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黃柏禹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提出了湖南打造“三個高地”、擔當踐行“四新”使命的新定位、新目標、新要求。長沙作為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確定的10個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城市之一,2019年、2020年發運量穩居全國第五,已具備申報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的良好基礎。
在“雙循環”的生態下,作為全國首批陸港型物流樞紐的長沙,憑借物流與口岸優勢重構供應鏈服務模式,積極融入國家戰略,以開放與創新為體,以物流與口岸為翼,作為內陸地區,成功實現開放突圍,給全省和其它內陸地區提供了一個可復制的全新模式。
一、物流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通道吸附效應日益彰顯
中歐班列(長沙)是湖南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實現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生動實踐,其運行線路為“一主兩輔”。其中“一主”為長沙至德國杜伊斯堡,通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和德國,全程11808公里,運行時間18天。而“兩輔”中的一條線路經新疆霍爾果斯出境,最終抵達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全程6146公里,運行時間11天;另一條線路經二連浩特(或滿洲里)出境后,到達俄羅斯的莫斯科,全程8047公里(或10090公里),運行時間13天(或15天)。迄今為止,中歐班列(長沙)先后開通了長沙至漢堡、布達佩斯、明斯克等10條線路,途經15個國家,物流服務覆蓋30個國家,形成了東中西3條通道齊發,連接歐洲、中亞、中東,輻射全國中、東、南部地區的互聯互通新格局。2020年1—2月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長沙實現“天班”開行,與重慶、西安、成都一起成為全國沒有暫停中歐班列發運的4個城市,得到國內國際同行的一致好評。
近年來,長沙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中歐班列(長沙)躋身國家第一方陣,入選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獲批“中國快遞示范城市”,物流產業鏈納入全市重大產業鏈范疇。
根據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和長沙市委、市政府打造“國家交通物流中心”的需要,長沙市政府物流與口岸辦公室通過優化經濟要素配置、改善供給質量、增強對接國際市場能力,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融入開放發展格局,引領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長沙市政府物流與口岸辦公室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促進物流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引進獨角獸菜鳥公司,催生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物流領軍企業落戶長沙。中外運跨境電商(湖南)有限公司、中南國際陸港集裝箱拼箱基地項目、中郵物流智能終端配套項目等重點項目,總投資達到了32.16億元。特別是創新國際快件、國際郵件和跨境電商集約監管模式,成為湖南自貿區首個創新案例。
首開全國先河,將物流產業鏈納入全市重大產業鏈范疇。通過出臺政策、拓展通道、營造環境,“虹吸效應”不斷彰顯,新增商事主體達30%。已簽約湖南晨科公司北園倉儲物流園項目、德邦快遞中南總部智慧物流園項目、德榮醫療大健康產業園和中通快遞航空智能快遞產業園、樹袋熊跨境數字口岸總部基地項目,總投資達41.8億元。
統籌推進長株潭物流一體化發展。整合湖南一力物流園、湘潭九華一力公路港、株洲中車物流、株洲電力物流等資源,共同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全面啟動長株潭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組建物流產業聯盟,共同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整合長株潭鐵路和貨運資源,打造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和湘粵非多式聯運物流樞紐,為株洲、湘潭制造業企業提供物流支撐。
一組數據說明了物流澎湃動能:2021年1—10月,長沙市社會物流總額為35150.3億元,同比增長11.2%,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557.6億元,同比增長10.8%,物流業總收入為1096.1億元,同比增長11.4%;全市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9.24億件,同比增長29.06%。
二、國際物流通道全面拓展,樞紐經濟格局基本成型
面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長沙市委、市政府精心統籌謀劃,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拓展穩定國際物流供應鏈、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通道。
中歐班列(長沙)實現破冰突圍。中歐班列是“一帶一路”的先行者,是實現世界經濟版圖重構的重要紐帶。對俄羅斯線路占到50%份額的長沙,為湖南進一步開拓俄羅斯、中亞乃至歐洲的市場,搭建起一座便捷的貿易橋梁。2019年開行411列,同比增長189.3%,成功跨入國家第一方陣。2020年,疫情期間率先全國舉旗“天班”開行,成為全國“四個”天班城市之一。開行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制造業專列25趟,本土定制化班列增加3倍,走出了一條中歐班列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國際航空貨運網絡初具雛形。開通10條國際(地區)全貨運航線,完成了對我國排名前三的貿易伙伴歐盟、東盟、美國三大經濟體的空中布局,實現了國際航空貨運從零到強的重大突破。2020年,黃花機場國際貨郵吞吐量增幅58%,增速排名全國第5。
國際水運通道體系全面建成。開通4條國際集裝箱運輸線和通達全球主要水運港的國際航線,開啟湖南省首個多式聯運汽車滾裝碼頭,形成了“通江達海、物流全球”的水路網絡體系,為長沙工程機械走向世界提供物流通道保障。2020年,長沙港霞凝港區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增長18%,集裝箱吞吐量14.5萬標箱,占全省出口外貿的60%以上。2021年1—10月長沙港集裝箱吞吐量17.36萬標箱,同比增長47.14%,全年預計達到20萬標箱,同比增長37.9%。
不僅如此,長沙市政府物流與口岸辦全面推廣使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單一窗口”主要業務應用率達到100%。保障能力從30萬單/天提升至100萬單/小時,增幅80倍。全面實施7×24小時運維保障,跨境電商實現全國增速第一。長沙市政府物流與口岸辦大力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辦的跨境貿易營商環境指標測評中,該辦牽頭負責的八項指標全部優于世界銀行對中國的評價標準。
三、積極落實防控責任,有效筑牢國際防線
面對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長沙市政府物流與口岸辦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全力保障國際國內物流體系的正常運轉,補斷點、暢堵點、解痛點,為疫情防控、生活保供、復工復產和穩定產業鏈提供有力支撐,由此榮獲“湖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創新推動“免費客帶貨”“零延時、零等待”綠色通關。與英國湖南同鄉會全國首創海外防疫捐贈物資免費“客帶貨”模式,聯合機場海關、市場監管、衛健、紅十字會等創新“零延時、零等待”口岸通關綠色通道。疫情初期搶運防疫物資3035.7萬件,為長沙爭取應急物資308萬余件,轉運湖北防疫物資159批次。
搶開“駝峰航線”運回防疫物資。去年2月13日,搶在全球133個國家關閉對我國的航點和禁止出口防疫物資前,僅用9天時間完成含國動辦在內的40多項審批流程,率先全國地方政府開通德國哈恩—長沙的防疫物資捐贈免費包機,將350立方、48噸、178萬件防疫物資運回長沙。
創造國際航班保障“長沙模式”。受境外疫情影響,根據中央及省市的工作安排,主導指揮黃花機場國際客運入境包機口岸保障工作,先后成功保障了伊朗德黑蘭、美國紐約等7趟臨時商業(公務)航班包機,并形成嚴格的閉環管理流程,創造了防控最嚴、流程最優、時間最短、風險最低的客運入境轉運長沙模式,得到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高度肯定。
點對點解決企業物流口岸難題。在全球物流遭受重創,原料運不進、產品運不出,每個企業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聯合星沙海關、中南國際陸港深入5個國家級和8個省級園區,了解114家制造業和外向型企業面臨的物流難題,為企業點對點解決全球口岸通關、國際物流等難點堵點問題6780余個。以快遞進小區推動物流復工復產和城市功能恢復,確保了隔離期人員不大面積流動,為長沙防疫贏得了時間。
地處內陸腹地的長沙,有著如下追求:全國首批陸港型物流樞紐、“中國快遞示范城市”、 2035年國際區域性郵政快遞樞紐城市、2050年國際全球性郵政快遞樞紐城市。
站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長沙市物流口岸系統將爭當實施“三高四新”戰略領頭雁,緊扣國家開放戰略,積極推動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建設和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務實推進與中國外運的全面戰略合作,著力打造“國家交通物流中心、國家陸港型物流樞紐及國家空港型物流樞紐、陸水空三大通道”,腳踏實地的把習近平總書記為湖南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楊莉,長沙市物流與口岸管理辦公室黨組書記。黃柏禹,民革湖南省委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