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英
“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這一美好、宏大的理想落地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育人能力。基于此,筆者結合我省職業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實際,提出“四點”實施策略,全面提升職業院校教師育人能力,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提質增效。
一、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時代意義
(一)實現由“教書匠”向“大先生”轉變的需要
作為落實課程思政的關鍵,教師要做到育人先育己。教師應從課堂教學發力,用自己的言語、行為、品德對學生產生影響,成為有美好道德、品性的學者,實現由“教書匠”向“大先生”的轉變。
(二)實現由“工具人”向“德技并修”轉變的需要
教師要把德育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實習實訓等各環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相結合,勇于擔當,樂于奉獻,成為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實現由“工具人”向“德技并修”的轉變。
(三)實現由“顯性教育”向“顯隱結合教育”轉變的需要
采用“顯性教育+隱性教育”模式,積極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大格局,提高專業課教師立德樹人意識,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以隱性滲透的方式增加專業課程教學的溫度和厚度,實現由“顯性教育”向“顯隱結合教育”的轉變。
二、職業院校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們主要從課程類型、課程設計、實際教學等方面對全省中職學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課程思政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知道但不愿意做。28.6%的教師把課程思政當作任務,未能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認識課程思政的實質,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二是不知道從哪里找思政元素。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中,教師面對眾多的、散亂的、碎片化的思政元素無所適從。53.7%的教師有畏難情緒,認為自己本身不是思政課教師,沒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自然不知道思政元素的出處。
三是不知道怎么融入。45.9%的教師不知道專業課內容與思政元素該如何融合,將思政元素生搬硬套,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課程+思政”,教學形式單一,說教意味過濃。
四是提煉的思政元素亮點不突出。56.8%的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時忽視學情分析,缺乏與學生專業、生活的聯系,提煉的思政元素較單一,學科間重復內容較多,挖掘的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結合不夠緊密,亮點不突出,表達空泛。
三、職業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成效的提升策略
(一)激發課程思政“觸”點,形成合作育人意識
一是學校頂層設計“教研共同體”制度,改進傳統學科專業獨立封閉的教研形式,建立公共基礎課、專業課、思政課教師集中互助教研制度,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安排課程思政教學,加強系部之間的有效溝通,避免各自為政和教學資源浪費。
二是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共同研討新時代課程思政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解疑答惑,觸發其他學科教師的思政情懷,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思政課的顯性教育與專業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共同發力,實現思政課“在合唱中領唱”、專業課“在合唱中同頻共振”的效應。
(二)挖掘課程思政“融”點,充實教學內容
深入挖掘和梳理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和資源,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礎。
一是與學科專業相融合。結合學科專業所涉及的重大工程和科學技術發展成果,挖掘其中蘊含的愛國精神、奮斗精神、開拓精神等思政元素。
二是與職業發展規劃相融合。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及職業要求,挖掘職業精神、職業素養等育人元素,增強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積極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思想等蘊藏的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親近、理解、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
四是與時政熱點相融合。從國內外熱點時事資源背景中挖掘思政元素,教會學生以正確的立場、方法認識并分析問題,深刻認識世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五是與技能實訓相融合。選取學生在技能操作過程中能夠通過身體力行深刻感悟的思政元素,使之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培養學生對規章制度的敬畏,培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三)掌握課程思政“講”點,夯實育人功效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將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意識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結合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行為習慣,采用如下教學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一是案例教學法。首先,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找到專業課程與社會現實、學生思想動態的契合點,通過圖片、問題、故事、情境、音樂等導入案例,做到有預設而不突兀。其次,學生分組進行案例分析,實現自我教育。最后,教師深挖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情境教學法。教師將教學中的項目任務變成工作崗位的真實工作任務,要求學生按崗位標準去完成,并按職業標準進行評價。通過模擬真實工作環境,將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化,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
三是合理運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教學技術增強課堂教學的德育效果,推動課程思政同新媒體新技術的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增強體驗感,利用超星學習通等學習軟件來支持多種教學活動的開展。
(四)明晰課程思政“評”點,反思育人效果
考核評價是課程思政教學成效的指揮棒,能夠方便教師了解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評價方式注重以學生為本,知行合一,過程性和結果性相結合;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包括學生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企業人員評價等;評價內容以任務評價、作業考核、實踐活動為主,記錄學生參與活動、完成任務的表現,給予學生定性或定量評價。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思政實施策略與實踐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JA20001)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