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教師繼續教育的線上教學逐步推開,全國各地線上教育平臺也如雨后春筍,從新生萌芽期走向蓬勃發展期,當前中山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大比例采用在線課程。實踐表明,在線課程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教師節約大量的時間成本。在線課程為廣大教師所接受,絕大部分教師能通過在線課程達成教師繼續教育的規定要求。
基于在線課程的大量需求,各教研機構和社會機構都在課程開發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在線課程的評價一直是各方機構回避點。原因很多,難以盡數,但從評價發現問題,以評促教,通過恰當的評價提升在線課程的質量,讓一線教師真正愛學樂學是教師繼續教育在線課程發展的必行之事。
二、實踐導向的評估目的
本研究以中山市繼續教育在線課程為對象,通過理論研究、課程梳理、實踐探索和技術支持等手段,將評估工作指向教學實踐。
(一)以評估結果為指導,指導資源建設者的在線課程開發
當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技術愈發成熟的條件下,課程質量仍參差不齊,無法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學習需求;二是課程資源繁多,資源間缺乏系統性與連續性。建立較為完備的課程評估體系應以指導課程資源的開發、明確課程建設需求為目標。
(二)以評估結果為導向,幫助學員更快捷檢索到所需培訓課程
通過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使信息化系統得出全面、合理的評價結果,繼而推送出優秀課程,幫助學員更快捷檢索到所需學習資源。另外,信息化系統中積累的學員評價信息,亦可為選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協助學員在琳瑯的課程“超市”中挑選到高質量的課程。
(三)以評估結果為依據,建立優勝劣汰的資源使用機制
引入在線課程質量評估,將有利于培訓者、管理者(政府機構)篩選課程資源,在資源采購中做到汰弱留強;評估結果的推送和參考同時將對學員選課產生影響,有利于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保證課程資源質量。
(四)以評估機制為保障,推動中山市教師繼續教育質量的提升
建立在線課程質量評估機制,促進課程資源的改造、優化和篩選,為在線課程的質量提供有力保證。高質量的教師培訓在線課程不但為教師繼續教育提供了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教學資源,還可以激發參訓教師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廣大參訓學員的滿意度,從而提升教師的培訓質量,最終促進中山教師繼續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三、科學發展導向的評價原則
(一)發展性原則
本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中山市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在線課程質量,以提高培訓的質量。對在線課程進行評估,以評促建,通過多層次的,多方面的評估,在評估的反饋中改進不足,修正課程結構和實施中的各類不貼合學習的地方,從而讓在線課程更完善,更契合教師繼續教育。
(二)科學性原則
本研究的評估各類指標,皆遵循科學的學習規律,通過對在線課程、成人學習的相關文獻研究,并基于中山市教師發展中心對全市中小學教師大量的繼續教育實踐中整理歸納的。評估的主體包括跟課程相關的專家團隊、學科負責老師、學員等,避免一方利益影響整體評估結果。在評估中嚴格遵循科學統計方法,讓數據說話,量化各類指標,減少人為干預,保證評估結果真實客觀。
(三)可行性原則
本研究的評估涉及人數眾多,時間跨度大,課程數量多,評估結果的數據量巨大。考慮到評估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本研究在制定評估指標的時候做到盡量精簡,同時在設計問卷的時候,多采用量表方式,控制填寫問卷的時間,保證后續數據的客觀性。
(四)通用性原則
本研究評估涉及的在線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信息、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公共等各類學科,同時囊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中職等多個學段,在評估項目的選擇、評估指標設定、評估操作的設置中,研究者采用通用性原則,緊抓在線課程和成人學習的本質,包括評估適用于所有在線課程。
四、評價指標體系
(一)設置依據
關于在線課程的評價指標,目前已經有比較充分的研究,評價指標設計方便也有諸多雷同和差異,
本研究選取了國家教育部,以及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并綜合多個體系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列舉出在線課程質量的10個影響因素,包括:課程概述(含課程概述與簡介、課程組織和設計)、師資團隊(含課程團隊、師資力量、教學態度、教學理念、教師)、教學設計(含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設計、學習目標、教學理論)、教學內容(含教學內容、課程內容、內容選擇)、教學媒介(含教學媒體、學習資源、資源和材料)、教學活動(含交互活動、學習者參與)、教學評價(含教學效果、課程評價、課程監控、課程作業、學習任務)、學習支持(含支持信息、支持材料、學習資料)、技術支持(含界面設計、技術穩定性、操作性等)、學習環境(含課程組織,后臺服務)。
(二)預設在線課程評估指標
課程評價指標采用三級結構式,即一級指標為總體概括,二級指標反映在線課程的影響因子,三級指標為具體的評價條目。基于各級在線課程質量評估的實施建議和相關學術論文,通過課題組內部成員(含學科專家、一線教師)集中研討分析,充分教師繼續教育的特點,最終確定了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影響3個一級指標,體現在線課程的前、中、后三個階段;在一級指標下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開發依據等12個二級指標,主要是對一級指標的進一步細化,例如課程實施指標下設教師資質、教學策略、學習活動、學習支持系統、師生互動等,即教師、學生、教學、教學媒介等四個教學要素的組合;最后根據相應二級指標,設計了33個評價條目,作為調查問卷設計的重要支撐。
1.課程目標:目標設置合理,符合學員學習特點、教育教學規律和在線課程特點;目標表述清晰、具體、可操作性強;課程說明簡潔扼要,幫助受眾快速全面了解課程。
2.課程內容:內容選擇與目標一致性高;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嚴謹性、時代性和趣味性;內容組織連貫一體,邏輯清晰,無冗余教學環節。
3.開發依據:課程開發切合本區域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與教師繼續教育課程體系相吻合。
4.課程資源:課程資源與課程內容相關性高;資源數量充足,能夠滿足學員自學需求;資源質量高,形式多樣,使用率高,具有學習價值。
5.支持系統:界面設計合理,操作方便,運行流暢;界面設計具有交互性,可順利實現互動教學;課程媒介選擇合理,PPT、視頻等質量較高。
6.教師資質:主講教師認真負責,態度端正;教師基本教學素養較高,教學能力強;教師團隊結構合理。
7.教學策略: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組織。
8.學習活動:學習活動設計多樣、合理;學習者有獨立學習空間;合作學習活動設計合理,組織有效。
9.學習支持:作業設計合理,指向性強,數量、難度適中;在線助學有效,針對性強;測驗與考核設計,難易適中。
10.師生互動:學習引導有效,能夠引導學習者積極投入;交互方式無障礙,方式多樣(討論區、留言互動等);信息反饋方便,學員能否通過多途徑反饋學習心得和問題。
11.學習體驗:學員的學習體驗好,學習效率高;教育主管部門使用管理方便,滿意度高。
12.學習效果:學員上線率高、參與度高;教學有效性較高,對學員能力提升有助益。
(三)本評估指標的特點
本評估指標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點。在線課程的自主研發難度大、成本高,本市目前網絡課程以第三方采購為主,與中國教師研修網,中國教師網等機構合作,引進國內繼續教育品牌課程,旨在打造開放共融的網絡課程體系,保障在線課程的持續更新。這一實際情況決定了在線課程的較高的更新率,以及跟蹤評價的難度系數。
據此,研究者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增加了“與教師繼續教育課程體系相吻合”等類似的條目,以體現課程評價的區域性特點。同時為了加強在線課程質量評估的實操性,便于課程評價的實踐導向,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整合簡化,特別是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編制了不同的問卷,將文字表述、問卷體量、界面指引等都設計在內。
五、結語
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質量是師訓機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在線課程在教師繼續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加強在線課程的質量評估是推動教師繼續教育改革與發展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通過評估可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師資建設、教育決策等進行適時的調節,促進在線課程質量的提升,從而促使繼續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師繼續教育有效性。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