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而研修團隊是促進教師成長的學習共同體。葫蘆島市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學校)作為葫蘆島市連山區校本主題研修系統實驗校,結合“讓每一個生命都精彩”的辦學理念,著眼于學校發展實際,將校本研修工作的重心下沉到學科研修組,堅持常態化建設,通過課例研究促進教師學習共同體專業發展,使教師從專業發展走向生命成長。
學校現有教師160人,其中一線專任教師136人,每個學科研修組都有豐富的教師資源。“雙減”政策出臺后,學校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促進校本主題研修中教師從“獨白”走向“對話”,實現教育教學的互動與共享,從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在建設學科研修組中堅持“問題導向”的管理思路,聚焦教學工作中的“真問題”,以課例研究為載體,培育合作、坦誠,和而不同的研修文化,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
一、規范:同生與共進的對接
(一)建立共同愿景
基于“打造一所陽光、厚實、溫馨、卓越的學校”這一“大愿景”,學校提出“研究真問題,真的做研究”的學科研修組“小愿景”,通過學校“大愿景”與研修組“小愿景”聯動,引導全體教師為達成共同的目標協同并進。
(二)引入激勵機制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啟示,學校抓住教師的每一次進步與成長進行宣傳、展示和激勵,把教師參加各級活動的照片放置在校史館和教學樓內的顯著位置,并為教師舉行頒獎儀式;將刊登有教師文章的刊物發放到各研修組傳閱;為青年骨干教師搭建平臺,引導其講述個人成長經歷……通過這些有效的激勵機制,使教師積極參與校本主題研修。
(三)實施捆綁式評價
學校完善了“學科研修組管理細則”“校本主題研修獎懲辦法”“優秀研修組評選制度”等,制定獎勵措施時突出集體作用,淡化個人評價,從導向上強化教師團隊合作意識,從而產生“1+1>2”的評價效果。近幾年,學校一直致力于形成自主合作的教師氛圍,組織開展“優秀研修組評選”“我的主題我的課”“我的主題研修成果”等活動,并設立個人獎和團體獎,通過捆綁式評價使教師團隊成員認同、感悟,形成共同的價值觀。
(四)選好研修組“領頭雁”
研修組組長是學科研修的“領頭雁”,能引領研修組走得更遠。學校堅持讓有威信、有能力、有奉獻精神的骨干教師挑起研修組組長的重擔,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經過多年的磨礪,十幾位學科研修組組長得到了鍛煉,專業領導力不斷提升。
(五)保障研修時間
為了保證研修組的研修時間,學校適當給教師松綁,減少不必要的會議和檢查,減少重復性勞動,并有計劃地給教師留出固定開展研修的時間,為建設學科研修組團隊提供有效保障。
二、行動:實踐與智慧的升華
學校以“基于課堂教學改進的課例研究”為學科研修組的建設“支架”,通過“選題—觀課—研討—改進—總結”等環節,把教師教學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扎扎實實地予以解決,使參與課例研究的教師都能實現專業的持續成長。總體做法概括起來就是把握“三關”,即“選題關、過程關和成果關”。
(一)指導選題,把住“選題關”
找準研修主題(選題)是開展課例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建設學科研修組的關鍵。在主題的選擇上,各研修組始終堅持從身邊“真、小、快”的問題入手。
“真”就是真實。這里指的是教師教學中的真實問題、實際問題、有價值的問題,能促進教研與教學實際緊密結合,并符合教師的能力與水平。“雙減”背景下,學校對教師在作業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搜集、整理、歸類,確立研究主題并面向研修組“招標”,這些主題都是實現“提質增效”的突圍方向。例如,“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評一體化的實踐研究”“課時作業分層設計研究”“作業目標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的研究”“體驗性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研究”等主題。
“小”就是研究的問題要小,是教育教學中的某個點。比如,語文研修組的主題“高年級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在這個大主題下教師可以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研究”作為個人研修主題,研修目標既明確又具體,既與主題方向一致又便于自己集中精力研究。
“快”就是周期短、見效快。一般情況下,一個研修主題要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最多不能超過一個學年。在主題研修過程中,主題一經確立,研修組將圍繞主題開展課例研究,組內教師不斷學習、實踐,促使個人能力得到提升,團隊得到發展。
(二)抓實過程,把住“過程關”
1.研究與學習相結合
研修組的教師圍繞研修主題或探索的內容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這個環節是教師邁向專業化發展的重要一步,也是研修組建設的“重頭戲”。因此,學校積極倡導“開卷有益”的思想,引導教師在“獨學”中尋找靈感,在“共學”中啟迪智慧,在“賞學”中超越自我。
“獨學”,即教師個人根據研修主題查找資料,自主學習與研修主題相關的理論、經驗。例如,英語研修組的教師通過學術期刊網的相關資料自主學習,查閱所關注的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學會引用參考文獻,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專業自信。
“共學”,即學校圍繞研修主題組織開展集中專題培訓和研修組內共學活動。比如,針對“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評一體化的研究”這一主題,學校邀請葫蘆島市教師進修學院小教部教研員到校作題為“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深度學習”的專題報告;四年級數學研修組選擇了《名師作業設計新思維(語文篇)》作為教師共學書目,六年級語文研修組圍繞研修主題選擇了《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作為教師共學書目。
“賞學”,即教師以研修組為單位,以“讀書沙龍”的形式分享“共學”的收獲,在講和聽的過程中,教師們欣賞彼此,學習所得。
2.研究與教學相結合
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學校將校本主題研修貫穿于常規教育教學中,各研修組以課例研究為載體,將教學和研究合二為一。課例研究活動流程明確,即自主研修—集體備課—課堂觀察—課后反思—交流研討—理清觀點,體現了各研修組真正追求“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在研究的狀態下教學”的境界。課例研究中,研修組教師在組長的帶領下,在同做事、真合作的研修氛圍中形成一個個以課為例的研究和改進教學的范例。
學校五年級語文研修組圍繞“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研究”這一主題開展課例研究。首先,研修組教師帶著研修主題閱讀文獻資料,深度分析教材。其次,按照獨立備課—同伴議課—個性補改的程序進行集體備課,組內教師根據《祖父的園子》一課,各自獨立備課,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同伴議課時,由兩位教師主講,其他教師提出意見和建議,補充修改;兩位主講教師在同伴議課的基礎上,結合本班學情特點和個體教學風格完善講課內容,進而形成相對成熟的教學設計。然后,研修組采取“在同課異構中間比較效果,擇其優而避其劣”的方式,由兩位教師分別試教,組內其他教師帶著研修主題觀課,從風格迥異和效果多樣的課堂教學中總結方法、發現問題;同課異構后,組長組織教師一起交流并提出改進建議。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兩位主講教師細致地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再修改,形成典型課例。最后,研修組總結出七種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訓練方法:一是通過圖像化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思想感情;二是通過角色換位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三是抓住含義深刻的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四是通過反復誦讀和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是通過具體的事例,引導學生體會思想感情;六是借助課外資料,引導學生加深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七是分析課題,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再如,學校六年級語文研修組以“基于讓學習真正發生”的教學理念,圍繞研修主題“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評一體化——課時學習目標的制訂研究”,選擇《威尼斯的小艇》這一課,由教師代表在不同班級進行多輪試教。每一次試教,研修組其他教師都進入課堂集中關注所要解決的問題,按照任務分工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觀察,并對主題進行思考和判斷。例如,研修組提出一些引導大家有針對性觀察的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存在學習目標意識缺失現象?”“學習目標是否可操作、可檢測?”通過解決問題讓教師們對學習目標的制訂從迷茫走向清晰,對“教學評一體化——課時學習目標的制訂”有了更深的體悟。教師明確了學習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只有學習目標始終明確,才可能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活動是否精彩,關鍵在于是否落實了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達成要有相匹配的評價任務,只有一個學習目標對應一個或多個評價任務,學習目標才能真正地落實、落地。
近幾年,學校各研修組在“基于課堂教學改進的課例研究”的過程中,逐漸培養教師對學科教學中“真問題”的發現能力和凝練能力,在“教學—研究—教學—研究”循環反復的過程中提升了各研修組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總結提煉,把握“成果關”
同樣的研修、同樣的課,每個教師內心的體驗是不同的,研修組引導教師梳理和提升課例研修活動的成果。研修組精心研制“校本主題研修手冊”,將教師的主題研修、讀書學習、聽課記錄等整合在一起,手冊中的“研修計劃”“研修任務分工”“集體備課”“觀課記錄”“研修成果介紹”“學期末自我評估”等,翔實記錄了研修組教師且行且思的成長歷程。學校倡導多樣化的課例研究成果展示:用“課例”描述教學背后的故事,用“課例研究報告”分享研究過程的思考和收獲,用“敘事”講述教育故事,用“論文”呈現課例研究的新成效。
在葫蘆島市連山區小學校本主題研修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學校六個研修組榜上有名,教師撰寫的“我的主題課例實踐”“我的主題研修設想”“我的主題研修學習”“我的主題研修成果”等經驗成果獲獎。
三、思考:豐富與發展的淬煉
在建設學科研修組的過程中,學校明晰任務分工,有效利用了教師的特點與專長,也保障了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在研修中,教師在各司其職的同時積極交流互助,展現出強大的團隊智慧。2017年7月,“全國中小學校本主題研修系統應用推廣論壇”在葫蘆島市舉行,筆者在會上作題為“打造卓越的教師團隊,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經驗交流,展示了學校近幾年來校本主題研修系統建設的扎實腳印和驕人成績。
未來,學校將繼續在“雙減”背景下形成“和而不同”的研修文化,在反思與實踐中創新課堂教學的新樣態,切實提高研修組織團隊的教育教學能力,實現課堂的“減負增效”,實現研修有花有果、有疑有獲。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