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燕君
一、“四問”法概念
“四問”法:即是提問、追問、再問、反問”,通過構建一個物理問題鏈條,引導學生思考。知識是學生面臨問題時,所具備的認知儲備與解決實際問題不匹配時的需求。而需求知識的前提是問題的存在,供需的沖突,引發學生的思考。但由于知識缺失的限制,思考方向是發散性的,需要教師適當指引,讓學生最快找到正確的方向,而“問”剛好能充當媒介。
二、案例分析
在設計《萬有引力定律——宇宙航行》這類應用課型的教學過程,由于課堂時間、教學軟、硬件設施的局限,根據物理核心素養目標設計教學節點,合理利用“四問”法開展導入、探究、遷移三個節點的教學,不僅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同時在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討論中完成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導入式“四問”法
以我國北斗衛星系統作為教學背景,引入人造衛星軌道圓心一定在地心上教學節點。
提問:北斗衛星系統圖看到什么?(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追問:北斗衛星有哪些繞行軌道?(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提取信息能力)
再問:能不能出現天使環那樣的軌道模式?(培養學生聯想、遷移與質疑能力)
反問:為什么不能出現這種軌道?理由是什么?衛星軌道圓心有何要求?(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構建模型能力,了解其物理本質)
2.探究式“四問”法
從基礎物理常識導入問題后學生有了一定的思維定向,基本條件已經具備,為開展探究式“四問”法,探討場景中的物理本質,提供了條件。師生在探究式四問法中,交流、探究、思考,完成場景中的物理本質、規律的探究。例如,探究衛星運動快慢的決定因素是本節探究重點,也是學生易混淆點,如何開展理論探究過程,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物理模型是本節的難點,下面通過“四問”法,完成科學探究。
提問:同一個軌道上最少有幾顆衛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追問:這些衛星會相撞嗎?(培養學生觀察、探究能力)
反問:會相撞的理由?不會相撞的理由?(培養學生交流討論、分析推理、辯證思維能力)
再問:若衛星軌道半徑相同但不在同一軌道,會否相撞?理由?(培養學生交流討論、科學推理、探究能力)
反問:衛星的運動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培養學生構建模型能力)
相對于平鋪直敘的講授,“四問”法具有更強的誘導性,學生根據問題從感性觀察到理性歸納,進入深層的猜想、探究與質疑,最后針對情景構建模型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辯證思維、收斂思維等高階思維的能力,同時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養成研究問題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3.遷移式“四問”法
完成導入和探究“四問”,如何判斷學生是否掌握前面所學的內容或者掌握程度,通過提供某一特定的實際情景,提出新的問題,根據學生完成新的問題的實際效果,從而判斷學生掌握程度,屬于遷移“四問”法。例如,同步衛星的軌道、繞向、高度、運動快慢的特點,是本節知識應用的具體問題,通過“四問”法,判斷學生對于前面所學知識的遷移能力。
提問:北斗衛星系中哪個軌道上的衛星會相對地面靜止?(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追問:可以是赤平面上空的任一高度嗎?(培養學生交流討論、發散思維能力)
再問:相對地面靜止的衛星,要距地面多高的位置?能否估測出來?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培養學生交流討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反問:為什么知道地球半徑就可以估測出來?(培養學生交流討論、分析推理、辯證思維能力)
再問:相對地面靜止的衛星,叫同步衛星,同步衛星的軌道平面?繞向?高度?運動快慢有何特點?(培養學生構建模型能力)
三、反思
“四問”法的重點在于問題設計,問題一定要合理、合適、合情,不能僅是為了設問而設問,必須思考所設計的問題是否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1.是否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積極思考問題。2.是否有利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3.是否有利于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4.是否是對預設的檢驗和完善。通過對相關問題的設置,引起學生的思維活動,把學生推到解決問題的前臺,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