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兵
偏差行為是指“異于普通學生,妨礙個人正常學習生活的行為”。偏差學生不能適應普通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往往行為偏差、心理偏常、家長難管、學校難教,對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帶來沖擊,嚴重影響家庭和睦;情況嚴重的,需要專門學校加以教育轉(zhuǎn)化。近年來,隨著校園霸凌現(xiàn)象的頻現(xiàn),偏差學生的教育轉(zhuǎn)化再次成為社會熱點。然而偏差學生的教育轉(zhuǎn)化單靠學校教育難以達成。學校尤其是專門學校,必須探索出一條從被動的應對轉(zhuǎn)型成為主動幫教學生和家長的道路,通過對學生家長的幫教,促進家長與學生共同進步、穩(wěn)定發(fā)展;通過深入細致的家長工作,引導教育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理性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學校尤其是專門學校,能否有效地教育轉(zhuǎn)化偏差學生,能否有效幫助家長走出家教誤區(qū)已經(jīng)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一、以關愛孩子的名義去溺愛
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源于家長們對“愛”的膚淺理解,片面強調(diào)了物質(zhì)條件的保障,忽略了對學生心理需求的滿足。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在與家長的接觸中,對學生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以便了解其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區(qū),要時刻注意對家長進行“培訓”,加深家長對學生問題根源的了解,教會家長如何去合理地愛子女,如何去滿足子女合理的心理需求。要求家長堅持對學生的生活鍛煉,改變家長不恰當?shù)纳罱巧瑥拇蟀髷堔D(zhuǎn)變?yōu)橹笇f(xié)助,從簡單的物質(zhì)保障到更高層次的引導子女生涯探索。杜絕無原則地給予,讓學生從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開始,慢慢尋找自身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社會適應性,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對家庭的重要性和做事成功的快感。
二、以社會壓力的名義傳遞焦慮
社會高速發(fā)展背景下,家長普遍感到生存的壓力很大,時常會考慮適應性的問題,他們深刻的意識到知識的重要,但社會環(huán)境已經(jīng)注定他們無法通過改變自己去減少焦慮。家長會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替他們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心愿或者目標,過早、過多的給子女分配了任務,讓子女在起跑線上就加大油門,把自己的焦慮轉(zhuǎn)嫁到子女身上。
家長要學會聆聽,在看到孩子犯錯準備指責之前不妨先聆聽孩子的申辯,了解一下他們的心理感受。在家長學會聆聽的同時,學生也學會了一種正確的溝通方式,良好的互動猶如契合在一起的齒輪,進入到了快速運轉(zhuǎn)的過程中就產(chǎn)生了前進的動力。聆聽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解決學生與家長溝通難的困境,學生講述事情的過程往往暗含著許多有效的訊息,家長在聆聽的時候可以有重點的記錄下這些問題,經(jīng)過思考給予正確的解答。
三、以嚴格要求的名義放大挫折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生活與學習的挫折,在面對這些挫折時,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關心和輔導。而在現(xiàn)實中很多家長對小孩只是嚴格有余,輔導不足,往往只注重結(jié)果不管過程,這種教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片面強調(diào)結(jié)果,或者只強調(diào)得到一個好結(jié)果,而忽視了學生在經(jīng)歷事情過程中的各類體驗。
嚴格要求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是非常必要的,片面的嚴格要求就顯得有些吹毛求疵了。特別對于偏差學生而言,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處理各種復雜的情緒。有正面的情緒體驗,如考試的成功,也有負面的情緒體驗,如考砸了、與同伴的關系沒有處理好等等,關鍵是我們?nèi)绾螏椭鷮W生正確看待這些情緒體驗。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同時需要和子女一起體驗失敗所帶來的負面情緒,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設法幫助學生走出壓力和困境。家長不妨和學生一起制定力所能及的目標,并引導和鼓勵他循序漸進地去實現(xiàn)。如果目標沒有實現(xiàn),家長或老師要與學生一起分析原因,再修訂新的目標。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