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茜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性
當前教師上課照本宣科的問題現象比較普遍,課堂缺少靈動性。雖然國家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而且教學改革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仍有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較深,并不重視對教學方式的優化與創新。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把原本活潑生動的音樂課變成無趣的課。當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抵觸情緒之后,不管教師再怎么調整教學方式,學生也很難再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
(二)音樂課后作業設計缺少多樣性,考核缺乏科學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音樂課幾乎沒有課后作業。期中和期末的音樂考試形式單一,通常是讓學生選一首已經學過的歌曲進行演唱,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打分。這樣的音樂考核方式并不科學。除此之外,每個學期的音樂考核成績并不會影響對學生的綜合評價,許多教師組織音樂考核的目的只是為了“走流程”。缺乏科學的音樂考核,不僅影響了教學效果,而且阻礙了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
(三)缺乏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
通過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很多教師在課堂中教得并不積極,學生也只是將音樂課作為一門娛樂性課程。大多數小學音樂課堂都有以下幾個特點: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音樂氣氛不夠活躍、教師對課堂的把控不夠到位。這種種問題的來源主要是教師調節課堂氣氛的能力不足,沒有正視課堂氣氛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導致在教學中師生之間缺少互動。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評價體系
評價是小組合作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評價包括生生互評和師生評價,現在對教學評價標準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一)走組制合作學習的“成果質量”評價
小學音樂教學中小組合作的“結果質量”,主要是各小組合作的最終效果是否完成了合作任務以及創作成果等。“結果質量”的評價更多是評定各組的整體音樂綜合能力及技能,它關注的是小組合作的結果,評價時需要注意整體性和多樣性。
(二)走組制合作學習的“組員協作能力”評價
走組制合作“組員協作能力”的評價關注的是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表現是否具有協作性和互動性。它評定的內容有:學生參與小組合作的態度,學生在合作中的情緒是否愉悅,小組合作的關系是否和諧平等,組員間的合作是否協調等。在進行“協作能力”評價時一定要及時,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體驗合作的快樂。教師在評價時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要善于捕捉小組和個人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
三、設計互動式的音樂課外作業
在小學階段,實施“雙減”政策的目的不僅僅是減輕學生課后作業的相關壓力,更是讓學生課后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主提升,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從而實現學校以及家庭兩個層面的共同引導。因此,教師要設計具有互動性的課外作業,使之成為學生以及家長之間互動的橋梁,讓家長有意識、有方向地與自己的孩子進行學習互動。
例如,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相關音樂知識點,回到家中就可以“考一考”自己的父母,并為家長講解相關知識點,以此加強親子間的互動。又如,引導學生設計家庭小劇場,把學到的歌曲用情景表演歌唱的形式,分配家庭參演角色,呈現出一個完整的音樂劇作品,發揮家庭的創意力量,讓學生在與家長的互動中體驗拓展式的學習,激發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在“雙減”政策的大環境下,小學音樂教師應充分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將其靈活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借此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量,更好地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李莎莎.試論小組合作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8).
[2]盛群.探究小組合作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9(09).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