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媛
幼兒正值身心發育的萌芽期,基本上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理論知識學習和抽象思維能力,幾乎完全依賴于感性渠道來實現對外界信息的接觸、理解和吸收。根據這一事實,幼兒教師應當將游戲這種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載體,以起到更好地迎合幼兒趣味和理解能力并取得良好教學成果的功效。在應用游戲教學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所要做的最為關鍵的工作就是擺正自身定位,以靈活的分寸來把握對具體活動的設計和對幼兒行為的指導。而要做好這一項工作,幼兒教師首先便要對當前游戲教學法在具體應用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做充分地調查了解,繼而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改良策略。
一、目前游戲教學法在幼兒教育應用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為游戲活動設置的限制過多
幼兒由于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在很多情況下會出現做事“欠考慮”的問題。在選擇應對這些問題的策略時,很多幼兒教師都習慣于走“嚴防死堵”的路線,對游戲活動的內容和環節設計、選擇都制定了嚴格乃至嚴苛的標準,將“會不會出事”作為評價一項游戲活動值不值得開展的唯一標準,而對于游戲的趣味性、引導性等條件則很少予以考慮;此外,如果一項游戲活動在執行中出現了一次偶發性的小意外,很多幼兒教師也通常會徹底取消這項游戲的“出場權”,以“封殺”的手段來代替具體整改。
在這種工作思維的整體影響下,不少幼兒教師給游戲活動的內容和環節設置了數不勝數的“條條框框”,在無形中給參加游戲的孩子們戴上了很多“金箍”,而幼兒一旦出現膽敢越過“雷池”一步的舉動就會得到相應的警告或者懲罰。這種模式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人身安全,可也在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游戲教學的意義,并會導致孩子們對游戲產生一種恐懼感。
(二)缺乏對幼兒思維的能動引導
正如筆者在前文當中所提到的,絕大多數幼兒還沒有什么生活和行為經驗,在參加游戲活動時總會遇到一些令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于是就需要得到來自他人——尤其是父母和教師的指導,來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經常可以看到,有不少幼兒教師在帶領幼兒參加游戲活動時,經常會直接告訴幼兒該用什么方法去解決眼前的問題,甚至會親自“操刀”代替幼兒完成一些任務,同時要求幼兒要以復刻的方式來重復自己剛才的親身示范。
此類“授之以魚”的指導方法讓幼兒在事實上喪失了自己去思考、探究的機會,使之淪為一個只會模仿的“工具人”,沒有讓游戲活動中的諸多元素發揮出刺激、開發幼兒主觀思維和智力資源的功能,同時也剝奪了幼兒借助自主嘗試來進行方法比較、感官體驗和經驗總結的權利,無法讓幼兒在自己的摸索、嘗試中品嘗獨立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獲得成就的滿足感。
(三)缺少解決幼兒情緒化問題的完善策略
幼兒的生活“圈子”是很小的,一般只包括和自己父母、教師以及為數不多的幾位“小伙伴”的日常交際,對于和其他人的相處、交往普遍感到比較陌生,也很難對他人的主觀感受、情緒等形成準確的認知和必要的體諒,故而時常會在游戲活動中出現和其他小朋友鬧矛盾、起沖突的問題。很多幼兒教師在遇到幼兒出現情緒化問題時,都習慣于采取“息事寧人”的方式進行機械性的處理,滿足于讓幼兒不要將事情“鬧大”,而疏忽了對幼兒內心情緒的進一步安撫和對事情本身的分析。
這種“治標不治本”的疏導策略沒有從根本上解開導致幼兒出現情緒化行為的主觀癥結,也很難對幼兒的情感性認知產生有深度、有溫度、有長度的正向引導,反而有可能導致幼兒之間的矛盾越積越深,最終導致更大的問題,結果非但影響了幼兒的游戲活動體驗,還很有可能導致幼兒因為感覺自己沒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而對教師產生不滿情緒。
二、完善幼兒教師游戲教學法應用效果的具體策略
(一)在游戲教學的主要環節中發揮出“引導者”的作用
1. 保證活動環境的安全性
無論對于哪一個行業、哪一項工作,“安全”都是絕對意義上的頭等大事,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因此,幼兒教師首先要對游戲活動的開展做好安全方面的評估和保障,并以下列三個方面的工作為主要切入點:第一要保證活動場地的安全,檢查地面有無陷坑、不易被發現的凸起或者尖銳物品,是否存在嚴重異味,有無懸掛的重物,及時清除危險物品;第二要保證游戲用品的安全,不要為孩子準備、提供過于細小或外形與食物過于相似的物品,確保物品表面無尖銳突出部分,沒有使用有害涂料;第三要在硬件上做好安全應急準備,準備好足夠的雨具、跌打藥品、防滑墊和兒童運動護具等等。
比如在準備帶領幼兒玩“老鷹捉小雞”這種運動性游戲時,教師要先看一看院落或操場中有沒有斷磚凹坑或者大塊兒的尖石子,如果是在室內的話則最好在地面上鋪設一層橡膠軟墊;而后用紅色或黃色等亮色塑膠帶劃出一塊專用的活動區域,將一些大件障礙物轉移到活動區域之外;同時還要在活動開始前詢問幼兒的身體狀況,不要讓患病、有傷或剛剛吃完大量食物的孩子參加等等。
2. 優化游戲內容的設計
幼兒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的內容時應當考慮到更多的因素,其中必須要體現出兩點原則:首先,要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游戲活動種類,參照幼兒的興趣、活動能力以及具體的教育引導目標提出若干個不同的項目,讓幼兒自主選擇并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定游戲內容;其次,要在對既有游戲活動的選擇方面設置明確的標準,確保所有備選游戲都能同時符合健康性、參與性、趣味性和成長性這四大基本要求,避免由于游戲本身所存在的一些不良元素而給幼兒的身心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例如,為了讓幼兒獲得更好的操作能力、團隊意識與創造性思維,教師不妨組織大家進行一場“泳池設計大賽”的游戲:按照“強弱結合”的原則將幼兒分成幾個“設計組”,給每一組提供一些沙子、一桶清水和分別由無紡布、塑料膜、泡沫板等材質制成的材料,讓每組的幼兒試著共同搭建出一座蓄水能力最強的“小游泳池”來,看一看哪種材料最適合被貼在沙子周圍來防止水滲透,而哪一個“設計組”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設計出功能最好、造型最別致的“小游泳池”。
3. 保障游戲的過程性秩序
就像筆者前面所說的,每一個幼兒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都像是一顆小小的“情緒炸彈”,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因某種原因而“引爆”。為了更好地保障游戲活動的過程性秩序,幼兒教師要密切觀察幼兒的游戲舉動,對一些諸如大聲喊叫或重物落地等聲音要及時發現并調查聲源;當發現有幼兒出現矛盾時,首先要將他們帶到比較安靜的地方,在安撫幼兒激動的情緒之后耐心詢問矛盾的起因和事件的經過;問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后,教師要在心里做出初步的責任判定,用溫和的語氣引導負主要責任的幼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鼓勵另一方幼兒原諒對方的錯誤,并促使雙方言歸于好。
比如在幼兒玩蹺蹺板時,有時會因為某個幼兒長期占據蹺蹺板不愿下來而發生爭吵。這時教師就要把兩個幼兒帶到院子旁邊的綠化帶里,在問清事情的經過后,蹲下來對“耍賴”的幼兒說:“蹺蹺板那么好玩,你想多玩會兒當然很正常啊。可是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昨天老師給你們發糖吃,他把自己的糖都送給了你,這才是好朋友啊,你也應該做一個合格的朋友才對呀。”隨后可讓兩個幼兒互相握握手、抱一抱,重新參與到愉快的游戲中。
(二)在游戲教學的引導活動中發揮出“協助者”的作用
1. 讓幼兒在游戲的開展方式上自由表現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每個幼兒對于同樣的一種游戲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喜歡在常規的開展方式上搞一些“小創新”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幼兒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游戲創意,允許幼兒在不造成安全隱患、不破壞游戲基本規則的情況下自由采取多種活動方式,并可鼓勵他們對傳統游戲的開展形式做出個性化的改良。通過這種引導,幼兒首先能夠獲得更加巨大的獨立思考和執行空間,同時也能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更為豐富且巨大的樂趣,并且游戲活動本身所能產生的思維促進效力也將得到大幅度的強化。
例如組織幼兒玩“丟沙包”的游戲時,有些幼兒發現在丟沙包時如果將手腕先轉上幾轉,丟出的沙包不僅能飛得更遠,要是操作得好的話甚至可以在空中“打旋兒”,讓對方更難躲過去。那么教師就可以請這些幼兒向其他小伙伴介紹自己的全新玩法,鼓勵大家也來嘗試嘗試,同時激勵所有幼兒都試著創造出自己獨特的丟沙包技法。
2. 讓幼兒在游戲的行為操作上靈活發揮
基本上每一種游戲都是以達成某項目標為開展目的的,換而言之,只要能夠最終完成任務,那么所有不破壞游戲公平性的安全行為都是可以被允許的。遵循這一指導思路,幼兒教師在幼兒參與游戲時就要有意識地減少對幼兒具體的游戲行為操作的干預,允許并鼓勵他們結合自己的游戲經驗和豐富想象做出大膽嘗試,即便知道幼兒的嘗試必然會以失敗告終,也要引導他們學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并再接再厲,從而真正將游戲打造成塑造幼兒創新思維和意識的絕佳平臺。
比如在帶領幼兒折紙飛機時,有些幼兒的紙飛機不管怎樣用力扔都飛不遠。這時教師要耐心地鼓勵他們多試試不同的折法,看看能不能通過改變飛機的外形來讓它飛得更遠;如果幼兒還是無法理解到關鍵點,則教師可進一步提示道:“寶貝你想一想,平時在電視里看到的飛機,它們的‘腦袋都是什么形狀的呀?”順著這一提示,幼兒馬上會想到要將飛機的“腦袋”弄成尖尖的;當幼兒終于取得成功后,還可繼續鼓勵他們再嘗試一下其他部位的改良,看看最后到底能讓手中的飛機飛多遠。
結束語:
教育不是牽引和亦步亦趨地跟隨,也不是說教和不茍言笑的修行,真正富有質量的教育理應讓幼兒體會到更強的參與感和趣味性,并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獲得素養的多維成長。幼兒教師要從根本上認識并充分踐行這一點,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對游戲教學法的研究和利用力度,針對既有的一系列游戲教學問題采取多元對策,既要做好幼兒開展游戲活動的引導者,又要扮演好他們在游戲中發揮個人能力的協助者,使幼兒能夠以游戲為依托積累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情懷,將“寓教于樂”的科學理念落到實處,并為幼兒未來更高階段的學習、成長和綜合素養的穩步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