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
“雙減”政策似陣陣春雷,一系列的新要求和管理機制,帶來了三個變化:一是在新的課時計劃中,文化科的課時總體有所減少,體藝的課時整體上增加了;二是在課后“托管”的規定中,初中生在校內已經基本完成了作業,課余時間充裕了;三是中考和高考的銜接明顯加強,中考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學生的素質和考核評價體系變化很大,美術也要進中考了。在此大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師大有可為,初中美術教學的春天已經來臨。
一、學校開齊開足美術課時的底線,是初中美術教學最基本的保障
如果學校配備了足夠美術教師但安排去擔任文化課程,沒有按規定開齊開足課,顯然過不了主管部門的檢查,躲不了家長或學生的投訴,避不開社會的監督。學校堅持開齊開足開好美術課時底線,落實學校美育工作基本標準,建好各類場地設施,安排好美育專項工作經費,建立美育器材和耗材補充機制,有了這些最基本的保障,美術教師不必再擔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真正實現了專業的事情由專業人士做。
二、努力提高美術課堂效率,積極參與“高質課堂”是主要內容
初中美術教學要注重提高課堂效率,在學生掌握美術“雙基”的基礎上,著力提升文化理解、審美感知、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藝術專項特長。一是全面實施“基礎+體驗+特長”的教學模式,向每一節課要質量,狠抓藝術普及,夯實藝術“雙基”。二是加強科組隊伍建設,堅持集體備課,發揮美術科組成員特長,以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三是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定期抽空到先進學校聽課,多學習多交流,同時邀請市、區美術教研員來校聽課、指導。四是科組成員團結協作,發揮各自特長和優勢。大家共同制作課件或微課,積極選派代表參加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高質課堂”等教學比賽活動。
三、組織開展教育科研活動,促進美育融合和創新是發展引擎
我們組織好教育科研活動,以教育科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促進美育融合和創新。美術組成立教育科研課題“發掘利用客家美術資源,提高美術課堂效率的研究”研究團隊和葉劍英書法藝術特色研究小組,開了我校美術科組申報教育科研課題的先河。美術教師還主動參與德育課題“學習曾憲梓精神,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探索德育與美育的融合,讓課題緊密結合教學實際,做到科組成員人人有課題,圍繞課題組織學生活動,夯實學生的藝術“雙基”,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四、以書畫社團帶動興趣小組,做到培優和普及兩不誤是根本目的
學校利用鄉土藝術的資源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不斷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的需求。一是在課后托管服務中,不斷豐富課程內容。美術科組各成員分別負責書法、國畫、剪紙、版畫、篆刻、結藝等項目的普及,讓學生參加自己最感興趣的藝術項目,在專項藝術活動中有所收獲,逐漸形成藝術特長。二是在廣泛培養、做好普及的基礎上,選拔優秀學生組成“書畫社”,傳承傳統藝術技法;同時,舉辦校園明信片設計等專題講座,為有天賦的學生在高中美術班的學習打好基礎。三是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各種美術教學嘗試。例如,上好“一日一字”、每字幾分鐘的微課;定期舉辦專題書畫藝術展、“百人現場書畫大賽”等活動,增添校園的書香墨韻,發揮美術、書法等傳統藝術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的功能,營造良好的校園藝術氛圍。
經過研究,我們首選了書法項目,積極參與創建廣東省藝術特色學校。現在,美術科組一手抓普及,利用課后托管服務開展書法興趣小組活動;另一手抓提高,加強書畫社、藝術作坊和工作室的建設,初步形成“名師工作室—書畫社團和藝術工作坊—興趣小組”機制。學生參加各級書法比賽捷報頻傳,初步形成“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新局面。在“雙減”政策下,我們一定要齊心協力把握這些新機遇,主動迎接初中美術教學春天的到來。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