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賢
中學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他們的身心素質都在快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問題逐漸得到了體現。學習焦慮是一種十分不愉快的學習體驗,當學生遇到一些復雜的問題時,可能會出現緊張以及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對于中學生的成長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本文針對新時代背景下中學生學習焦慮現狀開展的研究意義重大。
一、高一年級階段的中學生主要表現出適應性的學習焦慮
高一年級階段的學生出現學習焦慮時,通常會在第一學期的上半學期就表現出來,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反映出了適應性焦慮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他們在上課時難以集中注意力,無法認真細致地進行深入的學習以及思考,同時學生的思維靈活性也會相應下降,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懂得變通思路,導致學生不同學科的成績也難以得到保障。具體來說,這種學習適應性焦慮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學生的心理準備缺乏,他們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習難度沒有做好準備,也沒有產生客觀的理解。實際上,由初中剛升入高中階段的學生本身比較迷茫,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深度更廣,涉及到的范圍也更大,學習的梯度得到了增強,會導致很多高中生無法適應這種教學的情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會更高,需要大家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層次地研究和分析。與此同時,教師介紹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內容拓寬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很多高一的學生在開學之后,仍然會沉浸于考進重點中學的喜悅中,而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使高中階段的教學工作陷入了困境。第二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于學習方法的不適應性,初中學習生活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比較大,他們可能會更加習慣于跟隨著教師的教學腳步來進行學習,也會容易滿足于教師提供的練習測試內容以及相應的標準答案,他們在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時,無法以自己獨特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導致學生的主動性難以得到提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存在一定的思維定勢,面對高中階段這種復雜的課程知識內容以及比較快的授課進度,就可能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也難以合理地支配自己的可用時間,導致學生出現了心理上的焦慮和惶恐。第三是學生對于自己的期望太高,對于自我的認識不夠清晰,一般來說,考入重點中學的學生,在初中階段是班級中比較突出的學生,他們很受教師的喜歡以及學生的尊重,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親朋好友認為是聰明的孩子,因此會具有一定的優越感。最開始進行學習時,他們會將以前初中的學習方式帶入到高中,并且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覺,但是通過幾次考試之后,卻發現自己的成績和初中階段相比,體現出了極為明顯的差異性,不盡如人意,尤其是面對同齡人中的精英和自己在班級中的排名,面對周圍同學的淡漠和忽視,甚至有一些學生會由于這種較大的心理落差而產生了失落、抑郁的情緒,對于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了懷疑,陷入了自我否定的狀態中。第四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差,很多重點中學的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比較順利,他們一直以來都在成績方面具有自己的光輝,不斷地品嘗著成功的喜悅,也聽慣了人們的欣賞和褒獎,但是在進入高中之后,由于學業的繁重以及各種的學習困難,學生們可能會感覺到巨大的壓力,在幾次考試失意之后,就難以接受失敗的打擊,缺乏成功的希望,感覺自己的前途極為渺茫。第五是中學生承擔著比較大的壓力,會出現緊張以及抑郁的心理,在進入高中階段之后,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考入理想的大學,學校以及社會,還有家長都會認為考進重點高中就好像進入了“保險箱”,之后他們進入大學就會更加順利和方便,從高一的最開始,如果學生的功課效果不理想,他們的心理會變得更加緊張,使學生出現學習焦慮的問題。
二、高二年級階段的學生主要是表現出重新定位學習的焦慮
高二年級階段對于整個高中意義重大,會承接高一以及高三,是整個學習環境產生變化的關鍵時期,在現如今的高考教育制度體系下,高二時學生會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科目,因此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由于和其他的學生報考不同的科目而各奔東西,在此之后學生的學習模式和以往大不相同,他們在學習上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出現一定的學習焦慮。第一是有一些學生對于學習的目標不夠明確,由于高二是高中階段的斷層,他們在高一一年的學習過程中,可能磨滅了自己的雄心壯志,與此同時又不會面臨高三繁重的學業壓力以及高考的壓迫,導致他們既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又不會太多地關注學習,很容易出現思想上的茫然以及情緒上的波動。尤其是在考試的過程中,如果發揮的水平不理想,可能會遭受到打擊,不斷地產生自我懷疑的情緒。其次是高二階段的學生會表現出兩極分化的特點,在高一一年的學習之后,學生的水平已經能夠很好地分辨,他們掌握的知識體現出了差異性,也能夠將學生劃分為優等生和后進生,在此基礎上,之前學習狀態良好的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加穩定而積極的回報,使他們學習的自信心不斷增強,讓學習成為了他們的一種樂趣,也成為了他們所遵守的一種重要的行為,從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而其他一部分學生則在學習的過程中屢次遭遇了挫折,使他們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和心理,甚至出現了興趣的轉移以及偏科等其他的問題。第三是文理分科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在高二年級,需要學生選擇自己要學習的科目,因此會面臨著班級的重組以及教學科任老師的變更,這對于學生的學習都會產生影響。第四是學生表現出偏科的問題,有很多學生對于不同的課程并不是一視同仁,他們可能會更加關注某一門課程的知識內容,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知識內容,導致了“木桶效應”。偏科實際上包括正反兩個方面,也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喜歡某一個學科以及不喜歡某一個學科,這種不喜歡某一個學科的情況,會導致學生整體的成績受到影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焦慮。第五是高二年級的學生要面臨小高考的壓力,這主要指的是高二年級開展的學業水平測試,這種水平測試會在高考的錄取中占據一定的比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壓力的存在,并且產生了學習焦慮。
三、高三年級階段的學生主要表現出高考考試焦慮
高三年級的學生面對著高考的升學壓力,承載著父母的希望,也面對著同學之間的競爭,在考試之前,他們可能會在心理上比較焦躁不安,經常會感覺自己缺乏信心,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緊張的精神狀態,抑郁、易怒、易躁,學習時的注意力難以得到集中,也會影響到學習的效率。具體來說,首先是高三學生對于自我能力的認識不夠客觀,其次是對于考試的結果太過于重視,另外是高三學生對于知識的準備缺乏充分性,還有包括學生自己的人格特征、外部因素等,都是對高三學生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會導致學習焦慮的問題。其中有一部分內向型的學生,會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學習方面,除了學習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業余興趣或者愛好,也不喜歡與人溝通,即便在日常生活或者學習中出現了一些不愉快的情緒,也經常將其積壓在自己的心里,自己進行吸收,無法將其釋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只有良好的成績以及分數,才能夠給他們帶來成就感,因此會總害怕自己在考試的過程中無法考得良好的成績,這會導致他們心理焦慮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出現惡性循環。另外,高三階段的學生如果一直處于緊張的狀態,他們就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復習以及考試的環節,經常會想到如果考不好自己未來應該怎么樣去發展,大家又會怎么樣去看待自己,甚至會害怕與老師的目光接觸,認為自己辜負了老師的期望,還會厭煩同學聒噪的說話聲,這會干擾學生的學習,瓦解學生正確的邏輯思維。
結語:
總而言之,在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學習焦慮問題不容忽視,導致出現學習焦慮的影響因素體現出多樣性,包括學生的性格以及外界的環境,還有考試的壓力等多個方面。本文針對中學生學習焦慮的現狀進行了研究,希望可以對其產生更深刻的認識,促進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