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的斯科特和他前妻的離婚經歷同大多數感情破裂的夫妻一樣,令人煎熬。據斯科特說,他們的律師相互發離婚承諾書和律師函的過程就持續了整整八個月。這期間,他們的孩子還被列入聯邦警察的觀察名單,無法出國。盡管兩人最終達成了協議,沒有走上法庭,但斯科特仍然花了3.5萬澳元的律師費。如果上了法庭,留給他們分配的財產就更少了。“這就和打牌一樣,”斯科特說,“沒人會亮出底牌。”在這樣一場“牌局”中,無法坦誠相見的兩人只會讓離婚變得更加痛苦且代價高昂。
離婚幾年后,斯科特和他的前妻再次起了紛爭,這一次是為了孩子的監護權。不過,這回沒有之前那么糟心。政府資助的調解服務幫助他們解決了問題,調解員和顧問作為中間方為他們提出了緩和爭議的方案。斯科特說:“不得不說,調解員確實給了我許多積極而實用的建議。”爭吵時,他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也會盡量避免引起對方的強烈反感。調解費僅花了幾百美元。此后,斯科特會建議想要離婚的好友直接去找調解員,這么做既能節省時間和金錢,也能減少負面情緒。
有了無過錯離婚,離婚就不再需要特定的理由。
沒有人覺得離婚一定要和和氣氣的,但在發達國家,離婚正逐漸從一個復雜的法律問題轉變成一種簡單的關系問題。越來越多的解決方案替代了法庭上的對峙,越來越多的國家不再將夫妻一方的過錯行為視作離婚的必須理由。總而言之,對于夫妻和他們的孩子來說,離婚不再那么可怕。
去年,英格蘭和威爾士政府推出政策,對離婚調解服務補貼500英鎊。今年4月開始,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夫妻可以快速結束婚姻,不用非得有過錯方,也無需分居至少兩年或五年(時間取決于夫妻雙方是否都同意離婚)。在此之前,只有指控對方存在通奸、遺棄或其他不合理行為才能離婚。2019年,英格蘭和威爾士有54%的離婚訴訟案是因為通奸或不合理行為而批準的。
1915年,瑞典不再要求離婚的法定理由必須是當事人的過錯,澳大利亞在1975年也采納了這種做法。1969年,加利福尼亞成為美國首個采納無過錯離婚法的州,紐約州是最后一個,于2010年適用該法。有了無過錯離婚,離婚就不再需要特定的理由,但很多國家仍然要求在正式離婚前有一段冷靜期。英國律師薩曼莎·伍德漢姆說:“就心理上而言,無過錯離婚意義重大。”這樣的離婚方式使得夫妻雙方不再那么充滿敵意。
自1990年以來,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至少有30個國家的離婚程序變得更加簡便,訴訟以外的選擇也逐漸增多,比如在中立調解員的幫助下達成協議。在挪威和澳大利亞,大多數有孩子的夫妻想要離婚會先尋求調解;在英國,除了因家庭暴力離婚以外,夫妻雙方都要先聽取婚姻調解員的意見;在荷蘭,41%的離婚是通過調解而非訴訟完成的。
協議離婚也是離婚的一種方式,夫妻雙方雇傭各自的律師,但不是去法庭對峙,而是簽訂協議。如果他們不能達成統一意見,就只能再找新的律師。美國律師協會負責人表示,至少有兩萬名律師接受了相關培訓。
澳大利亞政府為了讓離婚不再那么痛苦,推出了一系列舉措,贏得了民眾的贊許。2006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開始資助“家庭關系中心”。這些中心大多由慈善機構運營,提供免費或是價格低廉的調解服務。此外,工作人員還會幫助家庭成員適應新的生活,比如給夫妻雙方上課,讓他們了解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又比如,為不會做飯的孩子爸爸提供烹飪課程。這些中心創立的初衷是不再讓法律成為離婚的唯一解決方案。如今,愛爾蘭和加拿大的一些地區也會提供此類服務。
除了政府機構,一些企業也聞風而動。“離婚酒店”是一家荷蘭公司,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也有分公司。它秉承的理念是“專業、快速、便宜的離婚調解服務”以及“分離是一段婚姻的結束,也是另一段生活的開始”。調解服務在豪華酒店展開,夫妻雙方分別入住不同的房間,時間為一個周末。這期間,酒店還會提供按摩服務和高爾夫場地。另一家名為“易別離”的公司在線為離婚雙方提供有關填寫表格、共同撫養和姓氏更改的法律建議。
無論是否富有,有沒有孩子,財產分配始終是離婚最具爭議的一個部分,好在相關流程也在不斷完善。20世紀60年代,大約25%的美國離婚案件涉及贍養費;如今,這一比例已降至10%。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瑞士涉及贍養費的離婚案件,比例從1/2下降到了1/3。在德國和美國的一些州,贍養費是有期限的,比如前夫只有義務支付七年的贍養費;但在英格蘭,贍養費是無限期的,不過這種情況也在變少;在性別平等程度較高的北歐國家,幾乎沒有人會支付贍養費,畢竟雙方都有能力養活自己。
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轉變。伍德漢姆表示,大動干戈的離婚訴訟會讓人覺得尷尬。“清醒分手”指雙方用一種積極的方式結束婚姻或戀愛關系,已成為當下最流行的分手方式。此外,越來越多的離婚家庭選擇了“鳥巢式離婚”,即離婚伴侶輪流照顧孩子,讓孩子能夠留在家中并與父母分別共度時光的生活方式。這個概念得名于鳥父母的習性,它們將小鳥放在巢中,交替著飛進飛出照顧它們。有些父母離婚后甚至共同擁有一套公寓,作為不照看孩子時的居所。一家法律服務公司發現,在離婚或分居的英國夫婦中,有11%嘗試過“鳥巢式”的生活方式。美國情景喜劇《分久再合》就講述了一個“鳥巢式離婚”家庭的故事。
離婚后,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在增多。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瑞典,離異家庭的孩子通常和母親住在一起,只有1%會定期分別和父母生活,而現在這個比例達到了40%。其他發達國家也出現了同樣的趨勢,父親獲得子女監護權的情況愈發常見,有的室內設計公司還專門為這樣的家庭提供裝修服務。
澳大利亞、瑞典還有美國的一些州明文規定,法官判決時要平衡離婚雙方的監護時間。這也標志著一種文化的轉變——母親外出工作,父親參與育兒的情況越來越多。不過,共享監護權可能還是有些困難,這意味著離婚雙方必須在同一城市工作,許多生活用品也得購置兩套,能實現這種生活模式的大多是那些有錢并且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相較于歐洲和美國,日本離婚的人要少得多。日本人普遍認為共同監護不利于孩子成長。盡管很多家庭私下達成了協議,但法院不會給出共同監護的判決。大多數情況下,離異父親每月只能探望孩子三個小時。數據顯示,日本離異家庭中,58%的孩子與非共同居住的那方已經沒有了聯系。這種“贏者通吃”的局面使得離婚時的紛爭異常激烈。
在北歐國家,離婚后財產糾紛比較少見。瑞典明確規定,夫妻離婚后財產平分。法院會評估兒童的撫養費,最低為每月185美元。共同撫養的情況很常見,而且離婚雙方很少會雇傭律師。自1990年以來,由于結婚的人少了,大多數發達國家的離婚率有所下降或基本持平。在歐盟,1993年出生的嬰兒中有18%是非婚生子女;到2019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43%。而北歐的相應數據是53%。
雖然離婚免不了會產生痛苦、悔恨和責備等負面情緒,但離婚這個過程正變得越來越便捷和經濟。隨著無過錯離婚的普及,我們相信夫妻雙方的憂愁和負擔也會隨之減輕,對夾在中間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編譯自英國《經濟學人》]
編輯: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