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齊
劉湛恩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是受人尊敬的社會活動家,是滬江大學的首任華人校長,更是一位愛國志士,被國家授予“著名抗日英烈”稱號。據《劉湛恩年譜》(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介紹:1896年12月12日,劉湛恩出生在湖北陽新縣白沙鎮劉福七房村的一戶普通農家。他自幼刻苦好學,善于思考,年少時即在刊物上發表文章。二十歲時,以第一名成績保送至東吳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劉湛恩表現出了卓越的演說天賦。他曾代表學校與南京高師、金陵大學、之江大學等學校代表同臺競賽,并接受了評委會主席黃炎培的頒獎。
大學畢業后,劉湛恩遠渡重洋,來到美國繼續深造。他認為救國首先要發展國民教育,遂先后在芝加哥大學教育系和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在美期間,劉湛恩靠打零工維持日常開支,不論做打字員或當家庭教師、傭工、飯店服務員,還是農場的季節工,都不以為苦,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讀書報國的信念。
一戰結束后,巴黎和會將德國非法強占我國山東半島的權益轉歸日本。美國總統威爾遜在華盛頓對公眾發表演說,宣揚美國的“公正無私”。劉湛恩在人群中振臂質問:“我們的山東省怎樣啦?我們決不同意!”嚴正激烈的話語引起美方的注意,隨即被捕入獄,后經中國留學生及僑胞聯名抗議才獲得釋放,這更加堅定了劉湛恩學成歸國報效祖國的決心。
1922年,劉湛恩博士畢業,旋即回到國內,開始在上海、江蘇、湖南等地考察教育,并發表教育演講,現場“聽者非常踴躍”。作為教育家,劉湛恩迫切希望能改變當時中國教育落后的面貌,他也很希望將歐美國家一些好的做法引介至國內實驗推行。劉湛恩曾與梅貽琦在1922年游歷西歐,考察教育。同樣,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與劉湛恩也有很深的交往。1934年,為參加在菲律賓舉行的東亞高等教育會議,蔣夢麟12月8日即來到上海與劉湛恩會合,后一同經香港赴菲,至1935年1月7日回到上海。這次考察,可謂有驚無險。原來,劉湛恩與蔣夢麟最初所搭乘的太平洋公司的“杰佛遜”號船在香港與一艘丹麥輪船相撞,不得不改乘“彰德輪”離港赴菲,以致沒能參加菲律賓大學校長的就職典禮,但在菲期間,所到之處皆受到各界歡迎。
此外,劉湛恩還與蔡元培、郭秉文、陶行知、邰爽秋、朱經農等教育家保持著良好聯系。當劉湛恩出任滬江大學校長時,蔡元培專程前往,參加他的就職典禮,可見劉湛恩在教育界之影響。就在這一時期,中、美兩國教育家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曾攜手走過一段艱辛而充滿希望的旅程。在劉湛恩、郭秉文、陶行知等留美學生的推動下,孟祿、克伯屈、柏克赫斯特、華虛朋等一批美國學者來華講學。
此外,劉湛恩始終在為近代中國社會的復興、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奔走呼號。他關注中國近代婦女進步事業,支持婦女參政,反對蓄婢、納妾,禁止纏足、束胸等各種陋習,幫助妻子劉王立明開展中華婦女節制協會的活動。他關心青年成長,為青年學生的職業選擇、生涯規劃嘔心瀝血。他力主禁毒,參加中華國民拒毒會,赴蕪湖、安慶、九江、武昌、漢口、開封、鄭州等地宣傳拒毒運動,監督各地的禁煙禁毒進展情況,不斷地揭露事實,向各級政府施加禁毒壓力及影響。他注意民眾身體健康,擔任了中國防癆協會理事,討論了防癆口罩問題,還參加了中華麻風救濟會,強調救濟工作應十分努力于積極的預防,希望以后癲病絕跡,不致再有無數患者為麻風惡疾蹂躪。而當一些地方遭遇水災,他又發起組織了上?;I募各省水災急賑會、教育家水災助賑聯合會等,急救災民于水禍……
劉湛恩主要活動于二十世紀上半葉,這一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對華侵略戰爭。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英勇反抗,發起了偉大的民族解放抗日戰爭。1927年6月1日,日本以保衛日僑安全為由派兵兩千人在青島登陸,7月又增兵至四千人。此舉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當時,劉湛恩即將日本出兵山東問題電告中國出席“太平洋國交討論會”的代表,請于大會時提案。同時,還將中方代表余日章在海外的通訊地址通告各處,俾民眾團體和個人對于日本出兵問題有任何建議,都可直接電達。余日章在社會上有很強影響力,曾被《密勒氏評論報》(Millards Review)視為當時影響中國的十二個大人物之一。1925年成立的“太平洋國交討論會”也是一戰后亞太地區存在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之一。因此,無論是對余日章的研究,還是對“太平洋國交討論會”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論及日本出兵山東背景下,在這一國際會議上對中日關系的討論,但缺少了劉湛恩對余日章等中方代表直接溝通支持的描述。
事實上,劉湛恩對中日關系一直予以關注,并進行理性思考。他在《日本研究》題詞和“五九國恥紀念日”演講中提出“應付外交困難,固須了解日本而截人之長,補我之短,借鏡鄰封,尤應研究日本”,“雪恥方法,在群眾努力,積極建設,致國富強,以御外侮”。“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又聯絡各大學校長,召集會議,電告英美諸國,揭露事件真相,譴責日本暴行,為李頓調查團的派出制造了輿論壓力。1932年3月14日李頓調查團來華后,15、16、18日三天,劉湛恩均出席了歡迎調查團的宴會及相關活動,24日又發表了《我們對于時局的意見》,對中日問題進行了全方位闡述,表達了中國民眾的正義立場。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后,劉湛恩又與林語堂等人創辦了英文刊物ECHO,向世界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此外,劉湛恩還通過向國際友人致信致函的方式介紹國內情況,同時也展示出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在與瑪麗·C.亞歷山大的通信中,劉湛恩寫道:“這次災難僅是這場生死斗爭的開端。我們愿意為國際正義和永久和平付出代價。有謠傳說,日本當局開了一份‘黑名單,列出兩百多名中國的領袖人物,其中包括各大學的校長。他們很可能對這些支持中國事業的人們采取行動。我的很多朋友關心我的安全。我的太太和我毫不感到不安。我們決心繼續‘照常工作……我永遠不會‘屈服……”
“九一八”事變后,他還積極投身國民外交活動,并發起成立廢止內戰大同盟會,疾呼要求停止內戰,領導上海各大學教授聯合會,積極進行抗日宣傳。因堅持揭露日軍侵華暴行,并堅決拒絕出任日偽“教育部長”,最終成為日本侵略者及日偽漢奸的眼中釘、肉中刺。1938年4月7日,劉湛恩慘遭日偽特務殺害。
歷史不會忘記,我們也更不能忘記劉湛恩在抗日戰爭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與犧牲。斯人已逝,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