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勇
實踐性強是語文學科的一大顯著特點,其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在生活化教學方面多下功夫,充分結合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際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并為生活實踐提供科學指導。對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簡要論述了小學語文實行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并介紹了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基本原則,詳細論述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具體開展策略,以供參考。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語文這門學科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且這門學科同生活也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但一些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較低,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教師未把生活化教學引入課堂上,使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同現實生活相聯系。因此,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同時在語文中將生活找到。另外,積極變革傳統教學思想與方式,以“有趣、靈活”的課堂取代“枯燥、死板”的課堂,讓學生圍繞教材內容,借助生活實踐同自然展開溝通,最終進一步理解生活,掌握教材中的知識。
一、什么是“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在開展語文教育實踐活動時,充分聯系起語文知識和現實的社會生活,使學生一邊參與社會實踐,一邊習得語文知識,并將其合理利用。該教學方式能借助生活實踐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對其主觀能動性起到很好的調動作用,讓他們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到更多、更豐富的語文知識,情操得到陶冶。之所以要開展生活化語文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將其靈活運用。而為了使這一目的順利實現,教師要從傳統的教學思維中走出來,把學生帶進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與學習氛圍,有機結合語文教學課堂與社會環境,保障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開展。
二、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學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材相應地也作出了一些調整,即內容更貼近生活,并將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是讓學生在知識方面的水平和實際生活更為接近,能為生活提供服務。新課標指出,提升學生的素質必須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教學內容需結合生活,用生活中的內容展開教學,開展認識社會的教學活動。
(二)生活化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
處在小學時期的學生,其思維正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因此他們并不具備較強的抽象能力,認知水平也只停留在聽、看、說方面,所以學生對事物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同時喜歡積極思考。小學生如果不對知識予以積極的學習與應用,便極易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進而不會主動地進行思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以教學活動與生活作為基礎,讓學生能對知識做到有效掌握。
三、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基本原則
(一)開放性原則
教師在生活化理念的指導下,應從過去課堂教學的禁錮中走出,充分聯系語文知識和社會生活,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立足于時代發展特點,積極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積極致力“學生用與教師教結合”“課外生活與課內教學結合”,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生活化原則
所謂教學生活化,則是將學生所學知識同日常生活融合。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嚴格遵循生活化原則,對生活化內容予以不斷填充和擴寬,吸引學生注意力。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給予學生一定鼓勵,讓其借助已有的生活能力與經驗自主探究語文教材,并提供諸多生活化教學資源給學生,使語文課堂變得越來越豐富。
(三)自主性原則
從某個方面來說,自主也是獨特、主觀以及獨立的體現。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個體,針對他們在學習中的諸多表現予以關注,包括能力提升、知識獲取、情感體驗等。同時,教師應積極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為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創設更多的機會,最終達到有效延伸課堂教學的目的。
(四)互動性原則
互動是各主體之間的能動反映與相互聯系。教師在生活化理念的指導下,課堂上積極地與學生交流與互動,摒棄過去固化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相互溝通以及自由討論的過程中傳授知識,構建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
(五)情意性原則
小學生年齡普遍都不大,理解能力、自學能力較弱,極易依賴教師。所以,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教師應利用諸多教學手段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使之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同時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借助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互動、自由且平等的學習氛圍中進一步加深。
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具體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所謂生活化教學,簡單來說就是立足于學生豐富且有趣的實際生活開展教學活動。把生活化教學法引入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把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基于多元化的生活化情境,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化學習環境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使學生在生活中主動應用所學知識。通常來說,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分為兩種類型,即軟環境和硬環境。先說硬環境,其主要是指教室內部環境,這一點經常不被教師所重視。良好的教室環境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中往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生活化情境。創設生活化教室環境的方法多樣,比如,可把一些盆栽植物擺放在教室的窗臺上,或在教室的門窗上裝飾一些藤蔓,設置讀書角,提供一個書香味濃的環境給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他們熱愛讀書的習慣予以培養。而創設軟環境則是指實際教學中的情境設計,比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正式上課前,筆者播放了一些動畫視頻給學生欣賞,視頻的內容是爬山虎突破障礙積極生長的過程。觀看完視頻后,爬山虎的毅力讓學生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趁此機會,教師告訴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倘若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也應向爬山虎學習,學習它不畏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在之后的學習中,學生產生了非常高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二)構建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從生活中而來,應積極聯系生活。教師在對學習方式進行設計時,需盡量聯系學習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縮短語文教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更加貼近,確保言之有物、言之有人,使學生在一個充滿童趣、樂趣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現實生活中擁有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只要有助于強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均可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課本為內容,把學生引向更廣泛的生活田地,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內容進行挖掘。比如,在講完《女媧補天》一課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回到家中向長輩們征集他們所知曉的一些民間故事,再以故事會的形式,比一比誰收集到了最多的故事,以及誰講的故事最引人入勝。相信那些“葡萄架下”的故事既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也能對學生的精神田園起到很好的滋潤效果。又如,在學習了《綠》《白樺》等寫景類的文章后,可帶領學生對其他寫山水的文章進行閱讀,也可以帶領學生去看一看、游一游自己身邊的山水,并以文字的形式將其描繪出來。學生把這些當作語文學習的內容,盡情地在山水之間暢游,不僅有助于抒發情感,也能起到陶冶心靈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該生活教育理論的提出在促進語文教學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就語文教學來說,不管是內容,還是學習形式都必須是生活的。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文中,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一些現象,只是學生平時并沒有注意。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有效指導,讓其借助觀察進一步認識生活,并組織學生到生活中觀察生活、認識社會,并展開體驗和感悟,不斷開闊其視野,順利實現教學過程的生活化。 比如,在教學《秋天》一課時,雖然學生每年都會經歷秋天,但是認真觀察過秋天這一季節的學生沒有幾個,又談何領略過秋天的美。鑒于此,教師完全可讓學生進行觀察,借以領略、感受秋天的專屬美景。又如,在學習《灰雀》一文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各種鳥類,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外觀特點。引導學生親自觀察、體驗,不僅有助于學生充分了解課文內容,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確保生活化教學過程的順利實現,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
(四)采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要順利實施生活化教學,不僅要創設生活化情境,還應巧妙地利用生活化教學語言。作為一項信息載體,教學語言既是教師使用得最多的,也是最能直接體現其教學思想的,學生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師教學語言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應用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有機結合科學的教學方式,還需嚴格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借助生活化的教學語言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整個課堂都被人文化的生活氣息所包圍,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以《小英雄雨來》一課為例,為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發揮多媒體的功能展示小英雄雨來的英勇畫面,并配以生活化語言進行講解,如“同學們,你們崇拜英雄嗎?老師和你們一樣大的時候,心中也有一位英雄。他住在還鄉河畔的蘆花村,小小年紀就敢與鬼子周旋,救了交通員李大叔。”“提起小英雄雨來,我們就會想起這樣一句話,這是雨來上夜校的第一天學到的一句話,也是激勵他不斷成長的一句話。同學們,讓我們大聲地讀出這句話吧。”如此一來,教師就在班級內營造出了符合課文內容的氛圍,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順利跨越時代的鴻溝,切身感受雨來的英雄氣概,促使情感得到熏陶。
(五)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
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學習、運用語文知識,促使其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比如,針對現在很多流行廣告在用詞方面存在不規范的情況,就可讓學生扮演文明小衛士,親自找到商家,指出他們在用詞方面的不合理,從而有效糾正自己周邊出現的這一類現象。另外,也可引導學生關注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熱門事件,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積極發揮公民職責,助力社會發展。近段時間,筆者也開展了一項活動,即針對一些學生放學回家后長時間使用手機打游戲的情況,組織大家進行調查、討論,并以少先大隊的名義開展了相關演講與辯論活動,把最終結果刊登在校報上,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強烈關注。在開展上述活動中,學生撰寫了多篇文章,參與積極性非常高,在提升了語文運用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
(六)實施生活化的評價方式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評價。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評價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并非只是對其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驗,更是為了引導教師展開反思,基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地做出改進,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比如,在學習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后,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時,就一定要讓評價的生活氣息更濃郁,比如,“我們今天的討論很熱烈,參與的人數也多,說得很有質量,思維很活躍”等。教師還可讓學生說說自己身邊有沒有類似于課文主人公的同學,我們該學習他們些什么?借助榜樣的力量開展思政教育,讓學生一邊學習語文知識,一邊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五、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從生活中而來,最終也應該被用于生活。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可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還有利于優化教學,有效落實素質教育。要知道,語文教學只有緊密聯系實際生活,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因此,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地創設生活情境,并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除了經常帶領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外,還要讓學生完成一些開放性作業,將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充分聯系起來,在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切實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