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碧
語文作為母語,是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而小學階段更是語文學習的奠基階段,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是教師致力于探索的首要問題。小學語文教學可謂是由閱讀文本為依托搭建起來的知識探索活動,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尤為關鍵。但是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未完全擺脫低效問題的困擾。遵循語文閱讀發展規律及學生的成長特性,加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推陳出新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首要問題。
1. 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特征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提升教學有效性是教學改革的最終落腳點,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學科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相較于傳統教學而言,教育新時期的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具有鮮明的特征。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從學生角度而言,表現為樂于閱讀。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自覺性是提升閱讀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改革的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應兼顧知識性與人文性。立足學生興趣及閱讀認知發展需求組織教學活動,以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傳遞閱讀知識,促使學生享受閱讀過程,積極參與各項閱讀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感知,實現語文閱讀素養的全面發展。第二,從教學角度而言,應呈現開放性、創造性與差異性。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絕對主宰,教學活動應服務于學生的認知需求,為學生創造自主閱讀與思考的空間。與此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個性化觀點,增強閱讀認知的多維度碰撞,促使學生在交流、探討與爭辯過程中獲得更為深刻的閱讀感悟。此外,閱讀教學并非是專注于結果的灌輸過程,而是學生運用自我認知對閱讀文本進行重塑與內化的探究活動,小學語文教學應具有創造性,引領學生分析文本、感悟文本,實現創造性解讀。
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施現狀
2.1 閱讀教學缺乏個性化
在應試教育觀念余溫尚存的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未擺脫傳統教學思維的束縛,教學活動仍然存在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思維的傾向,閱讀教學的個性化較為欠缺。第一,盲目以教參為導向。雖然以教參為標準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規范性與統一性,對于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盲目的唯教參是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癥結所在。一方面使教學活動呈現千篇一律之態,對于活潑好動、充滿獵奇心理的小學生而言,閱讀教學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不僅影響學生的閱讀主動性,而且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以教參為導向組織閱讀教學,過于強調所謂的標準答案,禁錮了學生的個性化表達與多元化的閱讀體驗,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形成與發展。第二,忽視學生的閱讀過程體驗。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應是一項見仁見智的思維活動。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呈現“一言堂”“一刀切”等問題。師生執著于字詞的解析、語篇的解讀以及內涵的復刻,而忽視了學生與文本及作者的深度對話,充實的語文閱讀課堂,實則里面的感知微乎其微,影響學生閱讀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2.2 閱讀教學缺乏靈活性
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缺乏靈活性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又一重要問題。具體而言,其問題集中于以下方面:第一,教學主體定位不夠明確。雖然素質教育改革由來已久,加快了教學創新步伐,但是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自上而下的師生關系。教師仍然占據絕對的主體地位,并未給學生預留足夠的自我探索空間及思維留白,學生的主體意識較為薄弱,機械地跟隨教師的引導,被動地接受碎片化的閱讀知識。而小學語文閱讀作為一項依賴于主體自覺性的教學活動,缺乏學生主體的有力支持,導致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不足,閱讀教學效果自然差強人意。第二,教學方式存在滯后性。就目前而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仍然沿用字詞學習、常識介紹、重點語句解析以及主旨內涵講解的傳統流程。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文本內涵,但是此種教學方式將整體化的閱讀內容拆分為瑣碎的知識模塊傳遞給學生,促使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理解過于狹隘,欠缺自我構建的意識與能力。學生的閱讀思維受到束縛,缺乏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素養的發展難以達到預期。由此可見,轉變課堂教學組織模式,對師生關系進行重新定位,是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的關鍵。
3. 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策略
3.1 注重情境預設,激發閱讀興趣
鑒于小學生形象思維較為發達的成長特性,情境教學方式,對于提升閱讀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應立足學生興趣點及教學需求,創設相契合的閱讀情境,增強閱讀課堂吸引力,促使學生能夠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享受閱讀過程。以《景陽岡》教學為例,此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水滸傳》相關內容改編而來,講述了“武松打虎”這一膾炙人口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名著的魅力。首先,構建感官情境。教師以學生較為熟知的影視材料著手,喚醒學生的潛在認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水滸傳》等相關內容節選,讓學生相互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故事相關內容。將學生思緒吸引至課堂,達到活躍課堂氛圍、激發閱讀興趣的目的。其次,構建問題情境。教師根據閱讀主要內容設置相關聯的思考問題,如武松為什么要打老虎?概述武松是怎樣把兇猛的老虎打倒的?讀完課文你有哪些感想?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內容,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思維,強化對于文本細節的把控,實現對文本內涵的深層次理解。通過構建閱讀情境使原本枯燥的文字閱讀變得生動有趣,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帶動學生的閱讀情緒,增強閱讀積極性。
3.2 強調自主閱讀,活躍閱讀思維
閱讀思維既是核心素養的目標追求,也是深化學習效果、支持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的關鍵能力。因此教師應轉變“以講代讀”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思維留白,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使閱讀思維能夠得到有效鍛煉,實現閱讀能力的本質提升。以《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教學為例,此篇課文為一篇說明文,教學難點在于促使學生理解課文寫作順序,掌握列數字、做比較的說明方法以及各種說明方法的作用。教師通過組織不同目標導向的自主閱讀,強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促使學生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獲取閱讀知識。首先,強化閱讀速度。鑒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薄弱項,教師循序漸進地縮短閱讀時間限制,并組織學生針對“如何才能加快閱讀速度”展開交流與探討,以集思廣益的方式總結更為高效的閱讀方法。通過對閱讀速度的約束,轉變學生咬文嚼字式的閱讀方式,鍛煉學生提煉關鍵信息的意識與能力。其次,培養閱讀分析能力。在此環節,采取小組合作閱讀方式,例如,教師設置如下自主閱讀任務,以表格形式總結該篇課文介紹了哪些事物的速度;快速閱讀課文找出其中蘊含的說明方法并探討其作用;作者采用怎樣的順序進行描寫。在指向性的閱讀任務引領之下,促使學生完成獨立閱讀與共同探討,以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
3.3 滲透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
若閱讀積極性決定了學生閱讀的廣度,那么閱讀方法則是影響學生閱讀深度的重要因素。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對于提升閱讀質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強化閱讀過程的指導,注重閱讀方法的滲透,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而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包含精讀、略讀、朗讀等,教師借助具體的閱讀活動促使學生更為精準地理解各類閱讀方法的使用途徑,將客觀的閱讀方法轉換為自身閱讀素養。以《北京的春節》教學為例,此篇課文是老舍先生的佳作,描述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情景。首先,在初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將閱讀的重點集中于生僻詞匯與文章大意。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自主掃清閱讀障礙,為后續閱讀環節的推進奠定基礎。其次,設計朗讀環節,教師以示范的方式向學生滲透朗讀情感運用的方法,并組織學生進行模仿與反復訓練。為了維持學生朗讀熱情的持久性,保證朗讀質量,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比拼的方式,適當渲染競爭氛圍,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快速掌握朗讀技巧。最后,采取精讀方式完成文本的解析,通過邊閱讀邊批注,促使學生分析文章要素、寫作手法以及主旨內涵,針對文章核心思想及寫作特點進行交流與探討,實現閱讀效果的升華。
3.4 實施讀寫結合,強化閱讀應用
讀寫結合作為一項高效的閱讀方式備受關注,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于強化閱讀應用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教師將閱讀與寫作兩大模塊相融合,促進閱讀感知的內在轉化,對于閱讀材料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以《開國大典》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并針對閱兵式場面中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以及重點詞句的運用手法進行探討。引導學生從寫作角度思考,怎樣才能把開國大典宏偉壯大的場面生動地寫出來,分析課文中關于開國大典即刻激動人心的場面,并給每個場面擬定一個小標題。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微寫作訓練,模仿課文的描寫方法及語言特點寫一段關于活動的片段作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寫作特點的同時,提升自身寫作能力,拓展寫作視角。通過打破小學語文固化的模塊界限,探尋閱讀與寫作相融合的切入點,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結束語:
總而言之,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探索高效的閱讀教學方式是教師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師應學習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以學生需求作為組織閱讀教學活動的依據,實現以學定教,增強閱讀教學的指向性,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