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芹


[摘? ?要]為有效利用多種資源、多途徑、多方式、多場景培養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運用協同理論,借鑒一些區域協同開展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的經驗,構建在政府政策主導和保障下,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學校、家庭、社區、社會協同培養框架和機制。
[關鍵詞]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區域協同;培養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出臺的生涯教育政策《創造通向成功之路:安大略省學校教育與生涯/生活規劃方案——政策與項目要求,幼兒園到12年級》(Creating Pathways to Success: An Education and Career/Life Planning Program for Ontario Schools Policy and Program Requirements, Kindergarten to Grade 12, 2013,以下簡稱《創造通向成功之路》)中提出:“本世紀學生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人,當今學生亟需教育與生涯/生活規劃的特定知識和技能來幫助他們做出明智的抉擇,而且這種需求將貫穿他們的整個人生。”[1]這也是其生涯教育政策的出發點:教會學生終身受用的生涯規劃/生活規劃的特定知識和技能,以幫助他們在人生面臨機遇和挑戰時做出明智的抉擇。我國2019年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更好適應高中學習生活,處理好個人興趣特長與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關系,提高選修課程、選考科目、報考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自主選擇能力?!盵2]對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在新時代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
關于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加拿大安大略省提出“成功的教育與生涯/生活規劃需要整個教育界——教師、管理人員、學生和學生家長以及更廣泛的社區來支持學生?!盵3]我國的《意見》中也明確:“各地要制定學生發展指導意見,指導學校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指導教師培訓。普通高中學校要明確指導機構,建立專兼結合的指導教師隊伍,通過學科教學滲透、開設指導課程、舉辦專題講座、開展職業體驗等對學生進行指導。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各種社會資源,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指導機制。高校應以多種方式向高中學校介紹專業設置、選拔要求、培養目標及就業方向等,為學生提供咨詢和幫助?!盵4]
培養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需要多方協同,這已成為共識,那么要如何協同呢?在此,將結合協同學理論,討論我國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培養框架和機制。
二、協同的基本內涵解析
“協同”這一概念在我國古已有之,意思是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團結統一。1969年,聯邦德國物理學家海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創立了協同學(Synergetics),其含義是“關于協作的科學”,研究一個系統應如何協作。這里的“系統”可以是一臺機器,某一物種或整個社會。所有這些系統都是由很多子系統構成的,這些子系統彼此之間通過信息、能量、物質交換協同工作。子系統的這種協同工作將使整個系統產生某種總體效應。這種總體效應可能具有某種全新的性質,而這種性質可能在微觀子系統層次是不具備的;可能是有意義的或者可以用來實現某種目的。[5]由此可以理解,協同是子系統彼此之間通過信息、能量、物質交換實現的,協同能產生使整個系統實現某種目的的總體效應。
將這一理論用于社會科學,產生了對“協同”的不同定義。例如,“協同”是不同主體超越自身看待問題的視角以尋求共同解決方案的過程;[6]協同是擁有自主性的行動者通過正式或非正式談判相互影響,共同制定規則、確定彼此之間的關系結構以及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決策和行動,并在此過程中共同受益。[7]
本文認為,協同是擁有自主性的雙方或多方,基于共同的目的,在共同制定的規則下,以明確的關系結構和職責分工進行決策和行動,以達到互利共贏。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參與協同的各方都需要真誠溝通、互通信息,超越自身看待問題的視角以尋求共同解決方案。
為了更好地應用協同學理論解決問題,一些學者研究并提出了協同框架。例如,根據布里森(Bryson)等人的研究,協同包括初始條件、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流程、偶發事件和約束條件、結果和問責四方面。其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流程包括協議、領導力、合法性、信任關系、沖突管理、規劃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結構、成員資格、結構配置、治理結構;偶發事件和約束條件包括協同類型、力量失衡、相互矛盾的習以為常的邏輯。根據安賽爾(Ansell)和蓋什(Gash )的研究,協同包括啟動條件、協作過程、結果,再加上核心偶發事件:時間、信任和相互依賴。其中,協作過程包括面對面的對話、信任建立、對流程的承諾、共享理解、中間結果、促進領導。[8]
三、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協同培養框架
根據協同學基本理論和上述協同框架,本文認為,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協同培養系統需包含目的(初始條件)、目標、任務、分工、規則、溝通、協作、評價等要素(見圖1)。
1.啟動
在圖1的框架中,需要啟動的是共同目的。要求對法律、政策中規定的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的價值、意義、愿景等有共同的認識,各參與方理解并認同具體的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目的,啟動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培養活動。
2.靜態
框架中相對靜態的有三個要素。一是清晰目標,即由各參與方共同確定生涯規劃能力培養活動的清晰目標。二是具體任務,即各參與方共同圍繞目標,分解生涯規劃能力培養任務。三是合理分工,即依據具體目標、任務和各參與方的職能,進行生涯規劃能力培養活動分工,并構建起利于各方協同的組織結構。
3.動態
框架相對動態的要求包括四個。一是遵守規則。即通過簽訂協議這樣的合法形式,規定各參與方在生涯規劃能力培養活動中的權利、責任、義務和協同規則,設立評價標準。二是保持溝通。以合適的線上、線下、正式、非正式的技術和方式,保持有效的信息溝通,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系,及時發現并解決影響協同的問題。三是主動協作。各參與方按協議規則,發揮各自優勢,互相配合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四是理性評價。按照目的、目標,共同對生涯規劃能力培養活動協同完成效果進行整體評價;根據協議,對各參與方在協同中的表現進行自評和互評。
四、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
家校社協同培養機制
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9]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經驗看,家校社協同培養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主導保障在政府,實施主體是學校,家庭配合、社區支持很必要,信息技術是重要支撐。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培養,要在政府的政策要求、支持、保障下,以中小學校為主體和紐帶,家庭、社區及大學、職業院校、企業等社會組織共同配合進行,以教研部門和教師培訓部門為主的教育系統各部門,對學校、家庭、社區、大學、職業院校、企業等開展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培養起到支撐作用。中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協同培養機制如圖2所示。
1.政府的作用
一是以法律、政策引領生涯規劃教育方向。將生涯規劃能力培養寫入相關教育法律中。制定與國家教育方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的生涯規劃能力培養政策,以明確生涯規劃教育的地位和目的,引導學生、家長、社會樹立清晰正確的生涯規劃價值觀,使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內容、措施和途徑有所依歸。
二是增強政策關聯性以形成生涯規劃教育合力。生涯規劃能力培養途徑包括各類課程、學校內的各種活動、家庭活動、社區體驗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因此,生涯規劃教育應該體現在各方面教育政策中。同時,制定類似《創造通向成功之路》《安大略學?!穂10]的政策,既明確生涯規劃教育的具體內容、實用方法與工具,又將各類政策進行無縫關聯,以增強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和落地能力。
三是組織開發全區層面的生涯資源網絡系統。投入經費,整合資源,為中小學生提供生涯規劃知識和技能學習及自我測評的平臺,為教師提供教學和指導資源,為家長提供與學校對接的窗口及提高自身指導能力的學習資源,為社會機構提供了解學校、學生需求的平臺。
四是強化評價導向作用。組織學生生涯規劃能力評價標準、學校生涯教育實施評估標準、教師生涯教育與生涯指導能力評價標準等的研制。
五是建設生涯規劃教育教師隊伍。在現有中小學學科中增加生涯教育與指導系列,組織教師生涯教育與生涯指導(學生生涯規劃與規劃實施能力教育與指導)能力培訓。
2.教研機構的作用
教研機構應在以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研究制定學生生涯規劃能力框架和學習領域,并細化需要學習的知識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二是根據能力框架和學習領域知識和技能,研究設計適合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不同需求的教育教學資源,包括以知識學習為主的專門課程資源和以深化知識學習、技能訓練為主的體驗活動資源。三是研究設計學生學習、體驗記錄、自評和教師評價“工具”,融價值觀、目標、內容、方法、途徑于一體,便于學生、家長、教師和學校操作、檢查、評估、指導,以提高學生生涯規劃與實施能力培養的效益和效果,使生涯教育變得更簡單易行且效果更明顯。四是調查研究全區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的優勢與劣勢、經驗與問題,分析原因,為政策完善提供建議,并不斷改進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的課程資源、活動資源、教師和家長培訓資源、記錄與評價工具等。五是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建立師資庫,以滿足學校、學生、家長對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的需求。
3.學校的作用
要充分認識到學校在生涯規劃能力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并可采取以下措施保證其作用切實發揮。一是設立專門生涯教育教學管理和生涯指導部門,以便落實政府政策要求,對接政府、家庭和社會資源,組織實施全校性生涯規劃和規劃實施能力培養課程和活動,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生涯指導活動,組織實施對學生的生涯規劃和規劃實施能力的評價。二是建立生涯教育和指導專兼職教師隊伍,明確教師在通過學科課程教學、專門生涯課程教學、班級活動、學?;顒?、社會體驗與實踐活動等開展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培養活動中的職責、任務。三是學校章程中要體現生涯教育和指導,要將學生生涯規劃能力培養有關事項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制定具體年度目標和計劃以落實規劃。四是學校制度要能保障、支持學生生涯規劃和規劃實施能力培養各項教育活動的順利、有效開展,要能營造積極的學校生涯教育文化氛圍。五是指導學生做好成長記錄和自我評價,培養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及時發現和正視自身優缺點,做好生涯規劃。[11]六是加強校本學生生涯規劃能力評價,切實以科學合理的評價引導學生自覺樹立生涯規劃和規劃實施意識,學習并掌握生涯規劃知識和技能,養成生涯規劃習慣。
4.家庭的作用
家庭應在以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父母建立起規劃意識并掌握一定的規劃知識和技能,為孩子示范規劃行為,與孩子分享規劃經歷和經驗,在家庭中營造規劃氛圍。二是父母在與孩子共同生活、共同做事、共同勞動中有意識地了解孩子的特點、興趣、優勢等,為指導孩子學業選擇積累有用信息。三是父母有目的地帶孩子參加有益的生活體驗、職業體驗、社會實踐等活動,引導孩子發現這些活動的意義,體會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樂趣,幫助孩子在這些活動中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世界、認識職業。四是父母與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理想、職業理想及理想樹立的過程,引導孩子樹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分享自己學業、職業、生活、工作規劃的實施過程和結果,引導孩子自覺有效行動以實現理想。
5.社區與社會的作用
社區與社會應在以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社區與社會機構依據國家和地方法律、政策和學校、學生需求參與到中小學生涯規劃教育中。二是博物館、科技館、科研院所、藝術館、體育場館等公益社會機構按規定免費或優惠為中小學生提供參觀、體驗活動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講解或指導,幫助學生拓展對學科知識和學科與職業、專業關系的理解。三是大學、職業院校為中學生提供考試招生咨詢,提供不同專業的講座、實驗,提供詳細的招生信息和入學要求。四是行業協會、各類大中型公司為學生提供不同職業、不同崗位對個體能力、素質、技能等需求的信息,并為高中學生的社會實踐、職業體驗等活動提供必要支持。五是科技公司與政府、學校合作開發生涯規劃資源網絡平臺。
五、結語
為適應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快速變化的趨勢,生涯規劃能力已經成為終身發展的能力,需要從小開始培養,充分利用多種資源,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在不同場景下進行。因此,中小學生涯規劃能力培養需要全面、系統、多方協同。為了保證協同各參與方有章可循,非常有必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培養構架和機制??偟膩碚f,協同要遵循的框架是:從政府確立的共同目的出發;各方清楚目標和具體任務;按職能分工構建起協作組織;制定合法規則和評價標準,保障協作結果和各方利益;保持加深互信和有效協作的溝通;各方發揮優勢,采取協作行動;根據協議進行整體評價、自評和互評。協同機制要明確各方的職能分工,即政府以政策和法律確定目的、方向、價值觀,提出對各方的要求,提供經費、技術、工具、資源平臺等保障實施,營造生涯教育文化;學校做為實施主體,落實政府政策要求,將生涯規劃能力培養融入專門課程、學科課程、校內活動。同時,設立生涯指導部門,協同家長、社區、大學、職業院校、企業等,為學生創造生涯規劃知識和技能學習條件,并通過工具使用和多方評價夯實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3]Creating Pathways to Success: An Education and Career/Life Planning Program for Ontario Schools-Policy and Program Requirements, Kindergarten to Grade 12[DB/OL].(2021-07-25)[2021-11-25].http://www.edu.gov.on.ca/eng/document/policy/cps/CreatingPathwaysSuccess.pdf
[2][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19-12-11)[2022-01-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5]海爾曼·哈肯.協同學:理論與應用[M].楊炳奕,譯.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5-10.
[6][7]王有強,葉嵐,吳國慶.協同治理——杭州“上城經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8]John M. Bryson,Barbara C. Crosby,Melissa Middleton Stone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Needed and Challenging[EB/OL].(2021-7-11)[2021-12-26].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0119/aefeea00d17ba92ab 199515e29e9cf06107f.pdf.
[9]California Career Resource Network,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areer Readiness Resources[EB/OL](2020)[2022-08-17].https://www.californiacareers.info/documents/Misc/calCRNResources2020.pdf
[10]Ontario Public Service.Ontario Schools, Kindergarten to Grade 12: Policy and Program Requirements[EB/OL].(2021-8-01)[2021-11-22].https://files.ontario.ca/edu-ontario-schools-policy-programs-2016-en-2022-01-19.pdf.
[11]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印發北京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EB/OL].(2017-07-06)[2021-12-22].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gfxwj/201905/t20190522_ 60411.html.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