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
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有了較長的英語學習經歷,但是他們只是知道某個單詞的意思,如果讓學生用英語來交流,那么就會表達得語無倫次。實際上這并不是因為學生不努力,學生認為英語學習過于困難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畢竟一直以來我國的英語教育停留在注重英語表達形式的階段,以至于影響了學生的能力提升。如今的教育形勢已經出現了變化,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接受現代教育思想的熏陶,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要想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表現,一定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研究之中,帶領學生正確理解句子整體意思。為了方便學生學習,教師還可以引入英語文化,以促進學生發展。
一、目前高中生跨文化意識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師生對跨文化學習的重視程度不足
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依然側重于應試的講解,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因其自身知識的儲備不充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無法對西方文化持客觀、科學的態度。有學生會一味地崇洋媚外,也有學生會一味抵觸,或是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淺顯、不客觀。想要學生建立正確的西方文化觀念,需要教師有效的引導,將西方文化完整、客觀地闡述給學生。
(二)課堂上對于英語跨文化的學習少,課程輔助教學流于形式
部分英語教師忽略了對不同國家語言和文化的比較,導致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對他國文化持有與本國文化相同的觀點,不利于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高考是高中生學習的標桿、教師教學的指揮棒,造成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將精力放在應對高考上。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因教師重視程度和學校硬、軟件設施不夠完善等因素,課程輔助流于形式,對學生英語跨文化的學習并未起到推動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跨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跨文化意識培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秉承重要的思想,就無法讓實際教學工作取得進展。新課程改革正在進行中,教師應當明白如今的教育領域已經出現了變化,教師不應再進行灌輸式教學,而是要創新教學內容,完成教學方法的改進。在教學“Healthy eating”一課時,教師應當嘗試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如今學校已經完成了智能化建設,學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網上學習來了解信息。教師就可以在講課的時候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了解中西方的生活習慣以及文化與飲食方面的差異。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免受書本的局限,而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能夠被深深吸引,明白地域特征不同飲食烹飪方法與飲食習慣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學生也愿意去了解此類知識,學生將會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以往的教學中總是教師講學生聽,有一些學生會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課堂效率得不到保障。因此師生可以進行角色互換,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介紹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介紹自己所了解的西方國家的歷史特點與飲食習慣。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弘揚主題文化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最有效的方法是把英美文化滲透于教學當中。外研版的高中英語教材每一個單元都有主題文化,我們要善于挖掘它的文化內涵、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不僅僅包含物質文化,還包括精神文化以及多種中外文化。除了飲食、服飾、建筑、交通我們要了解之外,價值觀、道德修養、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都屬于學生要了解的文化范疇。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來學習西方的文化內涵。例如:中國人聊天的時候,常常會談論家庭、年齡、工作、薪資的狀況,而西方國家覺得這是個人的私事,不方便透露給別人;中國人在得到別人贊美的時候,往往比較謙虛,而西方國家的人們被夸獎時往往會接受,并且說“Thank you.”?!癟he answer is zero.”我們都知道這幾個單詞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為“答案為 0”,但如果是在英美等國家,這句話往往表達的是“白忙一場,毫無結果”?!癮nswer the call of nature”,我們可能會把它翻譯成“回應大自然的呼喚”,如果你跟外國人這樣說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感到尷尬,因為他們認為大小便是自然的需求,不是刻意的,所以當老外說“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是指“上洗手間”的意思。通過比較中西方的文化內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讓他們產生對造成文化差異的社會歷史因素的好奇心,從而提高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感知能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直觀有趣地傳授異國文化
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給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播放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視頻片段或者錄音,又或者通過小游戲、模仿、配音等讓學生置身于異國情境中,感受異國別樣文化,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可以設置“詞義連連看”的游戲讓學生將詞匯與對應的釋意連起來,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將文章信息整理并歸類,也可以通過抽號軟件隨機抽取兩名學生進行搶答PK。有效利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被動變主動,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通過聲音、視頻、圖片等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體性;有效利用多媒體,可以節省時間,例如板書時間,讓教師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傳授更多的知識,提高教學的容量,同時,教學效率也得到相應的提升,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效利用多媒體,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例如通過對一張圖片的想象可以讓學生進行讀后續寫,后面的情節如何發展?故事如何續寫?圖片主人公的情感心理和動作又是如何?通過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圖片信息處理能力;有效利用多媒體,可以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素養,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中,學生通過多媒體可以讓學生理解、分析、記憶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拓寬自己的信息技術視野,漸漸達到學以致用,不僅學會了英語知識,還在信息技術這一模塊得到了提升。
(四)開展英語話劇表演活動,創設跨文化學習環境
教師可以依托教材創設英語話劇的表演活動,讓學生根據他們的喜好在劇中扮演角色,體驗英語戲劇和英語文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文化學習情境,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意識的培養相輔相成。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收集適合改編為話劇的關于西方文化的英語課外閱讀材料,以此推動學生了解跨文化知識。例如,在必修3的Unit4 “Amazing art”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以教材內容為引導,讓學生注意其中包含的不同文化在藝術上的差異,比如中國的舞蹈和建筑,以及西方的繪畫、雕塑和戲劇等等,激發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然后,教師要將重心放在西方文化知識的擴展上,鼓勵學生以教材中的線索為切入點,收集適合課堂表演的西方經典話劇橋段,比如根據維克多·雨果改變的音樂劇《悲慘世界》等,并在課堂上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營造跨文化學習環境。在《悲慘世界》音樂劇中的很多橋段都非常適合學生來表演,例如“Look Down”,在前半部分的“Look down, look down. Don??t look them in the eye. Look down, look down. You??re here until you die.”這一段可以讓全體同學共同表演,而有能力的同學則可以繼續接著冉·阿讓的角色進行演繹,再比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學生可以通過表演來體會法國大革命中青年們的怒火與激情,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通過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加深理解,教師可以利用一節課甚至兩節課的時間來進行音樂劇的準備、練習、布置與表演,讓學生都參與其中,既能領略經典作品的優秀之處,又能提升課堂參與感,體驗英語音樂劇的魅力所在。
(五)結合西方生活實際,開展合作探究和專題學習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可以被分配一些與文化學習相關的學習任務,這些任務是小組合作的、探索性的。由教師帶頭進行專題探討,對于教材中出現的跨文化知識加以深入了解與調查,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利用好網絡教學資源,從互聯網上進一步獲取系統的西方文化知識。通過開展這樣的調查任務,可以鼓勵學生在網上查找外國材料和閱讀英語新聞,并在選擇報紙材料和設計網頁的過程中有區別地思考英美文化。例如,在必修2的Unit 1 “Food for thought”一課的教學中,教材給出了很多符合西方飲食文化的美食圖片,比如意大利面、沙拉、面包、薯條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并不陌生的食物。所以,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跨文化元素,把學生對美食的喜愛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聯系起來,鼓勵學生進一步自主探索,加深學生對外國飲食文化的系統了解。在這里,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當下的新媒體環境,播放這些國外的美食制作教程來讓學生領略地道的外國菜的做法。例如意大利面,學生都知道意大利面叫作“pasta”,但其實意大利面根據原材料和形狀的不同可以分為很多種,在英國,意大利面主要被稱為“spaghetti”,通心粉類型的被稱為“macaroni”,而寬面條形狀的被稱為“lasagna”,細長面條形狀的則被稱為“tagliatelle”,甚至還有包著肉餡的意大利面餃,被稱為“ravioli”,在點餐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點不同種類的意大利面。在國內,意大利面主要是番茄肉醬意面和奶油蘑菇蝦仁意面這兩種,國內的做法也在國外有很大不同,味道也大不一樣,學生吃慣了國內的意面,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的介紹來學習國外意面的做法,這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小作業,將菜譜帶回家,在家長的陪同下做一次純正的意大利面,品味一下與自己平時吃的有什么不同?都用到了哪些平時不會用到的食材?這些食材的名字用英文怎么讀?你更喜歡“中式”意面還是純正的意面?不同類型的意面吃起來口感有何不同?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將制作意面的過程拍下來,像視頻中所展示的一樣介紹每一個步驟,都用到了哪些食材、用了多少,做成精美的小視頻在課堂上分享,并用英語流利地介紹出來。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不用出國也能享受到純正的異國風情,同時也增進了和家長的感情,更能夠通過這樣的小活動將所學到的知識熟練地進行運用,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沒有真正融入生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文化的載體,擁有十分豐富的內涵。要真正地掌握英語,除了學習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之外,還必須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對于英語教育工作者來講,需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跨文化障礙,教師為了讓學生具備跨文化意識應當多下功夫,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育效果。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教材內容,結合實際經驗,改進和創新跨文化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幫助學生打破中國式英語的固有思維模式,消除文化障礙,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