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生

為滿足“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要全面減少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從現實層面出發,作業一直都是教育領域中關注的重點,它不僅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構成部分,而且和學校的教學質效緊密相連。“雙減”政策背景下,很多中小學都開展了作業完善的實踐性探究,但當前“數量過多”“質效匱乏”的現狀,卻無法滿足“雙減”政策的背景要求,為此,初中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的時候,要對現狀問題進行改進,通過“多元”方式的設計,改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完成“提質增效減壓”的教育目標。
一、“雙減”背景下改進中學作業的問題探析
自從教育部提出了“雙減”政策,很多學校和地域就“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展開了積極偏向的探究。但面對“減少作業不降低學生成績”的問題,總結來說,“雙減”背景下,改進中學作業有三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掌握作業質和量之間的均衡
“雙減”政策偏向“作業總量的明確和分類”,小學時期分兩個階段,初中雖然只有一個階段,但時間是固定的,即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對作業總量的規定和時間是為了更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同時,教師也會產生困惑,總量的減少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
作業的“量”和“質”,并不是正面相關的關系,作業數量會對質量有一定的影響,但并不是數量越多,質量就越高。依托哈里斯的研究證明,初中生的學習成績和作業時間相關,在科學的范圍領域內,作業量的增加,會不斷提高初中生的學業成績,但超過這種限度的作業總量,就不會再推進學生的發展了。當然,也有另一種理念探究展現,即認為作業總量和學業成績之間呈現的是曲線關系,當作業時間達到最佳時間長度的時候,學生的成績是最好的;而一旦時間不固定化,學生成績就會下降。上述兩種理念,都說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正向的,需要擁有一個恰當的限制力度。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需要掌握質和量之間的均衡,以“高質量作業”為導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依靠學生的個性需求,增加學生的作業選擇
“雙減”政策注重作業設計的質量,激勵教師設計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這是為了防止作業出現“混合”的情況,依托能夠選擇和挑選的作業,推動所有學生基礎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在選擇的過程中,教師既要確保學生“會選”,又要確保學生“可選”,也要推動學生選擇。所謂“會選”,就是要讓學生理解分層性、彈性、個性化作業的價值,促使學生選擇和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作業。所謂“可選”,指的其實就是教師要依照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學習能力,對其進行分層,從而設計出既科學又有效的可選作業。而無論哪個層級和類型的作業都應該結合特定的目標來設計,其本質目的是為了推動學生的發展,所以作業內容要呈現出和目標的一致性。
(三)校園教育和作業完善之間的協同促進
在“雙減”政策中,作業完善是其中的必然要求,但它的有效性一般會被多個要素所限制,比如教師的設計能力、課堂教育能力、學校的管理能力和評價體系落實等等。所以,“雙減”政策強調,要提高課堂整體的教學質效,使其配合作業減壓的政策,這也標志著校園教育和作業完善之間的協同促進。
由上述政策要求的展現可以看出,作業改進本身就具備系統性特征。教師既要明確作業內容的布置,又要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深化其自我管理能力。而作業改進和課堂教育質量相關,作業并不是課堂教育的填補,而是課堂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所以,內容和目標要擁有內在性的一致。除此之外,作業改進是一個相對比較繁雜的過程,教師對高質量作業的設計前提,在于對學生的充分認知,只有立足于學生的思維水平、能力延展和個性要求,才能夠設計出展現整體性、結構性和層次性的作業。而因為區域、教材、教師教學能力、學生學習能力之間的差距,作業改進的思路和策略也應該區別開來。簡言之,教師在設計高質量作業時,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當地特點和性質,合理設計有效的高質量作業。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優化
(一)轉變作業設計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和傳統的作業不同,“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既要關注學生對具體學科知識的學習,又強調學習方法的延展。作業內容的設計,不僅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而且要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除此之外,無論是作業方式的轉變,還是作業內容的固定或是作業時間的限定,教師都要基于作業,激勵學生的實踐參與,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以初中數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五章第一節《隨機事件與概率》為例,教師在設計這節課的作業時,就要轉變作業設計理念,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素養提升為基礎,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特征、激發學生解題興趣的作業內容,比如和生活緊密相連的實踐類作業,或是與學生愛好緊密相連的趣味性作業等等,這些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通過分層作業設計,實現課堂的三維目標
分層作業的設計,既和學生的思維水平相連,又和學生的素養培育相連。所以,分層作業不僅僅展現在學生層級的分配上,還展現在學生能力的提升以及思維水平的深化上。因此,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的時候,要從三個維度進行設計,除去要找準分層的依據,還要引導學生找尋和自身能力水平相匹配的作業。
從學生群體差異進行分析,學生的發展往往存在一個“要立足于實踐”的要求,對作業難度、數量和類型進行恰當設計,使其更具備選擇性和針對性。而教師在立足于實踐進行作業分層設計時,就要將學生分成A、B、C層。
從學生能力提升的角度出發,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的時候,要從形式上進行轉變,將作業內容分成“鞏固型”“發展型”和“創新型”三個部分;而作業的類型比較多樣,通常分為四種類型,即“動手操作型”“活動展示型”“積累練習型”和“研究記錄型”。形式多元的作業設計,契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進展。
以初中數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有理數》為例,教師在講述“絕對值”這節內容的時候,就可以設計多元的設計方式。
動手操作型:1. 學習了絕對值的幾何意義之后,使學生動手畫數軸描點,去探究“數軸上兩點間的距離公式”“|x-a|的幾何意義”等問題,并集中在第二天的課堂上進行合作展示交流。
2. 在得到|x-a|的幾何意義之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代數式|x-3|+|x+5|是否存在最值?如果存在請求最值。并研究|x-3|+|x+5|取得最值時x滿足的條件。”依托問題的遞進,推動學生的進一步探究。
活動展示型:如果是代數式|x-3|+|x+5|+|x-4|呢?如果是|x-3|+|x+5|+|x-4|+|x+3|呢?你可以發現其中的特性嗎?在此探究|x-1|+|x-2|+|x-3|+ ... +|x-99|的狀況。
從學生思維水平深化的角度出發,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的時候,要明確每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應該是持續的、由低向高逐步提升的。思維要呈現出遞進的狀態,比如從基本概念出發,到應用探究,到概念延伸,到方法應用的過程,實則就是思維遞進的過程。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除去要掌握一份作業不同問題間的差異,還要重視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思維水平的展現。
依舊以“絕對值”的課程作業為例,學生在學完了絕對值基本概念和公式以后,就可以布置這樣的分層作業:
1. |-2|=?|0|=?|+5|=?
2. 如果|x|=6,那么x=?如果|-x|=|-6|,那么x=?如果
|x|=|-3|,那么x=?
3. 如果|a|=|3|-|-6|,那么a大于0還是小于0?
4. 如果|2a-6|=6-2a,那么a=?你是否可以求出a 的取值范圍?
(三)設計開放型的作業,提高學生的選擇能力
作業的設計能夠在“傳統”的基礎上“開放”或者“半開放”。而開放的作業類型有很多,比如有選擇性地完成作業屬于開放,半條件作業屬于開放,答案不固定屬于開放,一題多解屬于開放,合作類型的作業、實踐類型的作業也都屬于開放。所謂“開放作業”,指的其實就是將思維的空間和時間轉交給學生,將權利轉交給學生,使學生可以依托自身的思維解析問題,進而提高個體的解題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
以初中數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七章第二節《勾股定理》為例,教師在講完這節課以后,就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或是有選擇性的作業,或是答案不固定的作業,或是一題多解、變式訓練的作業。
單以“一題多解”為例,教師就可以依托教材內容的延伸,為學生設計出這樣的作業:
問題:一個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5,高為4,求底長為多少?
此題的解析空間很大,學生在解析此題的時候,需要融入數形結合的思想,將其分為不同種類型,進而解析出等腰三角形的底長。
解析1:已知,AB=AC=5,底邊上的高AD=4時則BD=CD=3,故底邊長為6。
解析2:已知,等腰三角形ABC是個銳角三角形,學生可以畫點B垂直于直線AC于D,進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CD=2,BC=2。
解析3:等腰三角形ABC是鈍角三角形,學生可以延AB線畫底邊長的垂直線,即CD,進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則AD=3,BD=8,BC==4。
(四)依托作業評價活動,啟發學生的思維轉變
在作業設計的實踐過程中,評價是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育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現階段作業評價一般僅限定在統一標準的衡量和評價上,而這種“增值”價值不能夠充分地展現出來。現實情況下,學生是關心自身作業評價的,教師的積極評價對于學困生來說是一種激勵。所以,作業層面的評價實則也可以展現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響應教育部的號召,迎合“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需要基于實際教學狀況,落實“質”“量”均衡層面的作業設計,并跟隨素質教育的深化,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多維度”的內容滲透到作業當中,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實踐能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多層次的作業內容、多元化的作業形式,都使所有的學生得到了關注,促進每個學生都可以在作業練習層面得到個體化的進展,而教師也能夠依靠作業的有效性改善,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推動學生的綜合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