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宜
內容摘要:中俄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不僅具有比較的可能,而且比較的結果還有助于推動各國文學的發展。因此,本文擬在解析烏托邦文學、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相關作品,在辯證思維的指導下,參照反烏托邦文學的發展,對中俄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進行了必要的比較分析。
關鍵詞:烏托邦文學 中俄烏托邦文學 精神內涵 比較研究 例證總結
中俄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彼此迥異的差別。因此,比較兩國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既是文學鑒賞的需求,也是促進文學理論發展的必然。所以,本文擬在結合中俄烏托邦文學的經典作品的基礎上,對兩國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的異同進行詳細地分析與解讀。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解讀中俄兩國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既要有比較文學的視野,也要有世界文學史的知識,否則,不僅會因為不了解烏托邦文學的發展歷程而誤解了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而且也會因為狹隘化的理解而不能全面地把握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因此,任何一個研究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的人,都應該從這兩點上審視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
一.烏托邦文學及烏托邦文學精神
“烏托邦文學”是理解“烏托邦文學精神”的前提,而“烏托邦文學精神”又是本次比較的核心議題。所以,在此有必要對這兩個核心術語進行一個簡單的說明。
1.烏托邦文學
烏托邦文學是以再現“烏托邦”為核心的一種文學類型。在這種類型的文學里,無論是哪一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無論是哪一種題材的文學創作,都不能缺少對“烏托邦”的描述和再現。因此,理解“烏托邦文學”首先要明確“烏托邦”的基本內涵。
無論是對于中國的文學創作而言,還是對于俄國的文學發展而言,“烏托邦”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泊來品。在拉丁語語匯里,“烏托邦”的基本含義是“美好”。后來在托馬斯.莫爾的文學作品里,“烏托邦”變成了一個小島的名稱。但這個小島卻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殊之處。即“烏托邦”成為了一種人們心中向往的“藍圖”。從另一個層面上分析,在文學的創作中,“烏托邦”這個來自于拉丁語的詞匯,其含義出現了泛化式的發展。特別是在文學的創作中,“烏托邦”在其語義的泛化,使其成為了一種文學描繪中的理解境界;在文學的發展歷程中,還是因為這種語義上的泛化,又使其成為了一種文學的類型;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烏托邦語義上的泛化,又使其成為一種政治生活的最終追求。也還是在這種語義泛化的基礎上,作為一種敘事模式,烏托邦是一種隱藏于文本中的敘事原型,構成了闡釋他者的前提。這也就是說,因為“烏托邦”語義的泛化,擴大了它對生活的影響,而對生活的影響又使其作為一種文學類型出現于世界文學之林。
2.烏托邦文學精神
“烏托邦文學精神”就是在“烏托邦文學”這種類型的文學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內涵。因此,對于其精神內涵的分析,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學作品。但是,又因為“烏托邦文學”是一種文學類型,因此,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哪怕是堪稱烏托邦文學的經典之作,它也不可能蘊含全部的烏托邦文學精神。關于這一點,不僅研究者要注意,而且讀者也要注意。否則,在探討烏托邦文學精神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以偏蓋全的錯誤。
二.中俄烏托邦文學精神的比較
任何兩國的文學的對比研究都需要研究者運用比較的方法。而比較的方法在其運用過程中又必須關注兩點,即比較的方法和比較的結果。對于前者而言,就是指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或者說都比較些什么;對于后者而言,就是在比較的基礎上得出必然的結論。即,比較對象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比較方法
中俄兩國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比較主要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比較:首先,比較兩國烏托邦文學產生的背景。眾所周知,任何一個類型的文學創作都是其文學發展中的支流。即,對于烏托邦文學而言,它既是對中俄兩國原有文學傳統的繼承,又是對中俄兩國原有文學發展傳統的拓展。因此,對其背景的分析,不能脫離兩國的文學傳統。雖然說,烏托邦文學是一個新的名詞,但其在文學發展歷程中,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早已有所體現。
其次,比較兩國烏托邦文學的經典作品,總結并歸納烏托邦文學的內涵。正如上邊所言的那樣,雖然說經典的烏托邦文學作品不能囊括全部的烏托邦文學精神,但它卻可以最大限度地對烏托邦文學精神的內涵進行闡釋和說明。因此,研究與分析烏托邦文學精神內涵不能脫離經典的烏托邦文學作品。
(二)比較結果
1.共同之處
在中俄兩國文學發展史上,有以下經典的烏托邦文學作品值得關注。例如,俄國的《太陽城》、《基督之城》;中國現代的烏托邦文學作品《受活》、《丁莊夢》;古代的作品《桃花源記》、《大同世界》等。詳細閱讀中俄的這些烏托邦文學作品就會發現兩者在以下幾方面表現出彼此的共同之處:
首先,烏托邦是一種理想的藍圖。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的文學發展歷程中,烏托邦文學作品首先都是對理想藍圖的一種真實描繪。在中國古代的《大同社會》里,作者為世人描繪了一個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再現了一個公平的先賢舉能的管理體制。在這個大同社會里,世人彼此之間不僅有和睦的鄰里關系,而且還有人得其所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俄國的文學作品里,這種中國人的大同理想也得到了真實的再現。只不過是表現的內容稍有不同罷了。例如,在短篇小說《上帝的教堂》中,俄羅斯作家扎米亞京把“教堂”就描繪成了一個類似于大同社會的場所。在那里人人平等,關系和睦。在俄國烏托邦的歷史演變與特點來看,與城市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如果脫離了城市,就無法把握烏托邦的奧秘。與之相比,中國的烏托邦則是塑造出一個個的“桃花源”,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人更加關注人間樂土的社會形態建構,西方文學則更為關注哲學王統帥王國的打造。
其次,烏托邦文學精神的實質是一種“批判”。之所以說烏托邦文學精神的實質是一種批判,那是因為烏托邦文學產生的前提是基于對現實生活的批判;烏托邦文學的發展基于對自身的批判。眾所周知,在烏托邦文學發展史上,烏托邦文學與反烏托邦文學是并行的兩種文學類型。在這兩種看似相反的文學創作里,它們關注的焦點卻是相同,即,烏托邦在文學中的表現。對于前者而言,烏托邦文學描繪的是世人當時心中的理想生活;對于后者而言,作家側重的是對這種理想生活及其獲得方式的一種理性思考。例如,在《上帝的教堂》這篇小說中,雖然小說主人公成功地實現了他心中的理想,構建了一座充滿平等意蘊的教堂。但是因為其在構建教堂的手段不道德而使其烏托邦理想受到了眾人的質疑。因為,他構建教堂的錢財來源于他對一位富商的搶劫和殺害。于是,在小說的結尾處,這座本應該充滿理想生活的教堂里只剩下了伊凡獨自留在了他所建造的圣所里。
再次,烏托邦文學的創作是一種基于對現實的反思。這里所謂的“現實”是一個辯證意義上的“現實”。既指與文學創作相對的社會現實生活,也指與文學批評所相對的文學作品里所再現的“現實生活”。對于前者而言,作者對于社會現實的批判產生了傳統意義上的烏托邦文學;對于后者而言,對于烏托邦文學所構建理想現實的批評,又促使了反烏托邦文學的誕生。例如,對于《桃花源記》而言,如果沒有東晉當時那種動亂的生活,作者陶淵明也不會在眾人從漁人口中得知秦漢、魏晉的更替后,表現出“皆嘆惋”的感慨。在這里,桃花源人所嘆惋的對象,不僅是世外朝代的更替,而且還有朝代更替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而關于這一點,正如古人所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從另一個層面講,也正是對于這種“興”、“亡”之苦的真實分析,才使陶淵明有了對“桃花源記”這種理想生活的追溯。
最后,烏托邦文學具有辯證的研究歷程。中國和俄國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的探討是一個充滿辯證思維的研究歷程。這種辯證的思維在中俄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的探討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上:在第一個層面上,所謂的辯證思維體現在烏托邦文學與反烏托邦文學對比研究是總結與歸納烏托邦文學精神內涵的必然之路;在第二個層面上,對于理想藍圖的構建過程的辯證分析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正如上邊提到的《上帝的教堂》這篇小說一樣,研究者關注的不僅是“教堂”所體現的烏托邦精神,而且還關注這種烏托邦精神實現過程存在的現實問題。在第三個層面上,所謂的辯證還體現在“現實”與“理想”的辯證關系中。眾所周知,烏托邦是理想,但這種理想的構建并不能脫離現實生活。例如,在中國當代烏托邦文學作品的《丁莊夢》里就有這樣的理性內涵。在丁莊,每死一個都會得到政府照顧的一口棺材。這似乎使丁莊的生活理想化了許多,但是,對于這種照顧的來源,卻使讀者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這樣的照顧,難道僅僅是因為高副縣長對丁莊有私人的感情?僅僅是因為這位高副縣長是丁老師的學生?
2.不同之處
首先,傳統文學給予烏托邦文學創作的影響不同。中國和俄國烏托邦文學發展具有不平衡的特點。這種不平衡,既表現在烏托邦文學在各種文學體裁間的不平衡,也表現在眾人對烏托邦文學關注的不平衡層面上。眾所周知,在烏托邦文學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中國的烏托邦文學創作,還是俄國的烏托邦文學創作,最為成功的文學體裁都表現在小說的創作層面上。這也就是說,除了小說之外,烏托邦文學精神在其它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中都表現得極其有限。因此,探討烏托邦文學精神的內涵應該把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小說這種文學作品中。在俄國文學中,烏托邦屬于完美的理想,是一種替代社會的形式,有著濃郁的理想主義色彩,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許,也是是遙遠世界的接受,這個遙遠世界無疑是完美的。與俄國不同的是,中國的烏托邦建構者們渴望建立起完美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并不一定是未來世界,從時間層面來看,中國的烏托邦有著明顯的“回望”色彩。
其次,烏托邦文學與反烏托邦文學的不同。在中國的文學發展歷程中,反烏托邦文學沒有俄國反烏托邦文學發展那樣的成就。但是,對于中國而言,烏托邦文學的發展卻滲透到了各種題材的小說創作之中,無論是早期鄉土文學中的烏托邦文學精神,還是現代的烏托邦文學小說作品,幾乎大多數題材的小說創作都有烏托邦文學精神的不同體現。例如,古代的散文《桃花源記》、近代的小說作品《丁莊夢》等。對于俄國文學創作而言,反烏托邦文學幾乎是與烏托邦文學并行的一種文學創作,這是一種系統、豐富的敘事傳統,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俄國烏托邦思想吸收了宗教、神話、哲學等內容,這在多部作品中都可看出,俄國烏托邦文學是一種獨特、完整的敘事文類,盡管不同作品的出現時間不同,所代表的理想也不同,但往往有著密切的聯系,縱觀整個俄國的烏托邦文學體系,都能夠尋找到內在的邏輯體系。
三.比較的意義
中俄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比較的意義在于以下幾個層面:首先,比較中俄烏托邦文學精神內涵的意義可以在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幫助讀者理解相關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涵。因為,任何一部文學作品主題的內涵都來源于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思考,都來源于他對傳統文學理論的把握。其次,比較中俄烏托邦文學精神內涵可以幫助讀者理解烏托邦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上帝的教堂》的主人公是這樣,理解小說《基督之城》的主人公形象也是如此。《平原上的歌謠》是中國一部著名的烏托邦文學代表作。在這篇小說里,小說的主人公魏月明把自己全部的積蓄都無償地送給了他人。無論是她自己的妹妹,還是根本就不相識的外鄉人。也正是她這樣的行為,使《桃花源記》里那種“黃發垂笤,怡然自樂”的精神得到了真實地延續。再次,可以幫助文學研究者理解各國文學理論爭鳴的發展。例如,在烏托邦文學與反烏托邦文學的爭鳴中,如何探討總結和歸納烏托邦文學精神實質就是兩者比較的結果。
總之,中俄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內涵比較研究,既具有現實意義,又具有理論價值。在現實的基礎上,它的研究結論,既有利于讀者理解相關小說作品的主題內涵,又利于讀者把握相關作品的人物形象;在理論的層面上,這樣的研究與探討,既可以幫助文學愛好者明確兩國烏托邦文學發展的歷程,又可以探討烏托邦文學的精神實質。因此,本文從三個層面上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詳實的分析和說明。
參考文獻
[1]張立波,吳照玉.烏托邦概念的多重圖式[J].理論探討.2014(01)
[2]王一平.論反烏托邦文學的幾個重大主題[J].求索.2012(01)
[3]傅星寰,賈德惠.“現代性”視閾下俄羅斯反烏托邦文學題材辨析[J].俄羅斯文藝.2010(01)
[4]傅金祥.文學視域中的"新烏托邦精神":命題及其當代選擇[J].青海社會科學,2016(5):164-169.
[5]米學軍.審美烏托邦的缺失——論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文學創作[J].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3):64-65.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