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益疇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凝聚著千萬人的智慧、心血,所以說傳統文化不僅僅單純的是以文化的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它更像是能夠在無形當中規范我們行為的約束力。同時,也正是因為有了傳統文化的沉淀,中華民族才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學會積極地運用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課堂教學環節的優化,將傳統文化滲透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為學生打造充滿濃郁傳統文化氛圍的內隱課堂,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創新教學模式
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在教學活動正式開展前做好備課工作,對于課程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備課環節,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以獲取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相關資料。以網絡作為語文教學的輔助工具,使語文教學活動和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深度結合,力求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和升級。
例如,教師在講解蘇軾的名作《水調歌頭》一詞時,可以利用教學一體機等現代教學設備,提高學生課堂活躍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歌曲《水調歌頭》,利用悠揚的音樂旋律,逐漸導入課程主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學生對詞作內容產生初步了解后,再進行教材內容的講解,盡可能減少學生對古詩文的排斥心理。在授課過程中,向學生講述作者的出身背景、生平經歷以及時代背景。使學生對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情感產生共鳴,進而對這篇流傳千古、感人至深的詞作產生深刻的理解。
二、發掘教材中蘊藏的傳統文化內容
在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時,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注重從語文教材中挖掘傳統文化內容,使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進行合理的融合,而非生搬硬套。另外,教師還必須保證,所選擇的傳統文化內容與語文教學的目標相符,確保內容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質量。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從語文教材的內容出發,為學生搜集最適合的傳統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與課本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為學生開展高質量的教學。此外,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發揚,需要依托優質的傳統文化課程資源,以及高效的課堂教學,學生作為學習、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主體,必須要對傳統文化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夠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拓寬教學渠道,并運用多元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熱情和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與傳統文化相關語文知識的興趣,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進行中華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的有機結合時,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的學習,以初中語文的教學作為主體。站在傳統文化的視域下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而不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去減弱語文知識的教學。
例如,在進行《蘇州園林》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就應當深入文本,挖掘出文本中所蘊藏著的傳統建筑文化因素,為學生展開傳統建筑文化的滲透教學。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重點向學生介紹蘇州園林的文化、內涵,并向學生講述蘇州園林的建筑藝術和建筑特色,以及蘇州園林建筑中所蘊含著的傳統因素,讓學生獲得美的體驗與享受的同時,認識到我國建筑文化的恢弘多彩。
三、閱讀古典名著中滲透傳統文化
提高中學生對名著的閱讀理解,不僅能傳授寫名著所需的技能,還能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古典名著中包含許多古典文化。如果結合閱讀經典進行語文學習,可以幫助中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閱讀經典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他們對古典文學的熱愛。教育者應該關注融合古典文化的方法和技術,以在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由來已久,所以其概念比較模糊,有的地方難以理解。雖然初中生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但閱讀起來還是很困難。因此,在閱讀經典時,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增加學生閱讀的興趣,使他們能夠理解經典。
建議盡可能多地實現經典作品獨有的傳統文化,例如,老師在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預習閱讀內容,以便學生在課后收集相關材料。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收集相關材料并創建多媒體講座。在課堂學習中,師生可以在課堂中交流、呈現所要講授的內容,并且總結出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老師可以采取讓學生講故事的方式,給他們仔細閱讀的機會,以此測試他們的寫作技巧。通過閱讀古典文學,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四、創設傳統文化情感氛圍
傳統文化既是知識,也飽含情感。因為對傳統節日的情感,我們期待著過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應該重視人文氛圍,讓學生從生活細節去感受,要為學生構建一個相互聯系的傳統文化,不斷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情感,如此才能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不一樣的興趣和認知,才能主動去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為了構建一個良好的人文氛圍,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搜集一些視頻、圖片、文字、音樂等資料,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學生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初中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筆者非常重視營造人文氛圍,以期不斷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情感。
以《惠子相梁》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之前,筆者首先為學生搜集了莊子及諸子百家的相關資料。然后筆者帶領學生學習文章內容,并讓學生嘗試從中總結道家的觀點。筆者進而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人文氛圍,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傳統文化吸取正確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將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優質課程資源提取出來,并將其融入到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元的角度去分析,我國傳統文化當中所蘊含著的語文知識,使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站在傳統文化的視域下,進行良好的語文教育內容的創設,將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完成教育、教學的優化,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