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羽毛球世界冠軍,曾擔任國家羽毛球二隊男單組教練,北京羽毛球隊教練組組長;現為北京交通大學教師,北京交通大學高水平羽毛球隊教練。
——打高遠球時,大臂不能貼著耳朵
我是去年11月才開始打球的新手,之前都是打野球,現在暑假找教練訓練,教練教我們打正手高遠球時大臂要貼著耳朵,可我感覺這樣很奇怪,不好發力,然后我感覺把大臂往右側偏一點更好發力。我觀察我一個打了6年球的朋友也沒有貼大臂,所以到底要怎么辦?
(葉守)
你的感覺是正確的。高遠球技術在完成過程中,大臂的確不能貼著耳朵,否則會造成揮拍動作的不協調,影響最后的拍頭速度,從而直接影響發力。
首先,你如何確定你的教練是專業的嗎?當然,有些教練在指導過程中也會有教的不是自己打的現象,就是教練教你這樣做,但他自己不這樣做。這些年在場地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教球場面,比如很多教練會讓學員在揮拍擊球時手要伸直,甚至要求拍子與手臂呈一條直線,教練的本意是擊球點要高,但教的方式有些走極端,結果就是用教練的方式根本打不了球。這也是我們很多教練的業務水平急需提高的地方,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業余教練,很多專業運動員在教學中也會出現。所以,會打不一定會教是真理名言啊。
正確的揮拍方法,你可以通過觀察高手的擊球動作或者網上著名教練的視頻教程來學習,高遠球技術是基本技術之一,找到正確答案不難。
——正確的技術方法是靠協調性來完成的
我想要加強擊球力量,練哪部分肌肉?怎樣練效果會比較好?我擼鐵兩個月,小臂都粗了一圈,二頭肌也明顯了,但打球的時候感覺力量并沒有增大多少,這怎么辦?
(哥也從容)
羽毛球是技巧性的球類運動,發力名稱叫鞭打動作,力量來自于擊球動作的協調性。力量訓練是必要也是必須的,但卻是輔助性的,打球的時候是不是有力,看的是技術動作的合理性。所以,我建議你的力量訓練繼續保持,但一周一至兩次就夠了。你畢竟不是專業運動員,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提高技術動作的正確性上,這才是讓你提高擊球力量的根源。
羽毛球的發力叫做鞭打動作,它是通過身體參與發力各部位之間速度的傳遞,最后達成拍頭最大的速度來擊球。所以,正確的技術方法不是靠某塊或者某些肌肉的力量,而是靠協調性來完成的。所有動作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拍頭在擊球一瞬間的速度夠不夠快。換一句話說,拍頭的速度與擊球力量是正比的關系。所以,你看到高手們打球很輕松的樣子,不是他們有多好的爆發力,而是足夠協調。鞭打動作的完成,以高遠球為例,發力從軀干開始,首先要放松,身體側身,然后轉身。轉身的同時,拍子從上往后往下,手肘向上抬起;當拍頭朝下,身體完全轉為正面,才用大臂帶著小臂,從下往上揮起。擊球的時候,是小臂帶著手腕,手腕帶著拍子,從后向前擊出。這個過程,從軀干到最后的手腕都參與了,每一個環節都是在前面環節的速度基礎上再加速,最后由拍頭來完成,這就是鞭打動作或者說這就是羽毛球的發力技巧。
——握拍只有正反手的不同
想問一下標準、半拳、反手、搓球這幾種握拍方式怎么切換?平時怎么練習?平時打高遠或者殺球握拍切換不過來,很容易形成蒼蠅拍。
(打上屋頂)
學習羽毛球從正手握拍開始,然后到反手握拍,我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握拍方式啊?你說的標準握拍應該就是正手握拍吧?至于半拳,還有搓球握拍,真是第一次聽說。
從專業角度來說,握拍只有正反手的不同。所謂握拍,是指我們在擊球之前,手指、手掌與拍柄接觸時的具體位置和肌肉的狀態。我覺得,你說的其他幾種握拍方式是擊球結束后手指、手掌與拍柄之間的狀態,是球友們自我定義的握拍名稱。
的確,目前在羽毛球專業領域和業余球友中有不同兩個版本的對于技術名稱的解讀,比如你所說的握拍,還有業余球友所說的放腰、發小球等等。球友們可能是為了便于記憶或者是從別的項目的解說中借鑒而來的,喜歡用形容詞來修飾技術與擊球后的結果。例如,發球的專業術語只有短球、后場球、平高球等,有的球友喜歡把短球稱為小球,后場球稱為大球。還有網前放網,這個詞是指將對方打到網前位置的球回放到對方的網前,球友們稱之為放小球。回放到對方中前場的球,球友們稱之為放腰等等。有些話,說的人多了,我們也聽得明白,但有些話不一定理解,比如你說的半拳握拍。
回到握拍這件事。其實,擊球之前,握拍都是以正手握拍準備的,因為場上70%的技術動作完成都是用正手握拍的方式。當需要用反手握拍來完成技術動作時,才轉換為反手握拍。不論是網前還是中場或是后場技術,基本如此。在完成動作的過程中,手指、手掌有些變化,那都是正常現象。而且每個人學習技術的途徑不同,加之個體差異等原因,造成很多人在完成技術動作的過程中,對于手指、手掌使用中的些許不同理解,這是沒問題的。
羽毛球的速度很快,拍與拍之間的時間很短,因此正反手握拍之間的轉換也是在瞬間完成的。在初學入門的時候,就要開始練習這種轉換方式,比如用抽擋技術打墻來練習,或者正反手顛球也是初學者入門的方法等。
握拍的轉換不是技術,只是一種熟練性的過程,次數足夠多了,誰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