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江峰


[摘? ?要]隨著對小學數學生態結構化課堂的深入研究,教師在公開課教學中將發生重要轉變,由原來害怕學生“搗亂”,到漸漸期盼學生來“搗亂”。教師應了解公開課和常態課的特點以及二者動態平衡蘊含的玄機,站在兒童立場,對小學課堂學生的“搗亂”行為進行反思與轉化。
[關鍵詞]兒童立場;搗亂;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
觀摩教師課堂教學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筆者剛參加工作時曾經看過很多“精彩”的公開課:學生的回答滴水不漏,常能“一猜就中,一試就準,一列就對,一驗就靈”,與教師配合得天衣無縫,教學活動仿佛變魔術。當然,偶爾也會冒出個別“搗亂”的學生,教師會立即快刀斬亂麻,不讓“搗亂”來“攪局”, 以保證整節課順風順水。在“師父”的引領下,隨著對小學數學生態結構化課堂的研究不斷深入,筆者開始認識到:課堂應該允許學生釋放,超出教師預設的有人“搗亂”的課堂,也是學習真正發生的課堂。
一、“風平浪靜”的公開課
筆者通過與多位教師交流并研究大量課例后發現,風平浪靜的公開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線性設計容易束縛兒童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兒童。課堂本應該是學生張揚個性的場所,但教師通常會用一個個“巧妙”的設計,以環環相扣的設問“肢解”問題,帶領學生亦步亦趨地邁著小碎步朝著預定方向前進。但這樣的線性設計可能會束縛兒童,遏制他們“胡思亂想”“胡說八道”和“胡作非為”等“搗亂”的天性。
2.成人立場導致錯失良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課堂上學生突如其來的富有個性的挑戰,有的教師不能站在兒童的立場去追溯其“怪異”想法、說法以及做法的緣由,而是以成人視角簡單草率地將其定義為“搗亂”。一些教師唯恐“搗亂”攪了課堂的“局”,所以沒有對它們進行捕捉、引領和放大,錯失了增強兒童認同和理解的良機。
3.隨意縱容掩蓋真正價值
教育是一門藝術。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乏起伏與發散,有的教師理解學生“搗亂”背后的意義,但卻不能巧妙、藝術地引領,使其為課堂教學服務。例如,有的教師本著尊重學生的理念,讓“搗亂”的學生當眾“胡鬧”一番,就草草收場了,不能讓這些“搗亂”為知識的理解和建構添磚加瓦。這種隨意縱容,也不能開發“搗亂”的真正價值。
二、“乘風破浪”的常態課
兒童與成人的世界不同,難免發生沖突。蒙臺梭利認為,兒童跟成人的沖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過程中,成人像“一個擁有驚人力量的巨人站在邊上,等待著猛撲過去,并把他壓垮”。這種比喻并不夸張,兒童立場始終向教師提出最嚴峻的問題:面對常態課堂上突如其來的“搗亂”,你是誰?你該怎么辦?比如下面的例子。
【案例1】我想喝一口
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時,教師實驗演示:A、B兩個燒杯分別有170克和450克的溫水,往A燒杯中加入30克白糖,B燒杯中加入50克白糖,待充分溶解。教師提問:你用什么辦法判斷哪杯糖水更甜?學生們迅速拿起筆算了起來。這時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想喝一口嘗嘗。”其他學生哄堂大笑。教師說:“這也是一種辦法,可以呀。”于是請這名學生把兩個杯里的糖水分別品嘗了一下。
師:嘗出哪杯糖水更甜了嗎?
生:知道了。
師:那請你把品嘗的結果暫時保密。
教師提問其他學生:你們算出哪杯糖水更甜了嗎?
其他學生:A杯中糖占糖水的15%,B杯中糖占糖水的10%,所以A杯里的糖水更甜。
師:現在你可以把品嘗的結果告訴大家了。
生:通過剛才品嘗,我也感覺A杯里的糖水更甜一些。
師:今天我們應該好好謝謝他,他想到了用品嘗的方法,驗證了你們理論分析的結果。
【案例2】0比1大
教學“認識>、<和=”一課時,在介紹完大于號、小于號和等于號之后進入“比大小“環節。
生:0比1大。(學生們哄堂大笑,有的學生說“他胡說八道”)
師:說說你是怎么比較的呢?
生:您在黑板上寫的0這么大,而1卻寫的這么小,0就比1大呀。
師:誰明白了他的意思?
生:他的意思是0寫的比1大。
師:是的,如果比“個頭”,我們可以說0比1大。但是今天我們用大于號小于號和等于號來比較大小,那比的是什么?
生:比的是數量的多少。
師:和“個頭”的大小有沒有關系?
生:沒有。
【案例3】 課堂上的搶奪事件
在“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計數器演示:百位上退1到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退1到個位上是多少?100根小棒,可以在計數器的百位上撥一顆珠子來表示。10根小棒,可以在計數器的十位上撥一顆珠子來表示。1根小棒,可以在計數器的個位上撥一顆珠子來表示。
師:如果小棒的根數連1根都不到,又想用數記錄,記錄在哪呢?(學生們開始思考)
生:老師,李飛搶我計數器。
李飛:我就一個計數器,不夠用。
師:我的計數器給你用。
接著就出現下面的一幕:
李飛:老師你看,我把兩個計數器連起來。不夠1根的,可以在個位的右邊新增加一位來表示不夠1根……
三、學為中心:公開課與常態課的動態平衡
分析了“風平浪靜”的公開課教學背后的特質,展示了“乘風破浪”的常態課的生動,新時代所呼喚的“學為中心”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蘊含著哪些“玄機”呢?
1.以網狀設計解放兒童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他們的性格、愛好、學習基礎和能力各不相同。課堂本應是學生盡情釋放本能天性的場所。新時代呼喚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發展。在上述案例中,因為真材實料的現場實驗、無意間把0和1書寫得大小不同而導致的課堂生成,就符合數學研究的特點,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出現“我想喝一口”的“胡思亂想”以及“0比1大”的“胡說八道”等有價值的“搗亂”,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教師的處理,成功地解放了兒童。這樣的課堂,形成了更大空間下的網狀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感性的、原創的、開放的思維和行為,打破風平浪靜的線性課堂。
2.以兒童立場讀懂“搗亂”
很多專家認為“孩子的樸素思考像海洋一樣寬廣”。學生的思維是鮮活的,當出現教師預設之外的“搗亂”時,教師應該站在兒童立場去讀懂其“搗亂”背后的玄機,及時抓住機會并順勢將其放大。在成人看來,課堂上學生提出的“我想喝一口”可能是“胡思亂想”、“0比1大”可能是“胡說八道”,在課堂上搶其他同學的學具堪稱“胡作非為”。然而以上案例中的教師,都能俯下身子,站在兒童的立場,作為一個長大了的“兒童”,去感受和追溯學生各種“搗亂”的源頭,意識到原來他們的“搗亂”是有價值的,于是冷靜地因時制宜、機智捕捉并予以恰當處理,使意料之外的“搗亂”為課堂教學所用,增強教學效果。
3.藝術的引領錦上添花
著名教育家葉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面對學生們突如其來的“搗亂”,只要教師能夠智慧、巧妙、藝術地引領,因地制宜地利用并轉化“搗亂”為我所用,就能為學生們的學習服務。
一是讓“胡思亂想”變“奇思妙想”。教師寬容地讓“胡思亂想”的學生大大方方地喝了糖水,并且讓學生暫時把品嘗的結果保密,最后巧妙地讓喝糖水的結果與數學計算結果相互印證,達到了實踐與理論的完美結合,讓學生的“胡思亂想”變成了“奇思妙想”。
二是讓“胡說八道”變“頭頭是道”。教師為提出“0比1大”的那位學生提供了解釋的機會,喚起了同伴群體的認同和理解。更有價值的是,教師巧妙地利用學生的“胡說八道”讓學生們對“>”“<”和“=”號所表示的含義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認識,確定了比較的維度,使數學符號的應用背景更加明確,經過教師藝術地引領,原來的“胡說八道”也被解釋得“頭頭是道”了。
三是“胡作非為”變“大有作為”。面對學生離開自己座位去搶奪其他同學計數器的這種行為,教師并沒有立刻強制阻止,而是在不影響其他同學的前題下,把自己的計數器給了那位“胡作非為”的學生,讓他繼續有“胡作非為”的“資本”。最終,學生的“胡作非為”直觀地打通了整數通向小數的思維壁壘,使學生的“胡作非為”變得“大有作為”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課堂上學生們的“搗亂”,有時并非是“攪局”,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可能會發揮意想不到甚至錦上添花的效果。面對學生們的“搗亂”,教師應變身為長大的兒童,站在兒童的立場,深切感受教學不止眼前的“茍且”,更要大膽一些,相信學生,就可能擁有詩和遠方。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