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玉

實現新時代社會主義偉大中國夢的關鍵在人才。當前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差距,說到底就是人才的差距。興國必先興學,強國必先強教。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了“堅持五育并舉”,強調“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以此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可見,“五育融合”是國家層面政策推動的頂層設計,是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的需要。
要實現五育融合,當務之急是要正視美育的價值,重視美育的發展。美育作為“五育融合”的內容之一,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提升人文情懷。過去,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國家在2011年才將藝術學獨立成為學科門類。美育起步晚,發展慢。2020年,國家為了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中央兩辦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美育進行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根據文件指示,我們要樹立學科融合理念。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心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等豐富美育資源。
一、政府完善美育頂層設計方案,帶頭突破困境
首先,政府要組織專家制定初中美育的發展計劃,明確美育的具體內容,探索美育融合“四育”的方法,并且制定美育的評價量表,加強宣傳的力度,將美育工作落實到中學,從宏觀上給予一線老師實操的方向。
再次,政府應改革選拔綜合評價機制,從根本上扭轉大家對美育的看法。政府可以建立統一的電子檔案管理系統,結合過程性評價的方法,記錄學生的美育表現,采用結果性評價的方式,組織美育學業水平考試,評價學生的美育等級,作為中考升學的指標之一。
最后,政府還應帶頭摒棄“唯學歷”“唯名校”的招聘要求,引導社會轉變價值觀念,全方位宣揚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總而言之,我們需要從結果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從注重人才的甄別和選拔到注重教育過程的診斷和引導,彰顯其育人的內在價值,真正把綜合性評價作為美育的有力助推器。
二、學校培養教育人才,構建美育體系
1.堅守培養融合教育人才的第一陣地
師范院校在培養教育人才時,需要全面提高師范生的綜合能力。若要形成全員美育的局面,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全體師范生的藝術素養。對于非藝術生,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求所有的師范生至少選修一門藝術類課程。在活動方面,學校應該鼓動非藝術生參加一定程度藝術類活動。只有師范生全面發展自己,掌握“五育”融合的方法,才能在正式工作時切實推進“五育”融合,使美育有更多的抓手。
2.加強培養中學老師的美育能力
中學要對在校的老師進行相應的培訓,提供“五育”融合教育的路徑,舉辦“五育”融合教育的講座,提高老師的融合教育理論水平,提供免費的藝術課程,舉辦合唱、畫畫、書法、舞蹈等活動,豐富老師的課余生活,提高老師美育水平,增強老師美育融合“四育”的能力,激發老師融合教育的靈感,將美育貫徹到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帶領學生全面發展。
3.中學制定美育方案,構建美育體系
(1)學校應該分學段制定美育的計劃,初一側重培養學生心靈美、秩序美和行為美。初二側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美、禮樂美、藝術美。初三側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美、健康美、勤勞美。
(2)統籌校內校外力量,打造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①藝術科老師是承擔美育的主要負責人,應當明確自身的職責,提高課堂質量,打磨好每一節課,構建本學科的“五育”融合教育課程,活化美育課堂。
例如美術老師可通過大型拼畫的形式,以美潤德,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增強年級的凝聚力,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展示畫拼圖的不同技法,指導學生掌握調色的技巧,講解拼圖的原理和注意事項,以美啟智,使學生學會欣賞和創造“藝術美”。通過艱難的臨摹拼畫鍛煉學生的毅力,磨練學生的心智,以美習勞,形成“勤勞美”。
②藝術科和非藝術課的老師應當合作挖掘美育課程資源,創建跨學科的“五育”融合特色課程。通過融合課程的魅力,使美育深入人心。
將音樂融入語文的課堂,以美益智,培養學生的“語言美”。語文老師在講解詩詞時,配上符合情境的音樂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如在說意象談詩意時,可以吹羌笛唱情思。羌笛音色清脆高亢,并帶有悲涼之感。老師現場演奏羌笛,學生更能理解“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體會到戍邊士兵的懷鄉之情。
將舞蹈融入政治的課堂,以美潤德,實現學生的“禮樂美”“心靈美”和“行為美”。如在講授七下《集體生活邀請我》時,將校舞蹈隊的事例作為素材,與學生探討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舞蹈老師注意取長補短,將學生們的優勢發揮出來,從而達到最佳的舞蹈效果。這啟示我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過優化組合可以產生強大的合力。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學會了團結友愛,奮力前進。
③德育處組織舉辦“五育”融合教育校本特色活動,打造精品藝術社團。通過活動,寓教于樂,增強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例如通過合唱節以美潤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實現學生的“禮樂美”和“心靈美”。2021年,為慶祝建黨一百周年,我校舉辦以“百年偉業,藝起前行”為主題的合唱比賽。學生們把對黨和祖國的熱愛,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對學校生活的憧憬,都融進美妙的歌聲中。同學們在紅色旋律中得到心靈的洗禮,抒發愛國情懷,喚起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燃起對未來的希望,激起新征途上的信心!
舉辦科技節,聯合手工社團,開展DIY藝術品活動。學生們制作陶瓷作品、設計布袋,售賣DIY的藝術品,不僅能以美益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還能以美習勞,鍛煉學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培育學生的“藝術美”和“勤勞美”。在活動現場,眾多老師和學生駐足觀看琳瑯滿目的作品,在濃厚熱烈的藝術氛圍里感受藝術美,鑒賞藝術美。
④學校積極配合教育局布置的美育工作,加強與社會機構的合作,為美育搭建豐富的平臺。
歷年來,我校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參加各項區市省甚至全國舉辦的美育比賽,碩果累累。學生也在參賽的過程中,提高藝術素養,培養藝術能力。我校加強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書法家協會展覽中心、美術館等機構的合作交流,為學生提供創作平臺,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
(3)通過美育評價量表檢驗美育體系的實效性,并根據師生反饋,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調整美育工作的方案,改進方法,不斷推進我校的美育進程。表1是我校的美育評價量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五育融合”視域下構建初中美育實施體系仍處于探索階段,我們需要聯合學校、教師、社會等主體的力量,明確科學有效的美育融合“四育”的內容,通過課程育人和活動育人等路徑協同育人,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路徑,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最終實現貫徹素質教育的目的。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重點科研課題“大思政視野下新時代‘五育融合的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012588)的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