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紫源
在新課程背景之下,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以順應未來社會發展之需。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積累知識、擴大語文視野、提高對語文知識運用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下面我結合教學過程中的例子來說明。
一、有意識地設計主題活動,引發學生寫作沖動
多數學生把兩周一次的作文視為一種難以逃避的“苦差”,認為作文課就是在老師的“強迫”下完成作文任務。搜腸刮肚,既愁“寫什么”,也憂“怎么寫”。學生正處在成長過程之中,大都涉世未深,見識不廣,社會范圍相對狹窄,他們的生活太單調與貧乏,缺少新信息的刺激。對一些要求寫出真情實感的作文往往是無從下筆,即使寫了也是空洞無物,情感虛假。所以,教師應盡量為學生創設一些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著眼學校、家庭、身邊的社會生活,使之有話可說,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作為文學藝術驕子的詩歌、散文,其意象的開放性是毋庸置疑的,各種意象的并置、融合、疊加流動甚至超時空組合,如果只是放手讓學生一讀,那多半是讀不出多少內涵的,因為它畢竟不同于淺近的故事會,需要鑒賞的常識與基本的審美體悟。我們可以借此讓學生準備各方面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舉辦一場詩文認知會。李商隱的一首《錦瑟》有多少人能真切感知其深意呢?美則美矣,個中滋味又有幾人識得?這場認知會把我們從平面狀態引向了立體思維,從泛泛而談到深入思索。
結合學校的一些活動,我們還可以開展各類競賽、專題講座等,或帶學生參觀訪問,進行社會調查等,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激發了興趣,拓展了寫作空間,有了一雙慧眼,知識不斷得到積累,自然就有了表達的愿望,引發寫作沖動。我們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在生活中亮出最真實的自我和最鮮明的個性。
二、持久開展常規閱讀活動,拓寬學生寫作的渠道
博覽群書,多看影視劇和書報,多上網瀏覽,并不斷鞏固積累,能開闊眼界,拓展思維,間接獲取創作源泉。我還經常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他們與書籍為友,使學生從大量的課外讀物中汲取更豐富的營養。我在實驗班里舉辦了“新書屋”“書友會”“文學俱樂部”等好書共賞活動,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的好書貢獻出來,供大家閱讀。
在讀了汪國真的《熱愛生命》后,陳六楠同學寫了《重讀生命》、吳麗麗同學寫了《把生命握在手心》,抒發了自己的獨特感受。讀了意大利詩人夸西莫多的《島》后,楊潔潔同學寫了《給我一雙翅膀》、謝大瑋同學寫了《插上翅膀的愿望》,獨抒性靈,語言鮮活。在讀書活動中,涌現出了許多發自內心的美文,張即群同學在筆記中寫下:“文學是首無聲的歌。我驚異于莎士比亞的語言海洋,也陶醉于‘園丁與飛鳥的脈脈溫情。喜歡三毛的清新,也喜歡劉墉的真誠。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然酒脫,也喜歡‘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宏偉氣魄。它們宛若汩汩清泉,緩緩地流進我的心田。在冬夜里,帶給我綠色的春意?!薄鞣N精彩文句從同學們的筆端徐徐流淌出來,清新自如,引人入勝,有些同學還創作了詩和歌詞,令大家贊不絕口。在一系列的活動后,大家的思路得以打開,學生都能即興作文。雖然有的文筆還比較稚嫩,但每篇文章都是同學們的真情流露,張顯著活力。最主要的是改變了以前的“要我寫”,為現在的“我要寫”,也開拓了學生的個性思維。
還有一次活動中,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發現代詞“我”的微妙,并闡述了關于“我”的話題:據有的漢學家研究,英語中的“我”僅有個“I”,但漢語中有28個“我”。例如“俺”代表著北方人的粗獷與樸實;“儂”代表著江浙人的溫婉與柔情;“灑家”代表著魯智深般的豪爽與不羈……多么包孕無窮的詞匯和語言啊!但以一般的認知水平和悟性程度來看不可能各個無師自通。有些東西,如無生活閱歷的積淀,恐怕就永無悟期了。例如,袁行霈教授在他的《中國文學鑒賞·滋味》中談到:《論語·雍也》中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段話對于一個高中生而言,不難明白其所指,但真要對其中所包含的深情作領悟恐怕就只能望塵于教授了。袁教授說:“斯人斯疾,重復一個‘斯字,孔子那種愛惜悲痛的心情充分地傳達了出來?!睕]有一番人生的況味,便難如此。不正是在閱讀中有這種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與方法引領我們步入文學的殿堂,又反觀生活和生命的深處嗎?
這樣的活動,讓我們知道“讀”可以“研”,而“研”是可以做出大學問的。
三、思辨閱讀與生活中的種種現象,激發學生的個性思維
語文活動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讓學生到更廣闊的空間去感受語文課堂的無所不在。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只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納課內課外于一體,熔學校社會于一爐,才有利于學生個性思維的培養。在生活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用不同的感官去直接感知客觀事物。當然,僅有觀察,只是對事物有了生動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僅有這些還難以寫出好作文,因此還必須對觀察內容進行思考,就是要對事物進行分析研究。我經常指導學生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發現生活、思考生活,讓他們從身邊最常見的生活細節思考起,然后再提煉自己感受中最深切的部分和最真切的體驗,下筆成文。魯婷婷同學寫的作文《生命,在和諧中輪回》就閃爍著思維的光芒。她認為生命的和諧就是王昭君的“獨留青冢向黃昏”;是陶淵明的“桃源深處心空靈”;是蘇東坡的“浪濤洶涌千堆雪”,文章最后這樣總結道:“生命的完滿在和諧之景中不斷輪回,傳承著一代代偉人向往和諧之景的夙愿,美麗的女子演繹絕世的生命舞蹈,文人騷客唱響絕世的生命華章文章……”寫出了自己對生命和諧的獨特感悟和思考,富有個性。動手寫作離不開思考,觀察體驗后勤于思考,那么思考能力必然逐步提高。
現在最突出的問題是相當一部分中學生的閱讀品位低下,因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而沉湎于網絡、武俠、言情小說中。因此在浩如煙海的文籍里給學生挑出最好的精神食糧,開個恰當的書目,幫助訂閱有價值的、可讀性強的刊物,推薦好的時文、美文,讓好的、有生命力的作品在圈子里流傳都是大有必要的,引入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并適時加以引領與分析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我們不能讓教學等同于唯開放、唯快樂而不思辨,讓謬種流傳開來。也許要讓“鐵樹開花”“啞巴開口”是很難,但是要引領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值得說的事是不難的,當然這書首先得是“正”的,而不是“邪”的,這“事”是可以多元評價,而不是眾口一詞的,否則就會真壞了性情。然后,我們就可以慢慢地放手,讓他們進行批判性地閱讀與思考,再到廣泛涉獵,甚至無書不讀、無事不評,最后能青出于藍,雜取百家,自成一家,達到真正的開放。
據說有人想把趙樹理的小說搬上熒屏,卻遭到了老先生的拒絕。因為他認為,在他的筆下,在讀者的心中,“二諸葛”和“三仙姑”等人物都是活著的,他不想別人把他們刻畫成他們所想象的樣子,而是把這個主動權歸還給最廣大的讀者。在思辨活動中,我們把這個事設計為學生辯論的話題。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可用心去品味這一原汁原味的經典,而不是被人做了注解的一個文化快餐。我想對于任何一個文學作品或是生活的原材料,不同的閱讀主體會有不同的感知和體驗。只是有的相對淺顯,有的相對深刻。我們該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向深層次探討作品或生活原材料的內在意義,挖掘現實中的事物,才能收到如儒家文化中所說的“日新,日日新,茍日新”的效果。
對與錯其實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清楚自己的所為,讓學生清楚為什么要思辨,該什么思辨,及如何思辨。最重要的是能順“木”之天,以至其性,踏踏實實做人,不急功不近利,不嘩眾取寵,返璞歸真。
語文活動可以因勢利導,經常從生活這個源泉中采集新鮮活潑、富于時代氣息的材料作為內容,也可以結合課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編自演一些中外名劇。在教了《孔雀東南飛》《鄒忌諷齊王納諫》《項鏈》后,我就指導學生把這些文章改編成課本劇,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自己挑選適合自己的角色扮演,自已設計劇中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同學們很熱情,認真排演。在自編自演中,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在某些課文的情節空白、濃縮處,拓展想象,在富有創造力的表演過程中培養想象力,促進語言發展,增強自信。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得到了極大地發揮,個性思維得到了極大地發展。
語文活動豐富多彩,只有讓學生真正被鼓勵,張開思維的翅膀,在實踐中發展他們富有創造力的才能,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鍛煉和提高。我一直堅持讓學生在課前用3-5分鐘進行演講,輪流讓學生說說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人和事,有感而發,內容廣泛。演講后,大家對這些內容發表看法,談談感受,暢所欲言,個性直率的、靦腆的都可以各抒己見,進行評論,表達自己的個性和想法,老師隨時進行點撥。一學期下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思維發展了,個性也得到了發展。
總之,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貼近書本、自然和社會的活動,是很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