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枰利
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化的教育形勢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現象得到了凸顯,對學生健康身心的成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我國的教育部門提出了“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政策,并在減負增效的基礎上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推動。因此,教師在對小學英語課后作業進行設計與布置時就應在對“雙減”政策的正確解讀中,充分地了解“雙減”政策對小學英語的要求,并通過多元化優化策略的探究與實施,來實現“雙減”政策的落實。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英語已經成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課程,為了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很多教師都會為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來督促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進行課堂學習內容的復習與鞏固,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與當前的“雙減”政策產生了沖突。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應對“雙減”政策的內涵進行全面、深入地解讀,并對“雙減”政策下對小學英語作業的要求給予科學地把握。這樣教師就可以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小學英語作業的科學化設計與布置,在減負的同時應做到增效,使學生能在輕松有效的課后學習中,掌握及鞏固課堂教學知識、進行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以此促進素質教育理念以及“雙減”政策的貫徹與落實。
一、依據學生興趣愛好,開展趣味英語作業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性愛玩,其注意力與精力集中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對于習慣了漢語言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英語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在設計英語作業時依然采用單一枯燥的形式,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畏難和抵觸心理。四會單詞、閱讀短文及英語作文一直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難點,為了增強學生在該方面的知識水平,教師應當摒棄傳統的作業形式,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心理特征,設計貼近生活且富有趣味的英語作業,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創造性與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比如在學習完“What do you like?”這一句型之后,可以讓學生與其同學以及父母針對愛好進行交流,并將采訪結果記錄下來,在課堂上用該句式進行匯報;又如在學習完“How much is it? How much are they?”這些句型之后,就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跟隨父母走進超市,觀察商品英文名稱與其價格并詳細記錄,之后制作成表格與學生交流分享。利用這些形式多樣化的作業,有效減輕了學生對英語作業的畏難心理,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自理能力。
二、依據學生能力水平,開展分層英語作業
學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在學習與作業練習中存在很大的差異,為此,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應遵循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分層次課后作業,給予學生最大的選擇與自由。“雙減”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不同特征去設計和布置課后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提升。所以,作業的布置要具有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更好地實現英語教育目標。基于學習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開展自主學習,如制作繪本、學唱英文歌、為英語動畫配音等等,在娛樂的同時還能鞏固知識,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將課后作業劃分為必做任務及選做任務,像一些書面寫作與手工制作為必做,而英語動畫配音與學唱英文歌則可以讓學生根據愛好自主選擇。例如學習完四年級上冊Unit 8 The Spring Festival 后,教師就可以以傳統節日為話題布置英語作業:(1) 以思維導圖的形式介紹一個中華傳統節日(必做),評價為A;(2) 寫出有關該傳統節日的小作文(選做),評價為A+;(3) 小組合作關于傳統節日的繪本(選做),小組加分。這種方式讓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能夠有機會得到優異成績,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以結果展示的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
三、依據學生發展需求,開展作業有效評價
在任何一項學習活動中,評價環節都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積極性。而在小學英語作業中,作業的評價環節同樣重要。開展作業評價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作業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作業過程,并保證評價的公開、公平、公正,建立科學完整的評價體系。如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在每次評優后獲得一個小貼畫獎勵,集齊十張貼畫可以兌換小禮品。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通過課后作業、課堂表現、實踐活動、英語比賽等多種途徑來獲得積分,積攢不同的積分在“智慧超市”中自由兌換自己感興趣的物品。以此來激發學生高效、高質量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并在積分的激勵下愛上英語學習,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
四、依據學生學習進度,開展作業針對性和多樣性
教師經常忽視學生個性和基本面的差異,學生每天在課堂上做同樣的作業。這種作業不靈活,沒有針對性,導致不止好學生“吃不飽”,一般學生也“吃不飽”,進而出現抄作業或不做作業的現象。久而久之,英語成績優秀且對該學科感興趣的學生越來越少。作業形式單一化,缺乏多樣性,學校重視考試成績,同時為了提高成績而布置大量書面作業,采用題海戰術。其實,做作業的目的不僅僅是鞏固知識,更是為了應用知識。除了書面寫作,還有聽、讀、說的形式。但因為其可操作性較差,反饋和評價差強人意,導致在傳統作業中被淡化和忽略。因為作業單調乏味,無法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整體的應用能力。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在課堂上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單一的作業形式無法促進班級學生整體英語水平的提升。發展教育理論認為,“差異就是資源”。 兩千年前,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倡導“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小學英語教學的日常工作中,“一視同仁”是不行的,因為要處理好學生的個體差異。例如,所有學生在學習中都有自尊。當他們在學習或作業中遇到挫折或失敗時,總覺得不好意思找同學去問,尤其是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有一種自卑感。如今,在個性化作業的影響下,這些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悅,逐漸恢復自信,不斷建立自尊。例如小明是一個在課堂上英語不是很好的男孩,尤其是背單詞。別人能背10個單詞,他最多能背4個單詞。每次拿到聽寫本,他總是感到焦躁、憂慮。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其一個自主的學習空間。當要求另一個學生完成 20 個單詞的記憶(基本 + 擴展詞匯)時,讓小明學習10個基本單詞。經過幾天的教學和背單詞,他記憶單詞的數量逐漸增加。并在教師不斷的指導下,其聽寫能力有了很大的飛躍,臉上洋溢著自信且快樂的笑容。
五、依據學生動手能力,開展實踐型作業
受到應試教育及傳統教學的影響,當前的英語作業內容依然圍繞著課本重難點以書面形式開展,而忽略了英語學習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事實上,當我們離開教室時,就會發現英語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引入生活事例或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用型作業,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手腦之間的協調互動來夯實英語基礎,并運用它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延伸,學習新知。實踐型作業設計包括三個主要類別:研究、插圖和制作。例如:學生零用錢調查,是指讓學生通過預先設計的調查問題進入同齡人的生活,學習和研究他們的生活。示例:教師讓學生走出校園,調查英語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領域,來感受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除了調查作業外,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完成演示和制作作業,從而不斷激發他們的思維并將英語學習融入他們的生活。例如,通過電話學習英語會話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請用英語進行聯系。讓學生選擇一種簡單的基本語言來接聽和撥打電話。通過模擬和演示這一作業,使語言學習與生活充分聯系起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又如在國慶節和元宵節的時候,教師以“節日”為主題,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然后讓學生圍繞該主題收集相關信息,在一個小組中設計一篇關于傳統節日知識的小報。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忙于排版、繪圖、組稿和臨摹。通過撰寫自己的小報,不僅可以了解節日,還可以培養相互合作的意識,同時培養更高的自我認同感。這種手工型的作業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下,學生課后作業負擔的減輕是落實政策的一個重要維度,然而,作業負擔的減輕不僅僅是作業數量的減少,同時更意味著作業質量的增強與提升。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全新的作業世界,讓作業成為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的船槳!要設計優秀的作業,教師需要著眼于實際,仔細分析學習情況和材料,制定實用的作業設計方案,同時遵循個性化功能設計原則,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完成個別任務,調整作業的數量和作業的難度,讓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家庭作業,在輕松、快樂、充實的心理體驗下獲得英語水平的提升。英語家庭作業的設計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實驗性的,所以肯定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但這次嘗試讓筆者明確了方向。根據迄今為止的實踐,我們將繼續積極探索新的形式,希望通過“理論-實踐-評價-理論”的一系列科學步驟使其越來越完善。因此,在“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積極地進行課后作業的優化設計和科學布置,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及發展需求,設計有趣味、有層次、多樣化的英語作業,并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來實現小學英語作業的減負增效,促進學生更為健康的成長和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