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有著豐富的研究價值。不管是對時事的反映,還是獨具一格的文字語言,又或者是強烈的個人情感,均是魯迅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背景下,脫離了當時社會背景的魯迅作品,依舊有巨大的研究和解讀價值,其中獨具特色的語言更是值得深入探究。
一、遣詞造句帶有強烈的個性化特點
縱觀魯迅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出其語言風格十分獨特,其遣詞造句體現出很強的個性化特征。從嚴格的角度看,魯迅的文字并不算是非常流暢,也沒有明顯的聲律之美,但是卻能從他的字里行間中,看出其在古文方面的深厚功底。在魯迅的作品中,個性化的語言文字隨處可見,有時僅僅是一句看似隨意而平常的話語,卻能體現出其非凡的功力。一直以來,許多文人對魯迅的文字予以了高度贊賞,因為他的遣詞造句是獨一無二的,其他人即便刻意模仿,也很難做到。魯迅作品中的句子結構扎實穩重,采用的語氣含蓄而內斂,張弛有度,極少采用感情色彩濃烈的詞匯。即便是批判和諷刺的語言,也十分委婉。有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描寫須淋漓盡致,語言顯得尖銳而直接,這樣的描寫方式有一定好處,但讀起來難免欠缺優雅性和文學性。魯迅的語言運用則極為巧妙,隨手拈來就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孔乙己》中出現的一段對話,有人對孔乙己說:“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孔乙己卻并不理睬,只向著柜臺說,要一碟茴香豆,溫兩碗酒,同時,排出九文大錢。這里的“排”字用得十分巧妙,表現出孔乙己想要擺闊和炫耀,洋洋得意的心理。而旁人故意對他說:“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便睜大了眼睛,辯白道:“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當聽見對方說,前天親眼看見他偷了何家的書,被人吊起來打,孔乙己立刻漲紅了臉,青筋爆出,解釋說,竊書不能算是偷,接著又說出“讀書人的事”“君子固窮”“者乎”之類的話語。整段描寫顯得生動有趣且個性化十足,充分呈現出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點。
二、細節描寫生動而傳神
所謂細節描寫,就是文學作品對一些具有較強藝術表現力的細小事物或行為等,進行細致的描寫,其能夠將客觀事物的特點全面呈現出來,在此基礎上推動情節發展,讓文學作品的主題得以升華。總體上看,細節描寫不僅包括了對事件和景物等的描寫,同時,也滲透于對人物的活動、神態、語言、心理、外表等的描寫中,有利于塑造出更加鮮活、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在魯迅的作品中,既有對美好生活的贊頌,也有對社會和國民的思考。而典型的細節描寫在其中可圈可點,有的表現了喜悅或悲涼的情感,有的傳達了頌揚或批判的思想,讓人讀來不禁擊節贊嘆。比如在《社戲》這一作品中,魯迅描寫了“我”和小伙伴們一起乘船去趙莊看戲,運用了不少細節描寫來表現幾個孩子嫻熟的開船技術以及活潑利落的性格特點。比如“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舒展到說不出的大”“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等,都能體現出孩子們去看戲時歡快激動的心情。再比如在《藤野先生》中的外貌描寫:“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舊外套”等,表現出藤野先生不拘小節、生活簡樸的特點,并將其專心治學的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而后寫到留學生的時候,采用的外貌描寫有“盤著大辮子”“頂上高高聳起”,并用了富士山來做比喻。此外,還有“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標致極了”……這些描寫均生動地反映出了該留學生的模樣,并揭露了他們腐朽的思想意識,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這些人的厭惡之感。
三、通過語言來表達對當時社會的思考
對于當時社會的揭露和思考,是魯迅作品中常見的內容。這位大師總是駕輕就熟,不需要耗費太多的力氣,只用寥寥數筆,就能刻畫出人心中隱藏的角落。比如在《祝福》中,祥林嫂遭遇了十分不幸的事件,她也喜歡逢人就講述自己的遭遇,希望能夠獲得他人的安慰與同情。但魯鎮的那些居民們卻將祥林嫂的悲劇當成了茶余飯后的談資,一邊感慨她的悲慘故事,一邊從中得到自我滿足。特別是魯鎮里那些喜歡講閑話的婦女們,一聽到她的故事,臉上便改換了鄙夷的神態,甚至還要陪著流下眼淚。有的老女人在街頭錯過了講述現場,還會特意找上門來,要聽她講這段故事。待聽完之后,再感嘆一番,心滿意足地離開,并紛紛發表自己的言論。她們的眼淚早就停在了眼角,就等著這樣的悲慘故事促使它們流下來,若是沒有這樣的故事,如何能襯托出自己生活得幸福呢?在小說的最后,魯迅還用了“滿足”這一詞匯來描述人們的態度,犀利地揭示出傳統思想在整個社會的滲透。盡管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如意,但當他們知道別人的遭遇還不如自己時,心中都會產生一種慶幸的感覺。對于魯鎮那些生活貧苦的女人而言,這已經是她們能夠獲得的,為數不多的心理安慰之一。這樣高超的表現手法,抒發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思考,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祥林嫂凄慘命運的同情。
四、敘述語言具有割裂常規語序的特征
魯迅在語言風格方面,存在著與眾不同的獨創之處,其經常會采用割裂常規語序的敘述語言。《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首部白話小說,但不論是從語言角度,還是從結構角度看,都顯得非常成熟,毫無生硬之感。魯迅在該部作品的序中也寫了這樣一句話:“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恰到好處地體現了該部作品的語言敘述特色。其具有割裂與解構等特征,開創了全新的小說語言模式。正文前的序采用了文言形式來寫,而正文則運用了白話,在語言上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對立形態。在當時的語境下,文言屬于正常的話語,白話則相對反常。在這部小說中,文言用于表達作者的話語,而白話則用來表達“狂人”發瘋時的囈語,此二者的矛盾和對立,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話語現實。而小說中的主體往往是反常話語對正常話語的顛覆,這樣的描寫手法能夠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受。魯迅通過“狂人”的講述,引出了一種全新的啟蒙思想。“狂人”和周圍的各種人事物都顯得格格不入,并且還有著隨時被吃掉的危險。在這部分群體中,還有一些受到侮辱和傷害的人們,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悲哀。通過這樣的描寫,魯迅實現了對常規語序的割裂和顛覆,并樹立了一種以狂人思想為代表的全新意識形態。而為了從傳統的意識形態中脫離出來,就必須與被統治的意識劃清界限,乃至于形成一種極端對立的姿態。狂人是孤獨的,同時,他又是清醒的。他明白,在未來的社會中,不能有這種現象存在。狂人曾說:“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在這樣的狂人式語句里,隨處可見此種解構和割裂的語言表達形式,看似邏輯不通,實則清晰地描繪出了“狂人”的形象。
五、采用獨特語言進行反思和探究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文學創作容易受到影響和束縛,由此也分化出了各種不同的派別。而魯迅顯然并不屬于溫和一派,他十分擅長運用獨特的語言對種種現實問題進行反思,這也是他作品中典型的語言特色之一。尤其是魯迅的雜文,更是對反諷、反語等藝術手法進行了充分應用,能夠讓讀者在閱讀其雜文的過程中,感受魯迅反諷語言藝術中的特色美學原則與幽默色彩,也能促使讀者不自覺地對魯迅所反諷的對象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究,不管是在反映時事,還是在體現文學藝術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魯迅對反諷等手法的喜愛,廣泛體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甚至其還專門寫了多篇闡釋這些手法的文章,如《且介亭雜文二集·什么是“諷刺”?》。而且與諷刺、冷嘲、反語等藝術手法相比,魯迅對反諷手法具有明顯的偏愛,他認為,反諷具有強有力而獨特的語言力量,能夠從言語修辭層面反映思想觀念和認知價值,同時,能夠凸顯獨特而豐富的哲學及美學內涵,可以帶給讀者強有力的認知沖擊以及豐富的語言審美體驗。魯迅對反諷藝術有著爐火純青的認知和掌握,并廣泛地體現于他的作品中,呈現出豐富、多層次而獨特的語言藝術及魅力,充分體現了魯迅的思想認知和文學修養。魯迅作品中的反諷既體現于具體的言語片段中,也體現于更為抽象的文本宏觀層面,這使其相應的反諷語言具有深度的藝術價值與思想內涵。從具體的言語片段層面看,魯迅作品中的反諷語言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一是正話反說。正話反說是最常見的反諷語言形式,往往通過詞語或話語的字面意思指向相反的真實意思,反語諷刺效果極為明顯。例如在《華蓋集》中,魯迅便通過“正人君子”對與之論辯的陳西瀅等人進行了反諷,以“正人君子”這一正面的詞語,對陳西瀅等人悖謬的言行加以嘲諷。二是述說悖謬式言語。魯迅在其作品中,通過扮無知或順著悖謬的邏輯進行論述的方式,對各種與之有關事物進行了反諷。例如在《華蓋集》中,魯迅通過描述本身具有悖謬的事物來進行反諷,然后,再自嘲式反諷。在魯迅作品中,不乏自嘲的語言和句段,這實際上反映了魯迅的思想感情。
六、以簡約的白描語言進行文學渲染
魯迅作品中的語言描寫,始終堅持極簡原則,乃至于到了惜字如金的境界,這也許和他從文言創作轉為白話創作有關。例如他形容孔乙己,就描述其為“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只用極少的字眼,就把孔乙己的形象貼切地描繪出來。在傳統的文言作品中,有的會對人物或場景進行大筆墨的渲染與描繪,或是在其中加入作者的思想和評論,以此起到較強的渲染效果。但在魯迅作品中,其卻不屑采用過多的語言進行描述,他更偏向于運用簡約的白描手法,卻往往能夠一針見血,發揮出傳統描寫模式難以企及的效果。魯迅經常運用簡短明了的文字進行描述,給讀者留出寬闊的想象空間,值得細細咀嚼與回味,同時,也體現出了深刻的思想內涵。例如寫孔乙己站著喝酒,這種行為通常是干苦力和粗活的人才會有的。而孔乙己這么做,便說明了他雖然在表面上裝得闊綽,并努力表現出自己是文化人的樣子,但是實際上他早已成了底層窮苦人民中的一員。而他卻又穿著得體的長衫,一般而言,當時穿長衫的人,都是經濟較為寬裕,會坐下來點菜喝酒的人,由此便又與孔乙己的實際行為形成了矛盾和沖突。因此,這里采用的“唯一”一詞就成了問題的關鍵答案。通過這樣簡短的描繪,就能看出孔乙己實則已屬于貧苦的底層人民,但他曾經受到過一定的教育,讀過一些書,這讓他從骨子里還抱有文人的優越感,這與他的自卑心理并存。他始終不愿意放棄自己讀書人的身份,懷揣著一絲卑微的念想,到死都不肯丟掉其文人的面子。所以,“站著喝酒”和“穿長衫”這幾個字的描寫,便是孔乙己對他過往時光的殘念,以及在他頹廢潦倒的時候,給予他一點精神支撐的東西。讀者只要稍加思考,發揮想象,就能理解魯迅這種簡明扼要的描寫方法所要表達的內涵。
七、結語
綜上可知,獨具特色的語言是魯迅作品中的重要文學特色,也是研讀魯迅作品需要理解的部分。魯迅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具有極為豐富、復雜的特性,需要從多個層面與角度進行研究和解讀,才能夠真正理解魯迅通過具有特色的語言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與藝術內涵,能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挖掘魯迅作品、魯迅精神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仲曉萍.試論魯迅文學作品中語言特色的運用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8(35):44-45.
[2]胡易琢.淺談魯迅作品中的語言特色[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1):217.
[3]江沛霖.魯迅文學作品中語言特色的運用研究[J].中國文藝家,2017(12):88.
[4]黃嘉欣.魯迅文學作品中語言特色的運用分析[J].長江叢刊,2017(34):3.
[5]蘭芷晴.魯迅文學作品中語言特色的運用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7(29):62.
[6]代思婷.魯迅文學作品中語言特色的運用分析[J].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7(10):66.
[7]周心如.魯迅文學作品中語言特色的運用分析[J].參花(下),2016(09):140.
[8]潘瑛.論魯迅作品的語言特色[J].語文天地,2015(07):26-27.
(作者簡介:王佳妮,女,博士研究生在讀,山東大學,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