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保
教學實踐中,我通過大量的案例發現,數學科的知識性、趣味性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創設奇妙的教學情境起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了提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每一堂課教師可以精心設“局”,設計新穎的解題方法,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由衷產生無比的喜悅與沖動。我們可以創造巧妙的情境,讓學生真正喜歡數學興趣這位“老師”。
一、通過現代化科技,設計多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一些蘊涵科技因素的手段與工具的使用,對數學教學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例如,我在教《正多邊形拼地板》時,制作了多媒體教學課件,運用學生對新漂亮家居裝飾的興趣和對所學內容的求知欲,一開始就特意選取一些比較直觀的圖片,播放一段漂亮家居裝飾的錄象,把學生帶入到精彩的裝飾世界中來,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正邊形,讓他們分成幾個組,自己拼,看看哪些正多邊形能拼,哪些不能拼。當看到自己拼出的美麗圖案時,他們都興奮不已,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時,教師再引導他們分析其中的數學原理。學生因自己的動手創作而帶來了成功感和成就感,一下子把探知熱情迸發起來。
二、屏棄乏味,增添“變幻”色彩,挖掘數學知識實際內涵,增添實踐性和趣味性,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學《實際問題與一元二次方程》中有遇到這樣的問題:要組織一場籃球聯賽,賽制為單循環形式,即每兩隊之間都賽一場,計劃安排15場比賽,應邀請多少支球隊參加比賽?解決問題之前我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畫6個小圓圈代表6支球隊,把一支球隊的比賽場次用線條牽引出來,問學生這支球隊要比賽幾場?6支球隊共比賽幾場?球隊的數目與一支球隊比賽的場數有什么關系?經過分析、引導,問題顯得簡單了,學生不僅理解題意,而且很快會設好未知數,列出方程,解決上述問題。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情況下,我把問題進行變型:圣誕節那天,夏令營一個小組全體成員互相贈送一張祝福卡片,共送出了360張。這個小組有多少名成員?
三、開展數學知識討論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答辯情境,激發學生之間的競爭性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離不開學生的競爭機制。人們常說:兩個人交換一個蘋果,每個人得到的仍只有一個蘋果,但如果兩個人交換一種思想,每個人將得到兩份思想。現在我常用學習小組合作和小組競爭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積極表現進行加分的方式凝聚他們的榮譽感。例如,探索問題時,讓每一個學習小組展開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歸納統一。教師根據各小組闡述的結論進行評估,對答辯合理、精辟的團隊給予肯定、表揚、加分;對取得好成績的團隊頒發榮譽流動紅旗。一場別開生面的數學知識大討論可以激起了全體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通過掌握學生的性格特征、智力水平、優點和缺點、興趣喜好等因素進行因材施教,揚長補短,提高積極性,把優點發揚光大
要想學生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教師就要對他們投入真誠的感情。挖掘他們的愛好特長,建立師生之間真摯友誼。經過長久的接觸和交往,摸清學生的智力基礎,接受能力的發展水平,以便“對癥下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思維水平和接受能力設計易難層次不同的練習,找合適的時間進行檢驗、輔導,讓他們慢慢積累解題的方法和經驗。他們每一次進步我都會大力表揚和激勵,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想走進學生的心田,就要從學生身邊的事情著手,從學生關心的事情做起。學生的活動,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其志”。
五、讓學生自己作主,自己決策,創立快樂的數學問題情境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讓學生也當當“老師”,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倡導他們腦洞大開。根據他們的愛好傾向和能力優勢編作一至兩道具有創意、新穎、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數學問題,由學習委員和科代表收集、整理,挑選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實踐性的問題,組織小組討論,同心協力解決問題。組織知識游戲活動,教師作為參與者遵循游戲規則,參于其中。活動之后教師給予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勞動成果,鼓勵他們繼續發揚“主人翁”精神,給自己、全班同學帶來無窮的樂趣。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