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福



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溯源于1905年創辦的東臺縣立初級中學,2009年,這所擇優錄取的品牌老校率先在蘇北地區組建集團,全納了原東臺城區所有公辦初中的適齡兒童,推進均衡教育。超大規模的辦學,學生發展狀況參差不齊,如何培養合格的中學生?如何打造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育人范式?這些都是該校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的難點。
特色場館,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為了給師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尤其是為了讓學生端正心態,快樂學習,東臺實驗中學教育集團建成一系列場館設施,通過參觀、學習、感悟,以科學的手段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克服學習困難、增強身心健康、錘煉意志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該校的青少年健康援助中心“青蘋果樂園”,是蘇北地區一流的青春期教育示范基地。走進基地,色調溫馨高雅的“五區二室”,圍繞青少年健康成長、青春期援助、青春期健康教育等主題,通過網絡平臺、同伴教育、科普書籍、專家講座等青春陽光教育服務,讓學生科學地認識性和生殖健康知識。以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有趣地揭開兩性的神秘面紗,讓孩子感受生命的圣潔,全面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真真正正地把“青春期健康援助”工作,做細、做實、做精彩。
除了“青蘋果樂園”,該校的科技館也是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的絕佳選擇。科技館由東臺市教育局、東臺市科協主辦,東臺實驗中學教育集團承辦,2016年建成并開館,現已接待學生超過萬人。科技館以“體驗科學,提升素質”為主題,通過“科學探索”“科學生活”“科學實踐”三部分內容相結合,設置了“聲光體驗”“電磁探秘”“運動旋律”“數學魅力”“健康生活”“安全生活”“數字生活”“科學表演”“科普演視”九個主展區,有62件互動展品與科學表演、科學實驗及科普演視相結合。各類科普知識的宣傳,拓寬了學生安全知識和技能的視野,而開展科技體驗活動,則培養了學生科技實踐能力。
該校歷來重視“防震減災”工作,通過校園展板、模具展示、櫥窗宣傳、黑板報等活動,讓每一位孩子都知曉,讓每一個生命都重視。該校專門設立了地震科普館,陳列著鹽城市地震局贈送的演示地震的模板,它能直觀地讓孩子們認識各種地形地貌、地理構造的剖面圖。在教師的輔導下,學生們可以身臨其境地了解、掌握相關的地震救援防災知識。該校還經常邀請地震專家進校,給孩子們帶來高端的科普知識推廣講座。2016年,該校成功申報了江蘇省“防震減災地震科普示范學校”。
除此之外,該校還先后建成了東臺市法治教育基地、東臺市青少年日記館、江蘇省初中數學課程基地等特色場館。這些特色場館,學校常態化使用,并不僅僅是參觀,而是與課程相結合,真正走進學生,使學生得到內心的涵養與成長。
春風化雨,筑牢心理健康防線
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學子,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都迎來了“叛逆”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牛不喝水強壓頭”式的做法已然行不通。該校從學生角度考慮,通過班會課、心理講座等一系列春風化雨般的工作,滋潤了學生心田,筑牢學生的心理健康防線。
在日常德育實踐中,該校充分尊重學生自身德育的主體性,通過課內和課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發揮教師的主體性,打破班會課班主任“主體性神話”,最終使班會課成為學生喜歡,老師滿意的德育實踐方式。
初中三年,正是對學生塑造品格、培養能力、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該校按六個學期分設不同的培養目標,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八禮四儀”等內容,按梯度確立主題、編制校本教材。學生自己主持,學生與學生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交流碰撞。活動形式豐富多樣,通過不同形式的班會課,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學生學會相處、珍愛生命、誠實守信等;讓合格公民應有的情志與能力,成為注入青春的“DNA”,培養學生對未來生活與發展的勝任力。
為了能讓不同特長、個性的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激發學生成長過程的“獲得感”,該校創新德育評價模式,全新推出“實中希望”應用軟件,該應用軟件的實施更加注重過程中實實在在地做,在過程性資料積累中,定格學生向上尚美的成長腳印。
據介紹,“實中希望”應用軟件主要由“成長腳印”和“學習之窗”兩大部分組成。“成長腳印”分為品德評價、體藝特長、社會實踐、科技創新、公益活動;“學習之窗”分為文化知識、安全學習、法治知識等等。學生在文化方面成績優秀或進步顯著,在公益活動方面積極有為,在家庭生活方面孝敬長輩、勤勞節儉等,都會在上面有所呈現。經過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綜合打分,學生的成長自己看得見,激勵著學生向著更好的自己出發。
與此同時,依托一系列場館場地,該校的心理健康講座一場接著一場,讓學生收獲滿滿。
作為“江蘇省健康促進學校”“江蘇省紅十字會示范校”,該校黨委書記、校長楊曉翔提出辦“充滿希望的教育”,讓每一位學子“眼里有光,心中有火”,不負青春,不負時代。2017年,該校的青春期援助教育案例被評選為“江蘇省中小學優秀健康促進案例”,并被作為江蘇健康促進先進典型,應邀赴北京參加全國健康促進優秀案例匯報。
“初中教育不僅要能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基礎知識,更要逐步培養學生出色做人做事的能力,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學校整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資源,靈活轉換教學場景,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使學生的日常德育工作全面而有效。”楊曉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