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蘭
“倍”的產生源于比較,比較兩個量大小,有相差問題和倍比問題(比率)兩種基本方法。“比多少”是一種絕對數量的比較,而“倍”則是一種相對數量的比較,對學生來說是首次出現,是一個質的飛越。因此,重視多元表征,重視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建構倍的概念,清晰理解“倍”的內涵,正確建構“倍”的模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引入概念——創設情境,引出概念
這個環節主要做了兩件事情:①創設情境——學生拿著卡片在臺上展示(1個學生拿著2張小鴨子的圖片,3個學生分別拿著2只小豬,在臺上展示,臺下的學生觀察。②問題引領:“你知道哪些數學信息?”讓學生回憶“幾個幾”等舊知識,引導學生:回顧兩個量之間的比較方法:“誰比誰多多少”“誰比誰少多少”,從而自然過渡到把兩種數量作比較的時候除了剛才的這兩種說法外,還有另一種新的關系“倍”,從而引出“倍”的概念。
二、建構概念
1.感知實例,建立表象——探究小豬和小鴨的倍數關系
在這一部分主要安排以下3個活動:
擺一擺(在黑板上把小鴨子和小豬分別擺成2行,目的是突出兩個量的比較)
圈一圈(以2只小鴨子作為標準,看成1份。那小豬有幾份?怎樣明顯地看出小豬有3份?引導學生2只2只圈小豬)
說一說(通過說一說讓學生建立倍的概念的表象)
2.探究表象,建構概念——探究蝴蝶和小蜜蜂的倍數關系
在這一部分主要安排以下3個活動:
圈一圈(以3只小蜜蜂作為標準,看成1份,把蝴蝶3只3只圈)
說一說(以3只小蜜蜂作為標準,看成1份,蝴蝶有這樣的2份,所以說蝴蝶的只數是蝴蝶的2倍)
比一比(標準量變了,倍數也會隨著改變;標準量不變,比較量改變了,倍數也會隨著改變)
總結:要知道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先確定標準,把這個標準看成1份,再看跟它比較的這個數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從而初步建構了倍的概念。
3.靈活應用,深化內涵——探究同樣多的鉛筆和橡皮的倍數關系
在這一部分主要安排以下3個活動:
辨一辨(通過辨一辨哪個選項能表示羽毛球的個數是足球的2倍,讓學生體會到確定標準很重要,標準量是幾個為一份,比較量就要幾個為1份,比較量有幾個這樣的一份就是幾倍)
比一比(展示同樣多的鉛筆和橡皮,讓學生思考“鉛筆和橡皮是否有倍數關系”,再加3塊橡皮,“橡皮的塊數是鉛筆支數的幾倍”?再加1塊,“這時橡皮又是鉛筆的幾倍呢”……)
說一說(通過小組同桌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理解1倍的特殊例子,發現兩種同樣多的物體都能作為標準,鞏固有幾份標準量就是幾倍)
三、發展概念——擴展延伸,發展概念
這一部分主要設計練習題,分別根據教材P50做一做的第1題進行改編,在3種量中找2中量的關系,主要是要求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判斷倍數關系,增加了“藍色圓片的個數是橙色圓片的幾倍”,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深化“倍”的內涵,通過對連續量的比較,豐富學生對倍的概念的圖形表征,為例3畫線段圖表示倍數關系作鋪墊。
四、教學反思,提煉方法
1.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精準定位,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來認識“倍”的概念的本質,建立新舊概念間的聯系,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有利于構建倍的表象和模型。
3.通過分別改變標準量和比較量,讓學生判斷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感知變化的規律。
4.通過1倍的特殊例子,消除學生的認知誤區,深化內涵。
5.通過實物操作,讓學生感知一個數比另一個數的幾倍多幾或少幾,為后面的教學積累經驗。
6.整節課主要按照“引入概念—建構概念—發展概念”的思路來進行概念教學,試圖為其他數學概念的學習提供可借鑒的教學模式和思路。
【本文系廣州市南沙區“適合的教育”專項課題《“適合的教育”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中低年級童趣課堂的建構與實踐》課題編號:NSJYKYZ2021098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