎新聞稿《榮昌區吳家鎮干部:2020年最后一次“值夜走訪”》[2]為例,此稿記錄了2020年12月31日夜晚,重慶市榮昌區吳家鎮4名基層干部結隊走訪群眾的事。稿件篇幅不長,全文不到1400字,寫的事情也很普通,但它為何能從重慶日報數千件原創新聞稿件中脫穎而出?原因主要有幾點。
一是表達方式新穎。稿件并未沿襲傳統的導語模式,而是采用講故事的手法,開門見山地按事情發生、演進的順序進行敘述。
二是背景穿插巧妙。段落之間順接自然,介紹了4名基層干部此次走訪群眾的原由和目的,并且多處進行背景穿插。
三是語言平實、無官腔。大量引用基層干部與村民之間的對話,不避諱方言俗語。不僅讀起來通俗易懂,而且真實呈現了鮮活的鄉村生活、勞作場景和親密的干群關系。
四是情節設置合理,人物刻畫深入。
總之,該文字新聞稿構思巧妙,行文流暢干凈,語言樸實生動,背景穿插巧妙。通過描寫生活、農作中的細小事件,反映農村、農業、農民生產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主題表達自然且深刻。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3]。
無論傳播技術如何進步、受眾閱讀習慣如何改變,文字始終是新聞信息最基本、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載體。文字新聞稿應言之有物、述之有序、主題鮮明、生動感人。
融媒體時代,要增強媒體從業人員的筆力,可在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轉變報道觀念,夯實基本功
融媒體時代,各類媒體都很注重創新,包括技術創新、渠道創新、表現手法創新等,都希望自己的記者既做得了采訪、寫得好稿子,又拍得好視頻。當前,各類媒體紛紛致力于培養全能型媒體人才。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字功底和文字表現力是記者的基本功,媒體尤其不可忽視。
中國新聞獎評選標準明確要求,有錯別字和標點符號錯誤的作品不能獲一、二等獎,有病句、新聞要素不全的作品不能獲獎。事實的確如此,每年都有一些新聞稿件僅因一個標點符號錯誤等,與中國新聞獎失之交臂。
當然,增強筆力絕非僅僅是語句通順、標點符號正確。媒體從業人員須不斷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增強文字表現力。比如,多用短句子、短段落,善用標點符號,巧用修飾手法,慎用長句子、不用長段落等。文字必須文風樸實、言之有物、立意高遠、扣人心扉。從這個意義來說,重慶日報設立“最佳寫作獎”的這一做法,值得業界借鑒。
(二)培養用戶意識,增強報道可讀性
在自媒體高度發達、信息渠道眾多且移動端占據絕對優勢的當下,黨報黨刊黨網失去了“獨家發布”的優勢。如今,人人都能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在這樣的背景下,媒體從業人員培養用戶意識,增強報道可讀性,尤為重要。
在新聞的五要素中,受眾最關心的是“人”。即便寫動物植物、病毒細菌、山石湖海,都應與人相關聯,否則報道將毫無吸引力。換句話說,新聞離不開人,人也離不開事,有人、有事就有故事。優秀的新聞作品都是能講好故事的作品。用戶意識就是受眾想什么,媒體就要想到什么;受眾需要什么,媒體就要生產傳播什么。
要講好故事,要在細節、場景、語言上下功夫,要有代入感、表現力、感染力,必要時輔以戲劇化、故事性。只有注入故事,新聞才會生動。只有講好故事,受眾才有耐心、有興趣讀下去、讀進去。而只有受眾讀下去、讀進去,才能發揮新聞報道“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才能履行好媒體的職責使命,增強其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三)踐行腳力,使采訪更深入、更扎實
新聞寫作不是文學創作,不能虛構和想象,必須記錄真實的人、講述真實的事、傳播真實的信息。這要求記者踐行腳力,到基層、進工廠、住農家,和采訪對象拉家常,收集豐富的素材,使采訪更深入、更扎實。
采訪前,應做好充足準備,了解采訪對象,明晰采訪目的,確立采訪主題。同時,寫稿時要注意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交代。把新聞故事融入時代背景中,主題、立意自然能得到升華。
(四)學有所精,拓寬知識范圍
所謂“行千里路,讀萬卷書”。黨報黨刊黨網報道的內容豐富,涉及政治、經濟、教育、文化方方面面,要求從業人員在擅長某一領域的同時,盡可能多地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尤其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針對不同領域的報道,采取不同的報道方式,如時政新聞偏莊重嚴肅,文化新聞偏生動活潑。
同時,黨報黨刊黨網的受眾遍布各行各業,報道應兼顧不同受眾的閱讀習慣和知識結構。尤其是面向基層的工業、農業、商業性報道,要放下身段,讓報道多一些生活氣息、煙火氣息,沾泥土、帶露珠。接近方能感受。倘若受眾根本讀不懂、看不明,那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從何談起?
比如,某記者在報道某地發展蠶桑養殖業時寫到“這個村種植了10萬畝桑樹”,“目前,新培育的優質桑苗已經長到1米多高”。并且,為配合文字還附上了一張圖片,但圖片中桑樹苗的高度還不及記者的膝蓋,那么“1米多高”從何而來?再者,該村種植10萬畝桑樹是否可信?該村的面積有多大?10萬畝有多大?顯然,記者對面積、高度沒有概念,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事實是,該村所在的縣種植了10萬畝桑樹。由于記者沒有記錄準確,對面積又缺乏基本的概念,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很容易犯常識性錯誤。因此,媒體從業人員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不僅要善于沙里淘金,還要善于辨偽存真。換言之,媒體從業人員既要有一技之長,又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廣度,努力成為專家、行家和雜家。
(五)加大培訓和考核力度
媒體從業人員的成長,與其所處環境關系很大。作為主流媒體,黨報黨刊黨網尤其要強化教育培訓的提升作用和考核評價的標桿引領作用,為人才營造良好的成長空間,積極引導從業人員重視新聞寫作能力的鞏固與提升,讓新聞報道既有高度、深度、廣度,又有生動性、接近性、可讀性。
提升新聞寫作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除像重慶日報設置專門的獎項,激勵從業人員在新聞寫作上下功夫外,媒體在日常工作和考核評價中也應發揮好指揮棒的引領作用。
例如,華龍網在持續加強新聞從業人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的同時,常年開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分享會”。每周利用例會時間,安排從業人員逐一剖析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出彩點。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要求記者完成稿件后,先交由其他記者審讀后再提交編輯審核,如此既減少語法和常識性錯誤,又對稿件進行潤色優化。經過種種努力,從業人員的新聞寫作水平大幅提升,創作出諸多精品力作。截至2021年,華龍網已連續九年共11件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其中4件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除黨報黨刊黨網要重視提升從業人員的新聞寫作能力外,新聞院校也應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訓,切忌為了培養全媒體運營師,降低甚至放棄文字寫作方面的要求。
伴隨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的渠道和形式越來越多樣,圖片、動漫、視頻等形式日益受大眾追捧,但這并不意味文字的表現力被削弱。事實上,任何圖片、動漫、視頻都不可能離開文字而單獨存在。沒有文字的新聞是沒有靈魂的。因而,融媒體時代的媒體從業人員應更加重視提升自身文字寫作能力,不能為了迎合移動端、快閱讀、娛樂化而忽視強化文字功力。
文字寫作能力是黨報黨刊黨網從業人員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是主流媒體增強新聞輿論“四力”的必然要求。無論傳播技術如何發展、信息平臺如何豐富、表現手法如何創新,這項基本功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備良好的寫作能力,才能創作出更多大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精品,才能做到“用真情實意感染人、用鮮活事例說服人、用正能量鼓舞人”。
融媒體時代,媒體從業人員要加強學習,切實提升自身寫作能力;媒體要更加重視新聞寫作的教育培訓,將之納入業務考核評比中,持續提升從業人員的寫作能力;新聞院校要進一步強化寫作基本功教學,為業界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推動從業人員寫作基本功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 左黎韻.榮昌區吳家鎮干部:2020年最后一次“值夜走訪”[N].重慶日報,2021-01-01(6).
[2] 梁現瑞,王眉靈,王代強.滴滴!阿布洛哈村來車了[N].四川日報,2020-07-01(7).
[3] 張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EB/OL].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media. people.com.cn/n1/2018/0823/c40606-30245183.html,2018-08-23.
作者簡介?譚真,碩士,主任編輯,研究方向:中西繪畫、視覺設計、影視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